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作者】 杨小英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课的内容许多都富有很强思想性,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那么,在教学工作中,如何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学注重“文以载道”结合。“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语文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要很好的利用分散在各册的爱国主义教材,讴歌祖国的伟大、可爱。如《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长城》《桂林山水》等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数星星的孩子》《李时珍》《赵州桥》等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王二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小英雄雨来》《别了,我爱的中国》反映中华民族不可侮、奋勇抗击外来侵略;《董存瑞》《黄继光》《视死如归》《革命烈士诗》《草地夜行》反映中华儿女优秀、英雄辈出……这一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辽阔美丽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悠久, “万里长城”耸入山巅的雄伟,张衡候风地动仪的超前,李时珍医术的高超和医学研究的精到,鲁迅对国民灵魂的唤醒……
教学中,在讲到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夜行》的时候,我们结合松潘本地的气候特征介绍草地沼泽多、没人烟的特点,以及红军当时干粮已经吃光、只得吃树皮草根的艰苦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感悟。“读着课文,让学生描述当时是怎样的草地?在草地上走着一个什么样的小红军?他一个人在草地上怎样地走着?”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茫茫的草海”、“空着肚子”、“拖着僵硬的腿”、“一步一挨”等主要词语生发开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想象、描述进入情境。学生说:“在茫茫的草地上,看不见房屋,看不见人,甚至连鸟儿的叫声也听不到。就在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走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红军。身上背着一支比他个儿还要高的步枪,他的干粮袋已经空了。因为饥饿,他的脸色蜡黄,但是他还是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向前走去,那帽子上的红五星还是那样闪闪发亮”……这样学生便会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利用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对小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包含着民族团结的内容,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由此,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爱,就是“祖国爱”与 “乡土爱”与“民族爱”交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本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优点,建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真正进行很好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同时,要注意到“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学中,把握教材,挖掘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如每学期结合本班实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民族团结”墙报。组织以“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过好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可以利用地域优势,过春节,过藏历年,过古尔邦节,很好的运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三、运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恩教育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永久存在。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其次,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感恩父母之恩,感恩祖国之恩,感恩社会之恩,感恩自然之恩……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发学生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让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感恩教育中,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就要教育学生,感念祖国之恩,有“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理想;当祖国需要挺身而出时,就要有少年周恩来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教学中,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支援,对松潘地区老百姓的支援实例,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道德和责任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不例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为祖国建设培养更过硬的人才!
一、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学注重“文以载道”结合。“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语文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要很好的利用分散在各册的爱国主义教材,讴歌祖国的伟大、可爱。如《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长城》《桂林山水》等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数星星的孩子》《李时珍》《赵州桥》等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王二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小英雄雨来》《别了,我爱的中国》反映中华民族不可侮、奋勇抗击外来侵略;《董存瑞》《黄继光》《视死如归》《革命烈士诗》《草地夜行》反映中华儿女优秀、英雄辈出……这一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辽阔美丽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悠久, “万里长城”耸入山巅的雄伟,张衡候风地动仪的超前,李时珍医术的高超和医学研究的精到,鲁迅对国民灵魂的唤醒……
教学中,在讲到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夜行》的时候,我们结合松潘本地的气候特征介绍草地沼泽多、没人烟的特点,以及红军当时干粮已经吃光、只得吃树皮草根的艰苦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感悟。“读着课文,让学生描述当时是怎样的草地?在草地上走着一个什么样的小红军?他一个人在草地上怎样地走着?”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茫茫的草海”、“空着肚子”、“拖着僵硬的腿”、“一步一挨”等主要词语生发开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想象、描述进入情境。学生说:“在茫茫的草地上,看不见房屋,看不见人,甚至连鸟儿的叫声也听不到。就在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走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红军。身上背着一支比他个儿还要高的步枪,他的干粮袋已经空了。因为饥饿,他的脸色蜡黄,但是他还是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向前走去,那帽子上的红五星还是那样闪闪发亮”……这样学生便会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利用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对小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包含着民族团结的内容,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由此,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爱,就是“祖国爱”与 “乡土爱”与“民族爱”交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本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优点,建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真正进行很好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同时,要注意到“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学中,把握教材,挖掘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如每学期结合本班实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民族团结”墙报。组织以“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过好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可以利用地域优势,过春节,过藏历年,过古尔邦节,很好的运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三、运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恩教育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永久存在。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其次,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感恩父母之恩,感恩祖国之恩,感恩社会之恩,感恩自然之恩……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发学生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让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感恩教育中,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就要教育学生,感念祖国之恩,有“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理想;当祖国需要挺身而出时,就要有少年周恩来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教学中,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支援,对松潘地区老百姓的支援实例,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道德和责任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不例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为祖国建设培养更过硬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