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发展经济应“不择手段”——近现代史上不同制度国家经济发展的启示
【作者】 王 钰
【机构】 中共南阳市宛城区委党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经济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充满艰辛;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应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大胆突破,只要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思想、模式、政策、手段,做到与时俱进,都可以为我所用,这就是发展经济的“不择手段”。
关键词:发展中的艰难 适合本国国情 突破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与时俱进 “不择手段”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逐步完成,工业化给人类带来巨大变化:生产力的狂飙发展;生产关系的重大分化;国际关系从属及中心地位的更序……发展经济是近现代史上任何制度的国家迫切追寻的梦想。纵观近现代史上各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给人以启示:发展经济应“不择手段”。
发展经济对不同制度国家而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一种固有模式,从头到尾一成不变地适合本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经济思想先后有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等。尽管这些思想的实践在一定时期内有较大应验,但没有哪一种思想成为万世不倒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必须随之更新。如美国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和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现“滞涨”问题,凯恩斯主义的失灵。苏俄(联)经济发展更是如此: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新中国建立后紧抓斯大林模式,尽管有成就,但造成的矛盾和弊端、差距也是明显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从这些典型国家发展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制度国家的发展和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加之两种制度政治上的对峙,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尚处初级阶段,其理论和实践还不成熟,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更要在发展和改革中不断完善自己。在这些因素下,无论哪一个国家在自身发展经济时,应该“不择手段”,以便自己在世界经济强林中站稳脚跟。
发展经济或经济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一点通过不同制度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或教训,都可以证明。也只有做到这一点,一个国家的经济才会发展,不断进步、腾飞。由此,发展经济更应“不择手段”。苏俄刚建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解决内外矛盾起到积极作用。但战争结束后,仍施行这一政策,已经不适合当时国情和国内实际,所以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还有就是当时领导者幻想通过不切实际的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危机出现后列宁意识到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推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手段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政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美国的经济发展也如此,在长期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引发经济大危机,胡佛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依旧奉行自由主义政策,没有解决问题,危机更严重。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大胆实践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经济危机逐渐得以摆脱。相反德意日不顾国内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想达到转嫁危机又称霸世界的目的,这种不顾实际的做法,其结果可想而知。二战后,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都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有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但他们经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根据自己国家实际寻找增长点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2011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探索,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几代领导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
当今世界社会制度不同,即使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情和实际又不一样。国情决定了不同国家现代化模式,不同的现代化模式都要关注其对本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需要不断改进、发展。这就要求各国在发展本国经济时应根据实际“不择手段”。
发展经济过程中,摒弃社会意识形态的钤束。两种制度的敌对影响从政治领域涉及到经济等各个方面。导致不同制度国家固守已有的所谓经典发展理论,不敢大胆突破,或者不顾国家实际用旧观念去寻找新的发展,明显的会裹足不前。个人认为,只要是为经济发展,守住国家根本社会和政治制度,采用何种经济发展思想、模式、手段都是可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正道,“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不要过分强调政治意识的天堂与地狱,经济才是基础。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抵制西方国家的不良影响,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所以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得出这样认识:“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者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他没有在资与社上去纠缠,相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也如是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在苏联的实施,取得巨大成就,让苏联在30年内蝶变。尽管西方国家不以为然,但实质上是成功的。在不发达世界中的前殖民地各民族“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自由这一点……”[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计划经济对美国解决危机,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都有过启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经济发展必然进行改革,只有变才能促进更大的发展。发展又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近代史上所涉及的改革、新政、政策等,大多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或适合当时社会状况的,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协调的。这一点仍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当今社会繁荣可以看出。“不择手段”发展经济,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各方面的关系也是其中的一面。
经济发展是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完成的,发展体现出新的事物。要想使某一种模式、思想、手段,指导经济持续N年发展,长时不竭,这恐怕很难。社会的发展此一时彼一时,经济也要随时而动,固守原有的经济策略,苑囿其中,必然固步自封。只有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经济发展才会有动力、持久。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中国经济探索的教训都可以为我们提供证明。故经济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本国经济发展之路,更要做到“不择手段”,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发展经济是一个大的话题,我仅以高中历史相关内容得出一些肤浅的启示,与同仁们共勉。无论是非,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大形势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发展经济是中心,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根本宗旨,就要我们把握好前提,抓住机遇,“不择手段”发展自己。
