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作者】 杨仁英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习惯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耐心培养。本文就从学会收集、合作方法等六个方面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合作能力 培养
小学数学新大纲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会合作,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应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学会收集。
一般来说,需要合作学习的课题就会有难度,就需要收集一些资料。例如:在一节数学统计活动课上,我就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资源:每天你的家庭成员怎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哪些栏目的节目?喜欢新闻节目的有多少人?喜欢体育节目的多少人?喜欢电视剧的有多少人?喜欢其他的有多少人?前面提供的四大栏目,观众最多的是什么栏目?有多少人?这些人中男的多还是女的多?哪个栏目的观众最少?如果你是这个栏目的主持,你会做出怎样的改进?``````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收集过程,学生们学会了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同时为课堂上学习与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共同操作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讨论交流、合作制图、合作填表等。老师应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学生学习《圆的周长》时,要求几人一组,在硬纸板上画4个大小不同的圆,剪下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再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并把表格填写完整。在这当中学生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量周长、计算、填表格的任务。作为老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学生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除了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还要交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1、科学安排分组
分好学习小组,是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前提,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的便捷按座位实施组际合作形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2、合理分工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不再是一种个人的活动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分工也就是让组内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榜样暗示,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既分工又合作。
3、交流
交流是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发现;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交流时要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同时,要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活动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③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四、正确引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活动与学活动是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两条平行线,它们是互动的。当学生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老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老师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必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认识学习对象,钻研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法, 设计课堂教学程序,提供教学情境;另一方面老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把具有主体性的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保证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活动目标的实现。
五、适时监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参与到活动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所有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纳入自己的监控范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合作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合作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对于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及时鼓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态度,在学生合作中有针对性地给予肯定、矫正与引导,不仅对合作的结果.还要对过程中的方法、态度与精神、情感等.均需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当学生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完成活动任务时,老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解决问题,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学生,老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活动呢。”“你们都想出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也很重要噢!” “你跟他说,咱俩一起完成,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完成。”在老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在引导学生如何学数学,练本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总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合作能力 培养
小学数学新大纲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会合作,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应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学会收集。
一般来说,需要合作学习的课题就会有难度,就需要收集一些资料。例如:在一节数学统计活动课上,我就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资源:每天你的家庭成员怎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哪些栏目的节目?喜欢新闻节目的有多少人?喜欢体育节目的多少人?喜欢电视剧的有多少人?喜欢其他的有多少人?前面提供的四大栏目,观众最多的是什么栏目?有多少人?这些人中男的多还是女的多?哪个栏目的观众最少?如果你是这个栏目的主持,你会做出怎样的改进?``````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收集过程,学生们学会了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同时为课堂上学习与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共同操作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讨论交流、合作制图、合作填表等。老师应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学生学习《圆的周长》时,要求几人一组,在硬纸板上画4个大小不同的圆,剪下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再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并把表格填写完整。在这当中学生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量周长、计算、填表格的任务。作为老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学生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除了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还要交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1、科学安排分组
分好学习小组,是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前提,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的便捷按座位实施组际合作形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2、合理分工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不再是一种个人的活动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分工也就是让组内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榜样暗示,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既分工又合作。
3、交流
交流是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发现;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交流时要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同时,要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活动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③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四、正确引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活动与学活动是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两条平行线,它们是互动的。当学生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老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老师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必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认识学习对象,钻研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法, 设计课堂教学程序,提供教学情境;另一方面老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把具有主体性的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保证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活动目标的实现。
五、适时监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参与到活动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所有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纳入自己的监控范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合作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合作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对于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及时鼓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态度,在学生合作中有针对性地给予肯定、矫正与引导,不仅对合作的结果.还要对过程中的方法、态度与精神、情感等.均需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当学生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完成活动任务时,老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解决问题,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学生,老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活动呢。”“你们都想出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也很重要噢!” “你跟他说,咱俩一起完成,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完成。”在老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在引导学生如何学数学,练本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总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