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美“术”童心———浅谈儿童绘画的“自由性”

【作者】 朱雪敏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绘画是儿童天性使然的表达方式。他们不讲规则,不讲技法,不讲形式,着重表现,着重感受,是真情的流露,是自由的体现。近年来,对儿童绘画本体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儿童绘画的自由性常受到教育名家的揣摩。以儿童绘画的稚、拙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悟,而作为儿童美术教育者,我们应该突破樊笼,追随时代,潜心研究,针对儿童绘画“自由性’’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自由性    误区    自由教育
         “艺术”是个具有创造性且带有典雅气息的词语。一个身上有艺术气息的孩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人一种清新的感受。可以说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小小艺术家,艺术的创造性、多元性、发散性,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个敞开大门的奇幻乐园,只要成人保持恰当的引导态度,儿童必然顺理成章地展示出天性中的灵性光辉。绘画在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画得像,画得美并不是绘画的唯一目标,带有生命感的画作才是绘画的灵魂。就像梵高的《向日葵》,让纯净的铬黄呈现出八月阳光的炽热,在他的笔下,向日葵已经不仅仅是植物,而是被赋予了灵魂的生命,时刻散发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与情感。在绘画教学时我们要尊重和顺应儿童的天性,在玩耍中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儿童都有绘画的潜能,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让儿童自由的绘画,让他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
        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来表达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自己世界的媒介。一些美术大师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可是,笔者体会到现在很多美术课尽管用上了最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了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但师生间举手投足如同操练,这样的课让人感到机械、干燥、不滋润,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笔者认为那是老师们缺少了一颗和孩子们一样的童心,忘了我们是在和一群没长大的孩子们交流。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画家”,而是是否能让学生从美术学习中获得一双善于观察世界的眼睛,是否培养出充满个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把创新的欲望,创作的自信,通过美术表现释放出来。因而美术课需要教师放飞童心,保护童真,让个性贯穿美术课堂教学之中。
        一、儿童绘画创作的自由状态
        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语言和符号,是人性初始的浪漫与现实结合的自然流露,它融合着儿童心灵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当混沌初开的孩子用稚、拙的笔尖进行涂鸦时,那“涂鸦”的思维线团在延伸,渐渐地组成形、色、块相互交响……他们将自己的自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形象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愿望;用自己纯朴的心灵画笔,意到笔到,天马行空,随意洒脱地创造着另一个多彩的世界。这是人之初绽放出来的美丽的花朵,他们不以单纯的具象为描绘对象,在那种年龄的迷尺尚未徘徊到理性的法度之前,自然的便发展成为一种有法似无法的天然般的无拘无束的畅想艺术,他们的绘画更多的是真情的流露,是自由的体现。
        近年来,对儿童绘画本体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儿童绘画的自由性常受到名家的揣摩。以儿童绘画的稚、拙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对儿童绘画潜能的延续和对儿童绘画的自由教育理念诸方面的研究则显薄弱。因此,我们应该突破樊笼,追随时代,潜心研究针对儿童绘画的“自由性”并在教育教学中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走出儿童绘画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是画形象还是画想象?
        以往的教学告诉我们:画画就是画一个形象。今天画一个苹果,明天画一只小猫,后天上升到画一个人,大都简单地在形象上做表面文章,没有运用情感,表达心智,而美育的真正目的正如《纲要》中讲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艺术没有对错,怎么画都可以,关键是如何引导儿童画出自我感受和理解。
        误区二:重视绘画规律还是绘画技法?
        这是一个焦点问题。目前,重技轻道是一个普遍现象。这里“道”是指规律和法则。传统教学只重技法学习,忽视了规律的探究,所以,有个样子就能画画,离开样子就不会画画,这是不懂绘画规律所造成的阴影。其实,儿童绘画是有规律的,造型有造型的规律,变化有变化的规律,组合有组合的规律,想象有想象的规律。这层窗户纸一点破,立即别有一番天地,人人都会画,就是不懂规律,没找到自己画画的造型法则。我们引导孩子用最简单的方法即符号造型法入手。人人都会用的方式,引导儿童由简入繁自由自在地画出自己的心象世界,人人都可以展示天才的本性,画画张张相似,奇妙个个不同,从而走向审美的理想化和多元性。
        误区三: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往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老师怎么画,学生就跟着怎么画。学生都是比较被动,画面千人一面,死板僵化,限制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由性,不能开发智力。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这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呢?新教学法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用开放式的教学,但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教与学互动,在老师环环相扣的启发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地引导儿童心灵的觉醒。让孩子们自由地运用审美元素,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想法和画法,从而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三、儿童绘画的“自由性”与美术的自由教育
        现在的美术大多数还都是以传统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教师示范,学生临摹。“范画式”的教育模式偏重教师施教,而且限制了儿童的活动,忽视了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能给予儿童充分的想象自由和创作空间,让儿童的思维局限在教师的范画中。
