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的新探究——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和综合能力
【作者】 张华新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高中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在全国已经全面展开,其实关于有效提问在新课改之前已经探究了很长一段时间,尤其在新课改之后,对于有效提问的探究更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很多教师和研究学者都对此开展了很深入的研究,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片面的有效提问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由于我国的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很多有效提问也就跟着高考的指挥棒来进行着,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极大的成功,但是同时也体现出了很多的问题,因为这个形成了新课程下的又一个缺陷——那就是有效提问的“技术性”,这个是为高考好像量身定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给学生的应试和考试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回望我们的教学历程,尤其是60年代之后,首先我国的教学是沿袭了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以大班级授课,一个教师给四五十个学生同时授课,并且教学进度是定好的,按照原来的教学进度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这样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就是学生受众面很广,效率也很高,同时为我国的教学水平普遍提高有了很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了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的接受,自己没有经过思考和探究,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国家的教育部门意识到这一点,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新型教学模式,结合我国自己,提出了新课改。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同时课堂教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为了教学的进度和高效性,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问的“技术性”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不否认,这个确实很成功,特别是对于高考来说,但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还是有些不足,下面我就以自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说一下自己的拙见,望各位批评指正。
《自由落体运动》中关于有效提问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现代化设备的出现,很多教师在讲解该章节的时候都喜欢利用频闪照相机(如图所示)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观性,因为学生是在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喜欢这样直接的引导课堂,这样不会将课程目标分散,很好的进行课堂的教学和学生对于该节知识主要重难点的突破,对此,我也认为很不错,切实有效。
但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来说,我认为“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其实,这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来了的。
首先,提出落体运动的概念——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的观点。(其实古人有一个很出名的人亚里士多德也有这样的观点),同时有同学通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以及其他的途径早已经了解伽利略、比萨斜塔、伽利略的落体实验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发现问题】伽利略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自相矛盾,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即重的物体下落的快,那么将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栓在一起下落,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在这里会有想法和思维的冲突),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个栓在一起的物体应该下落的更快,但是按照逻辑来说,重的小球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那么轻的物体会拉着轻的物体,这样重的物体下落会变慢,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这样的速度应该是处于两者之间的,这就产生了悖论,由此可以得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样的结论才是正确的呢?
【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不管什么样的答案,只要有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教师在过程中慢慢引导,这样培养他们的思维实验的探究能力。
【提出假设】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的一样快。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下落运动呢?同学们可以猜想,猜想落体运动的应该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那么又有问题了——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是均匀的呢?
【得出假设】速度变化对时间是均匀的,即v与t成正比;或者是速度的变化对于位移是均匀的,即v与x成正比。
【发现问题】在那个时代,没有照相机,怎么知道或者确切观察得到呢?
【合理外推】设想斜面的倾角越是接近90°,物体的下落就越接近自由落体运动,当倾角达到90°时,物体就做自由落体运动了。从而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都是一样的。
具体的思路:对现象的一般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思维实验和数学)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教学反思】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实验的科学思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进而认识实验和思维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也了解关于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实验来演化过来,这种间接的物理实验和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知识处理能力和发散思维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关于有效提问设置的预设与生成要与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息息相关,层层深入,得到合理的逻辑推理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本节课程没有设置任何的习题练习,旨在学生掌握和了解落体运动发展,特别是该运动规律的探索,相当于学生也体验了一把研究的乐趣。
有效提问的新探究,教学模式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而是学生与教师在探究过程中一起,教师在此过程中是在为学生的思维冲突做引导和解释,让学生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来源和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这就是我所说的新型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自由落体运动》中关于有效提问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现代化设备的出现,很多教师在讲解该章节的时候都喜欢利用频闪照相机(如图所示)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观性,因为学生是在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喜欢这样直接的引导课堂,这样不会将课程目标分散,很好的进行课堂的教学和学生对于该节知识主要重难点的突破,对此,我也认为很不错,切实有效。
但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来说,我认为“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其实,这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来了的。
首先,提出落体运动的概念——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的观点。(其实古人有一个很出名的人亚里士多德也有这样的观点),同时有同学通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以及其他的途径早已经了解伽利略、比萨斜塔、伽利略的落体实验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发现问题】伽利略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自相矛盾,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即重的物体下落的快,那么将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栓在一起下落,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在这里会有想法和思维的冲突),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个栓在一起的物体应该下落的更快,但是按照逻辑来说,重的小球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那么轻的物体会拉着轻的物体,这样重的物体下落会变慢,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这样的速度应该是处于两者之间的,这就产生了悖论,由此可以得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样的结论才是正确的呢?
【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不管什么样的答案,只要有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教师在过程中慢慢引导,这样培养他们的思维实验的探究能力。
【提出假设】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的一样快。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下落运动呢?同学们可以猜想,猜想落体运动的应该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那么又有问题了——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是均匀的呢?
【得出假设】速度变化对时间是均匀的,即v与t成正比;或者是速度的变化对于位移是均匀的,即v与x成正比。
【发现问题】在那个时代,没有照相机,怎么知道或者确切观察得到呢?
【合理外推】设想斜面的倾角越是接近90°,物体的下落就越接近自由落体运动,当倾角达到90°时,物体就做自由落体运动了。从而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都是一样的。
具体的思路:对现象的一般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思维实验和数学)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教学反思】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实验的科学思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进而认识实验和思维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也了解关于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实验来演化过来,这种间接的物理实验和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知识处理能力和发散思维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关于有效提问设置的预设与生成要与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息息相关,层层深入,得到合理的逻辑推理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本节课程没有设置任何的习题练习,旨在学生掌握和了解落体运动发展,特别是该运动规律的探索,相当于学生也体验了一把研究的乐趣。
有效提问的新探究,教学模式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而是学生与教师在探究过程中一起,教师在此过程中是在为学生的思维冲突做引导和解释,让学生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来源和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这就是我所说的新型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