关键词:发展中的艰难 适合本国国情 突破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与时俱进 “不择手段”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逐步完成,工业化给人类带来巨大变化:生产力的狂飙发展;生产关系的重大分化;国际关系从属及中心地位的更序……发展经济是近现代史上任何制度的国家迫切追寻的梦想。纵观近现代史上各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给人以启示:发展经济应“不择手段”。
发展经济对不同制度国家而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一种固有模式,从头到尾一成不变地适合本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经济思想先后有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等。尽管这些思想的实践在一定时期内有较大应验,但没有哪一种思想成为万世不倒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必须随之更新。如美国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和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现“滞涨”问题,凯恩斯主义的失灵。苏俄(联)经济发展更是如此: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新中国建立后紧抓斯大林模式,尽管有成就,但造成的矛盾和弊端、差距也是明显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从这些典型国家发展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制度国家的发展和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加之两种制度政治上的对峙,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尚处初级阶段,其理论和实践还不成熟,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更要在发展和改革中不断完善自己。在这些因素下,无论哪一个国家在自身发展经济时,应该“不择手段”,以便自己在世界经济强林中站稳脚跟。
发展经济或经济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一点通过不同制度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或教训,都可以证明。也只有做到这一点,一个国家的经济才会发展,不断进步、腾飞。由此,发展经济更应“不择手段”。苏俄刚建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解决内外矛盾起到积极作用。但战争结束后,仍施行这一政策,已经不适合当时国情和国内实际,所以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还有就是当时领导者幻想通过不切实际的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危机出现后列宁意识到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推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手段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政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美国的经济发展也如此,在长期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引发经济大危机,胡佛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依旧奉行自由主义政策,没有解决问题,危机更严重。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大胆实践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经济危机逐渐得以摆脱。相反德意日不顾国内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想达到转嫁危机又称霸世界的目的,这种不顾实际的做法,其结果可想而知。二战后,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都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有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但他们经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根据自己国家实际寻找增长点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2011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探索,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几代领导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
当今世界社会制度不同,即使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情和实际又不一样。国情决定了不同国家现代化模式,不同的现代化模式都要关注其对本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需要不断改进、发展。这就要求各国在发展本国经济时应根据实际“不择手段”。
发展经济过程中,摒弃社会意识形态的钤束。两种制度的敌对影响从政治领域涉及到经济等各个方面。导致不同制度国家固守已有的所谓经典发展理论,不敢大胆突破,或者不顾国家实际用旧观念去寻找新的发展,明显的会裹足不前。个人认为,只要是为经济发展,守住国家根本社会和政治制度,采用何种经济发展思想、模式、手段都是可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正道,“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不要过分强调政治意识的天堂与地狱,经济才是基础。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抵制西方国家的不良影响,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所以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得出这样认识:“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者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他没有在资与社上去纠缠,相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也如是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在苏联的实施,取得巨大成就,让苏联在30年内蝶变。尽管西方国家不以为然,但实质上是成功的。在不发达世界中的前殖民地各民族“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自由这一点……”[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计划经济对美国解决危机,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都有过启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经济发展必然进行改革,只有变才能促进更大的发展。发展又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近代史上所涉及的改革、新政、政策等,大多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或适合当时社会状况的,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协调的。这一点仍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当今社会繁荣可以看出。“不择手段”发展经济,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各方面的关系也是其中的一面。
经济发展是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完成的,发展体现出新的事物。要想使某一种模式、思想、手段,指导经济持续N年发展,长时不竭,这恐怕很难。社会的发展此一时彼一时,经济也要随时而动,固守原有的经济策略,苑囿其中,必然固步自封。只有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经济发展才会有动力、持久。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中国经济探索的教训都可以为我们提供证明。故经济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本国经济发展之路,更要做到“不择手段”,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发展经济是一个大的话题,我仅以高中历史相关内容得出一些肤浅的启示,与同仁们共勉。无论是非,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大形势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发展经济是中心,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根本宗旨,就要我们把握好前提,抓住机遇,“不择手段”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