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杨 丹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距今已有三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一线音乐教师都在音乐教学中反复的实践、摸索、探究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都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笔者通过观摩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发现,在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分析、律动教学法的运用、音乐学科综合的选材与整合的教学当中存在问题。
关键词:音乐基本要素;律动教学;音乐学科综合
1、缺少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分析
当前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的常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聆听三遍,每遍聆听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这样的音乐课看似贯穿了“以聆听为主”的学科理念,也能够让学生较为完整的欣赏作品,但学生能从中学习到音乐知识吗?答案可想而知。目前,唱歌课的教学只是更多地从歌唱的音准、技能方面进行处理,歌曲中的情绪、风格特点的把握没有更多的从音乐基本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表现力和创作上的特点。如果反问学生为什么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很多学生心中没有明确的答案,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欠缺的。还有很多音乐课堂由于过于苟求教学形式,运用了花哨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虽然活跃,学生也能够从中体验到欢乐,但模糊了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学习,这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也是大忌。尤其对于欣赏课来讲,更要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充分挖掘其音乐特征,来构建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知能力。音乐是感性的,但对欣赏课来讲更多的是理性,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织体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要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至少我们要让学生记住作品的音乐主题,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图形谱来帮助学生感知旋律的走向,音乐主题的旋律要单独抽取出来,在符合学生音域范围的能力内进行模唱,并对音乐基本要素进行分析,了解作品是如何通过音乐主题进行创作并发展全曲的。这样的欣赏教学已经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是听懂一个乐曲,而是站在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理论素养的层面培养学生音乐的听觉与欣赏能力。
2、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要更具针对性
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源于19世纪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旨在通过音乐学习与身体动作结合起来,通过拍手、跺脚、拍腿等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情感内涵等,用身体富有韵律的动作去表现音乐、探索音乐。但由于目前体态律动教学在我国的运用还属于尝试阶段,缺乏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系,且我国并没有对教师做此方面的专门培训,所以在运用的过程中难免会不够成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一些老师认为体态律动是通过拍手、跺脚来为歌曲伴奏,感受拍子的强弱规律,这是一种依照画葫芦的机械方式表现音乐,看似教师带着学生们做所谓的“体态律动”,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有的老师为了使课堂看起来井井有条而让学生做统一的动作,结果是学生们都做得整齐划一,如此的“整齐划一”过于强调了音乐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音乐性的本身,也牺牲了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偿失。几乎没有学生意识到教师希望他们通过律动感受的是什么,老师们也缺少对这方面的讲解。在这里笔者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应用到课堂教学中:1、在律动中感受节奏、节拍、旋律,比如用跳来感受轻巧而欢快的节奏;通过左右摆动身体、划小船来感受抒情、优美的旋律,如在学习《国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每一拍的重音,用握紧拳头的手势将每一拍的重要紧紧地向前击下去,在配以情绪、感情上的变化,学生较之从前更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特点;借助拍球游戏感受强弱规律,比如四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拍球、接球、接球来体会三拍子的强弱规律。2、以体态律动提示歌曲的重点、难点,烘托歌曲的情境美,歌曲中,往往一些节奏、装饰音的变化最能体现出歌曲的风格,而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时我们借助体态律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拉库卡拉查》一课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弱起节奏的掌握,我们可以通过模仿马儿奔腾跑时的动作来感受弱起。律动教学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先感性后理性,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律动活动中表现音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耳朵听音乐,关注音乐情绪的不同,并用表情及动作表现出来。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都将大大增强。
3、音乐学科综合的选材与运用不够恰当
音乐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歌剧、舞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门类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地理、历史等)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如何做到既保持音乐的主体地位,又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不至于艺术被其他学科所代替,很多教师常常理想化的把本堂课的相关艺术要素没有主次的呈现在教学中,变成了既没有学科性又没有艺术性,更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拼凑叠加型音乐课堂。在音乐与姊妹艺术相结合时,那就始终要突出音乐的本质与特征,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对比来感受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其独有的语言,来传达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音乐课,使学生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深刻体会。在音乐与其它学科结合时,要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贯穿于整堂课中,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使之很自然的与本堂课相关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因为一首音乐作品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因素,把这些内容贯穿于一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不单纯是音乐,更是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很多老师容易单纯的把它上成地理课,或者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脱离音乐本体干脆不讲与音乐不相关的学科,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尺度和分寸,多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的磨练、思考、反思。此外,在不断把音乐放到广阔的背景中寻求联系的时候,要避免把不恰当的综合使音乐成为其它学科的附属品,而失去了音乐的本质属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音乐学科综合的度,搭建好音乐与姊妹艺术及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教师自身丰厚的音乐教育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实践操作能力,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把握不够透彻,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在单纯的模仿,浮在表面,对整堂课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时,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建立起广博、完整、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希望教师们能够在平常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多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郑丽主编.初中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2]华洁.《探究音乐主题记忆 突破器乐欣赏难点》中国音乐教育.2015,03
