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撷谈
【作者】 袁 龙
【机构】 南充市顺庆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道法自然、仁爱思想等内容,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效运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地理教学 渗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内容体现
(一)体现“爱国主义”的内容
(二)体现“天人合一”的内容
(三)体现“仁爱思想”的内容
(四)体现“道法自然”的内容
(五)体现“和合思想”的内容
(六)体现“上善若水”的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撷谈
(一)利用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仁爱思想”等来约束、引导学生的行为,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力,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在教学,关键挖掘文化元素,在恰当的知识点中引入,分析地理知识系统里的地理思想,活化和延伸地理教材,找出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学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章节时,学生重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教师可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入手,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荀子的“天有其时”, 掌握自然规律,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引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在讲述“可持续发展内涵” (公平的观念、权利的观念)时,归结出“仁爱思想”,并总结出各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二)采用灵活方法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高中地理课程新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内容和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采用观察法、榜样法、资料分析法等。如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创设情景,采用观察法,在班级里模拟地球自转运动与地球公转运动,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认识地球运动的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宇宙观,渗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合思想”等;如郦道元为了著作《水经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和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结合实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察看三角洲等地形地貌,追本溯源,探索地理事物的本真,渗透“上善若水”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先贤,践行地理实践力。
(三)丰富第二课堂
地理课外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结合本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乡土地理调查、风土民情调查、传统手工艺学习观察、专题讲座、传统地理文化讨论、国情新闻评论、传统文化演讲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现代技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文网”就是一个较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向学生推荐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利用资源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如利用QQ、微信、公众号等,通过交流平台与学生分享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以身作则,带领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年轻一代追求多元文化,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学会从地理视角辩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最终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社科〔2014〕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的通知,[S],
[2] 教育部〔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地理教学 渗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内容体现
(一)体现“爱国主义”的内容
(二)体现“天人合一”的内容
(三)体现“仁爱思想”的内容
(四)体现“道法自然”的内容
(五)体现“和合思想”的内容
(六)体现“上善若水”的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撷谈
(一)利用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仁爱思想”等来约束、引导学生的行为,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力,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在教学,关键挖掘文化元素,在恰当的知识点中引入,分析地理知识系统里的地理思想,活化和延伸地理教材,找出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学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章节时,学生重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教师可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入手,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荀子的“天有其时”, 掌握自然规律,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引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在讲述“可持续发展内涵” (公平的观念、权利的观念)时,归结出“仁爱思想”,并总结出各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二)采用灵活方法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高中地理课程新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内容和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采用观察法、榜样法、资料分析法等。如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创设情景,采用观察法,在班级里模拟地球自转运动与地球公转运动,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认识地球运动的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宇宙观,渗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合思想”等;如郦道元为了著作《水经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和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结合实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察看三角洲等地形地貌,追本溯源,探索地理事物的本真,渗透“上善若水”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先贤,践行地理实践力。
(三)丰富第二课堂
地理课外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结合本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乡土地理调查、风土民情调查、传统手工艺学习观察、专题讲座、传统地理文化讨论、国情新闻评论、传统文化演讲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现代技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文网”就是一个较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向学生推荐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利用资源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如利用QQ、微信、公众号等,通过交流平台与学生分享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以身作则,带领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年轻一代追求多元文化,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学会从地理视角辩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最终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社科〔2014〕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的通知,[S],
[2] 教育部〔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