        自由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在理念上更开放,在教育方式上更具有求新求变的睿智。自由教育要具备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教师要具备自由多动的新理念。教师的理念不能始终凝固在一个传统的状态里,应该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不能只把被大家承认的知识教给孩子,而把那些试验性,暂未被承认的未知的东西则不敢与学生进行沟通。这里的“敢于沟通”也分为主动沟通和被动沟通。
         1.主动沟通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教育观念、知识丰富程度对一些未知的东西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广开言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和锻炼对未知事物的辨别接受能力,当然此时,作为一名教育者,你不能妄下结论,要注意方式方法,更应该要“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且不谈你的“鱼”有可能也是不正确的。
        比如我们还是拿一个苹果来举例:老师问,如果我把这个苹果放在银河系的一个未知星球上,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苹果应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用你们的小画笔把它描绘出来。
        显而易见,挂在空中的有,掉在地上的有,各种颜色的也有,更有甚者只画了个苹果心,用他的话说就是那颗星球保不准也有耗子……这样一来,同学们对美术课的兴趣徒增不少,班上的气氛也大不一样,更是对未知事物的想象能力和接受辨别能力得到了全新的锻炼,如果我们把这个苹果比作一个小球,那颗未知的星球就是大球,我们从一个小球把学生们的思维带到大球上去,其意义当然不言而喻;
        2.就是“被动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文化和知识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电视、报刊书籍、网络……同学们获得的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于是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会问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此时,老师们应该用掌握的各种知识去分析,去引导。因此,教师应该走出教育误区,应该不断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以敏锐的洞察力来审视和重构生活中的一切,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尝试再尝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教育新理念,一步步把对儿童绘画艺术感悟推向深层。
        其次,教师要具备有自由化的绘画语言。曾经有专家提出教授儿童绘画的教师“不一定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但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这种说法是典型的“二选一”式的观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是相互相承,即统一又独立的一门学科。相比较与其他学科尤其是文科,美术教学在学生的各种思维教育中不占优势,美术课终究还是一门技能课,说得再大一点也就是专业技术课。我们在短短的课时安排和资源配置下,不可能完全地把我们的专业技术和各种思维教育灌输学生的脑海中,当然,在教会学生们的初级专业技能时,要尽可能与各种教育观念相结合,做到锦上添花,这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一方面发挥学生们“自由性”的同时,也要强调美术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也要具备娴熟的绘画技术语言,绘画是一种载体,教师只有不断通过专业创作,增加对自然的观察与敏感知觉的认识,才能得出艺术处理后所构成的文化含义和生命内容。
        对儿童绘画教学的自由主要体现教与学在不断创造的流程之中。自由是前提,创造是目的,核心是教师。教师要从单一认识向知识综合能力发展,只有知识和智慧才能创新,才能发展艺术的思维和高智能试验能力,方可在艺术教育上超越,升华。
       四、正确的评价儿童的作品
        教师和家长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大人们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学画热情和兴趣。一些老师在评价儿童的作品时大而化之,随便看一眼就下结论。经常有孩子拿着自己的画,高兴的跑到老师面前,兴奋的向老师介绍自己的画,可是有的老师还没等孩子说完,就说:“这也太简单了,不行呀,重新画。”孩子只好垂头丧气的回去重新画,可她的心里是多么的不情愿呀。还有,我们经常听到家长用“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画的什么呀,怎么不像呀。”“太好了,画的可真像……”在评价儿童画时,不能单纯地以画得“像不像”来确定一张画的好坏,应认识到更可贵的是孩子们的创作兴趣和绘画热情。如果我们总是以“像不像”来要求他们,必然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自主性受到抑制,画起来缩手缩脚,不敢下笔。
        儿童学画是阶梯式的渐进,画画的能力是慢慢的、不知不觉的提高的。在儿童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绘画能力存在着一条发展轨迹,按杨景芝教授的分法大约可分为5个阶段,即涂鸦期、象征期、意象表现期、视觉写实期和写实期。孩子到了写时期自然就会画准画像。但是具体到每个孩子由于先天素质存在差异,有的会提前或推后,但对自身来说学习的过程应遵循这个轨迹。否则,极有可能扼杀了孩子的绘画兴趣。如果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画画必须画像画准的话,那结果只能是:孩子厌学或逆反,甚至干脆放弃或远离画画。
        作为教师,应有高水平的艺术修养,能在艺术的高起点上去启迪儿童,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去丰富孩子的情感,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爱好、兴趣、性格,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能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会抑制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掉有艺术天赋的孩子。作为家长,不要简单的以像与不像去评判儿童画,要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儿童独特视角和思维角度去评判。是不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孩子自己的情感。儿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轻易否定孩子,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绘画兴趣。
        儿童绘画的教与学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的绘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
        童年是快乐的,童心最美。让每一个孩子自由畅想深远永恒的蓝天吧!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2年
        [2]《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09年
        [3]许江峰;美育;小学美术教学永恒的追求[J];新课程(小学版);2009年
  [4]李晟瑜;“水至清则无鱼”——谈小学美术课的“模糊”教学[J];小学时代;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