关键词:音乐基本要素;律动教学;音乐学科综合
1、缺少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分析
当前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的常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聆听三遍,每遍聆听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这样的音乐课看似贯穿了“以聆听为主”的学科理念,也能够让学生较为完整的欣赏作品,但学生能从中学习到音乐知识吗?答案可想而知。目前,唱歌课的教学只是更多地从歌唱的音准、技能方面进行处理,歌曲中的情绪、风格特点的把握没有更多的从音乐基本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表现力和创作上的特点。如果反问学生为什么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很多学生心中没有明确的答案,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欠缺的。还有很多音乐课堂由于过于苟求教学形式,运用了花哨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虽然活跃,学生也能够从中体验到欢乐,但模糊了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学习,这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也是大忌。尤其对于欣赏课来讲,更要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充分挖掘其音乐特征,来构建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知能力。音乐是感性的,但对欣赏课来讲更多的是理性,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织体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要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至少我们要让学生记住作品的音乐主题,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图形谱来帮助学生感知旋律的走向,音乐主题的旋律要单独抽取出来,在符合学生音域范围的能力内进行模唱,并对音乐基本要素进行分析,了解作品是如何通过音乐主题进行创作并发展全曲的。这样的欣赏教学已经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是听懂一个乐曲,而是站在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理论素养的层面培养学生音乐的听觉与欣赏能力。
2、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要更具针对性
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源于19世纪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旨在通过音乐学习与身体动作结合起来,通过拍手、跺脚、拍腿等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情感内涵等,用身体富有韵律的动作去表现音乐、探索音乐。但由于目前体态律动教学在我国的运用还属于尝试阶段,缺乏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系,且我国并没有对教师做此方面的专门培训,所以在运用的过程中难免会不够成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一些老师认为体态律动是通过拍手、跺脚来为歌曲伴奏,感受拍子的强弱规律,这是一种依照画葫芦的机械方式表现音乐,看似教师带着学生们做所谓的“体态律动”,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有的老师为了使课堂看起来井井有条而让学生做统一的动作,结果是学生们都做得整齐划一,如此的“整齐划一”过于强调了音乐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音乐性的本身,也牺牲了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偿失。几乎没有学生意识到教师希望他们通过律动感受的是什么,老师们也缺少对这方面的讲解。在这里笔者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应用到课堂教学中:1、在律动中感受节奏、节拍、旋律,比如用跳来感受轻巧而欢快的节奏;通过左右摆动身体、划小船来感受抒情、优美的旋律,如在学习《国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每一拍的重音,用握紧拳头的手势将每一拍的重要紧紧地向前击下去,在配以情绪、感情上的变化,学生较之从前更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特点;借助拍球游戏感受强弱规律,比如四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拍球、接球、接球来体会三拍子的强弱规律。2、以体态律动提示歌曲的重点、难点,烘托歌曲的情境美,歌曲中,往往一些节奏、装饰音的变化最能体现出歌曲的风格,而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时我们借助体态律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拉库卡拉查》一课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弱起节奏的掌握,我们可以通过模仿马儿奔腾跑时的动作来感受弱起。律动教学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先感性后理性,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律动活动中表现音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耳朵听音乐,关注音乐情绪的不同,并用表情及动作表现出来。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都将大大增强。
3、音乐学科综合的选材与运用不够恰当
音乐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歌剧、舞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门类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地理、历史等)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如何做到既保持音乐的主体地位,又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不至于艺术被其他学科所代替,很多教师常常理想化的把本堂课的相关艺术要素没有主次的呈现在教学中,变成了既没有学科性又没有艺术性,更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拼凑叠加型音乐课堂。在音乐与姊妹艺术相结合时,那就始终要突出音乐的本质与特征,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对比来感受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其独有的语言,来传达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音乐课,使学生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深刻体会。在音乐与其它学科结合时,要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贯穿于整堂课中,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使之很自然的与本堂课相关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因为一首音乐作品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因素,把这些内容贯穿于一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不单纯是音乐,更是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很多老师容易单纯的把它上成地理课,或者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脱离音乐本体干脆不讲与音乐不相关的学科,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尺度和分寸,多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的磨练、思考、反思。此外,在不断把音乐放到广阔的背景中寻求联系的时候,要避免把不恰当的综合使音乐成为其它学科的附属品,而失去了音乐的本质属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音乐学科综合的度,搭建好音乐与姊妹艺术及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教师自身丰厚的音乐教育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实践操作能力,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把握不够透彻,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在单纯的模仿,浮在表面,对整堂课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时,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建立起广博、完整、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希望教师们能够在平常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多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郑丽主编.初中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2]华洁.《探究音乐主题记忆 突破器乐欣赏难点》中国音乐教育.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