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有效、有趣的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 刘道慧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去努力探索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只有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其在心理上对语文课堂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才有可能呈现出活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力有效性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快乐地发展,学生有没有轻松、愉悦地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是指向教学的活力本真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构建活力、有效、有趣的语文课堂呢?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活力、有效、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谈点粗浅看法。
一、优化设计课堂导语,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中的第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喻成一首动人的交响乐,那么教学导入就是曲子的前奏。课堂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用谜语、音乐激趣事半功倍。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整个课堂教学才会生动、富有活力。如我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先用谜语导入:样子像老鼠,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顺着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松鼠的文章《松鼠》。然后教师质疑:文中会给我们介绍松鼠的哪些内容呢?你猜猜看,然后再和文中所写内容对照一下,检测一下你的猜技本领是不是很高呢?这样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思、乐于想、乐于学,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
(二)动听的歌曲会让人精神一振,陶醉其中,使课堂充满“情意”。如我在教学《有个男孩爱唱歌》一文时,就演唱了施光南创作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来导入,这曲欢快,动听的歌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顺势引入到本文的学习:同学们,想知道这美妙的曲子是由谁创作的吗?他还创作了哪些曲子呢?这些曲子又是怎样创作的呢?通过教师质疑设悬念,达到一“曲”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教出“语文味”,呈现快乐课堂。
学生是快乐的,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如果在课上没有学生的笑声、呼声和掌声,那么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学习《三月的原野》一文时,我发现个别学生和同桌小声说话,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舒缓学生疲惫的心理,我插入了一个幽默的小插曲:
师:张何,请你去寻找春天吧!(生露出茫然的眼神)
生:怎么寻找呢?
师:你看看书嘛!大家读第一段,看看到哪儿去寻找,看出来后,告诉张何。
师:知道为什么要你去寻找吗?
生:刚才我和同桌说话了。
师:你有点疲劳了,对不?(同学们听了,立刻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由此可见,课堂中恰当的“插曲”,就能使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课堂就能经常飞出学生快乐的笑声。“快乐的课堂”营造着“课堂的快乐与活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彰显课堂活力。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或独自不能完成的学习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为师生“课堂心理零距离”奠定基础。
首先,要选择组织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或暗示:现在是“小组讨论时刻”!一般来讲,当出现了新的知识时,当遇到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学生意见相左且有争论时,当学生产生实践的欲望时……这些时机,教师要有效利用。另外,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有控制,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保持积极愉悦的学习心境。
其次,要实行动态分组,明确小组成员角色。在分组时,组内着眼于学生互补,比如能言善辩的学生和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搭配等。不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鼓舞,从而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各组实力应该是接近的,这样各组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课堂。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上,教师要保持各小组成员的互换、流动。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新奇感:学生不仅锻炼了与不同的同学交往的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
再次,互动是小组讨论的灵魂。小组讨论不仅仅是交往,更多是信息互动。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研究空间,使小组间、组内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学生在相互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互相影响;他们也会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互相信任、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最后,课堂即时评价要关注过程、细节和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肯定、引导、激励性的评价中,获得精神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四、语文活力课堂,多媒体使用护驾导航。
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文本所展现的情境,真切体验泸定桥的“险”以及战士们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畏精神,更好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感悟。教学中,我便播放了红军战士“夺桥”的惊险视频,让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这一过程,是图文影音融为一体的过程,立体、真实地体现出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学生看后倍受震撼,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趣味性地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五、捕捉课文语言材料练习仿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更是孩子的天性。恰当的练习仿写,能够激活孩子思维,调动孩子情趣。课文《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两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从三个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体会排比句的优美、简练。最后,我让学生模仿该句段选择一种事物进行练笔。此时,学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都不觉得写作文难了。通过学生交流学习,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生找到一根“拐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师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
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老师的嘴,就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好的进行语文的教学。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会送给孩子们一些昵称:如肯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不妨叫他“王一休”“李一休”;敢于主动发言、表现自己的同学,不妨送他“张悟空”、“丁悟空”。幽默的教学语言,既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快乐。
七、设计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应是快乐的、灵动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创造情境或让学生真正参与一些活动、游戏,激活他们的思维,吸引他们的兴趣。
由此可知,虽然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教师依然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对话中的主角,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应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牵制学生求知的眼球,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情表演,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活力、有效、有趣的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力有效性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快乐地发展,学生有没有轻松、愉悦地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是指向教学的活力本真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构建活力、有效、有趣的语文课堂呢?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活力、有效、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谈点粗浅看法。
一、优化设计课堂导语,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中的第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喻成一首动人的交响乐,那么教学导入就是曲子的前奏。课堂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用谜语、音乐激趣事半功倍。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整个课堂教学才会生动、富有活力。如我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先用谜语导入:样子像老鼠,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顺着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松鼠的文章《松鼠》。然后教师质疑:文中会给我们介绍松鼠的哪些内容呢?你猜猜看,然后再和文中所写内容对照一下,检测一下你的猜技本领是不是很高呢?这样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思、乐于想、乐于学,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
(二)动听的歌曲会让人精神一振,陶醉其中,使课堂充满“情意”。如我在教学《有个男孩爱唱歌》一文时,就演唱了施光南创作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来导入,这曲欢快,动听的歌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顺势引入到本文的学习:同学们,想知道这美妙的曲子是由谁创作的吗?他还创作了哪些曲子呢?这些曲子又是怎样创作的呢?通过教师质疑设悬念,达到一“曲”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教出“语文味”,呈现快乐课堂。
学生是快乐的,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如果在课上没有学生的笑声、呼声和掌声,那么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学习《三月的原野》一文时,我发现个别学生和同桌小声说话,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舒缓学生疲惫的心理,我插入了一个幽默的小插曲:
师:张何,请你去寻找春天吧!(生露出茫然的眼神)
生:怎么寻找呢?
师:你看看书嘛!大家读第一段,看看到哪儿去寻找,看出来后,告诉张何。
师:知道为什么要你去寻找吗?
生:刚才我和同桌说话了。
师:你有点疲劳了,对不?(同学们听了,立刻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由此可见,课堂中恰当的“插曲”,就能使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课堂就能经常飞出学生快乐的笑声。“快乐的课堂”营造着“课堂的快乐与活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彰显课堂活力。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或独自不能完成的学习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为师生“课堂心理零距离”奠定基础。
首先,要选择组织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或暗示:现在是“小组讨论时刻”!一般来讲,当出现了新的知识时,当遇到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学生意见相左且有争论时,当学生产生实践的欲望时……这些时机,教师要有效利用。另外,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有控制,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保持积极愉悦的学习心境。
其次,要实行动态分组,明确小组成员角色。在分组时,组内着眼于学生互补,比如能言善辩的学生和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搭配等。不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鼓舞,从而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各组实力应该是接近的,这样各组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课堂。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上,教师要保持各小组成员的互换、流动。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新奇感:学生不仅锻炼了与不同的同学交往的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
再次,互动是小组讨论的灵魂。小组讨论不仅仅是交往,更多是信息互动。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研究空间,使小组间、组内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学生在相互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互相影响;他们也会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互相信任、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最后,课堂即时评价要关注过程、细节和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肯定、引导、激励性的评价中,获得精神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四、语文活力课堂,多媒体使用护驾导航。
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文本所展现的情境,真切体验泸定桥的“险”以及战士们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畏精神,更好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感悟。教学中,我便播放了红军战士“夺桥”的惊险视频,让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这一过程,是图文影音融为一体的过程,立体、真实地体现出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学生看后倍受震撼,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趣味性地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五、捕捉课文语言材料练习仿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更是孩子的天性。恰当的练习仿写,能够激活孩子思维,调动孩子情趣。课文《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两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从三个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体会排比句的优美、简练。最后,我让学生模仿该句段选择一种事物进行练笔。此时,学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都不觉得写作文难了。通过学生交流学习,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生找到一根“拐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师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
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老师的嘴,就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好的进行语文的教学。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会送给孩子们一些昵称:如肯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不妨叫他“王一休”“李一休”;敢于主动发言、表现自己的同学,不妨送他“张悟空”、“丁悟空”。幽默的教学语言,既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快乐。
七、设计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应是快乐的、灵动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创造情境或让学生真正参与一些活动、游戏,激活他们的思维,吸引他们的兴趣。
由此可知,虽然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教师依然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对话中的主角,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应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牵制学生求知的眼球,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情表演,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活力、有效、有趣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