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蒙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研究个例
【作者】 敖斯其其格
【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呼伦贝尔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所立足于呼伦贝尔,服务于内蒙古,面向全国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学院现有22个院系,其中蒙古语言文学,音乐,体育,美术,初等教育,政治与历史等学院都设有蒙语授课专业,学生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同时也包括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三少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学生都以蒙语为母语或兼通蒙语。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的进程,英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呼伦贝尔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就更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指以蒙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教学实际出发,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呼伦贝尔学院为研究个例,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对策,旨在帮助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探索更适合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蒙语 母语 少数民族英语教学 现状 对策
一、 呼伦贝尔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
1. 在呼伦贝尔学院,英语不仅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还同时开设了英语视听说,英语读写译和英语演讲技能等三门相关课程,加之大班额授课的方式,而且蒙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学生还要面临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三级考试的压力。那么,他们进入大学后,面临的英语学习困难要比汉族学生大得多。汉族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汉语)的情况下开始学习英语的,而呼伦贝尔学院的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牧区或半农半牧地区,从小接受的都是蒙语教育,生活的环境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蒙语都是主要的交流工具,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几乎不懂汉语,即使懂也只是一些简单的词汇。并且在内蒙古很多地区的中、高考英语只占30%,甚至不考英语,这就造成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起点低,底子薄。此外,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改革开放起步较晚,步伐较慢,当地也少有外资企业,英语对当地经济建设的作用也不突出,导致学生们走出教室后就再也感受不到英语的气息,更谈不上有任何学或用英语的机会或条件。
2. 在学习观念和态度上产生了既想学好英语又缺乏学习英语的学习环境,这使他们往往从最初的热情渐渐转变到被动学习的状态。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平时交流时使用蒙语,而不懂蒙语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借助中介语--汉语来解释英语句型或文章大意等,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出现了交流的障碍。在英语学习风格上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只能采用机械式学习--死记硬背,而且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甚至不认识音标,拼读单词存在很大困难,又不能很好地掌握记忆单词的规律,只是简单机械地反复背诵。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害怕学习英语。
3. 呼伦贝尔学院现共有在编大学公共英语教师21名,其中只有1名教师会说蒙语,其余的少数民族教师由于生活,工作等种种原因已经几乎不会说蒙语了。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师生的日常交流都有很大问题,就更不用说英语教学用语了。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要极大地放慢语速或同一句话要重复几次,可是还会有学生不能完全明白老师在说什么,甚至事与愿违,导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面对缺少蒙汉兼通的英语教师资源的教学实际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母语”(蒙语)思维与英语学习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重要课题。无论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提出的语言决定思维,还是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维决定语言,在二语习得的教学中,母语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都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笔者平时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交谈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只是“只言片语”,所以汉语并不能算真正意义的二语习得,然而与汉语相比,通过一段比较完整的时间,他们有在学校学习英语的经历,相对于系统的语言训练级测试,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或多或少的掌握了英语的一些语法知识,因此,对于以蒙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英语才是第二语言的学习。
在学习与应用英语的过程中, 强调外语思维的重要性是符合思维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但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英语, 母语思维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汉族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汉语的基础上才开始学习英语的,而以蒙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基础不牢固甚至缺失的情况下学习英语,必然会受到蒙语思维的严重影响。基于语言所具有的共性即普遍语法,少数民族学生就会把通过学习蒙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去。那么,在此过程中英语思维和蒙语思维相互冲突, 相互融合,达到求同存异,最终将蒙语思维的内容用“目的语”---英语表达出来的结果也是自然的。进一步说,英语的使用可以促进蒙语思维的发展,反之,蒙语思维的发展也可以积极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
根据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一个生来对语言基本性质毫无所知的机体可以学会语言的结构。呼伦贝尔地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农牧民在习得了民族语言即母语--蒙语之后,由于受到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变化的影响,自然不自然的学会了使用汉语,他们没有刻意去学习汉语,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语言培训,只是通过周围汉语环境的影响就能运用这门语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专门的英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们是可以有这种“语言能力”学会和使用英语的。
三、针对以蒙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几点对策
首先,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学生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了“母语迁移”这一概念,如果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起干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就被称作母语负迁移”。由于蒙语与英语在语音,语法及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那么,蒙语给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英语教师要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问题,不仅要意识到蒙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要意识到蒙语对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干扰,引导并鼓励学生找到蒙语和英语之间的相关性。例如:蒙语的语法结构为宾语在谓语之前,汉语说“吃饭”,而蒙语说“饭吃”,在英语语法的被动语态恰恰符合宾语前置的原则。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蒙语和英语语法上的共性,将两种不同语言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得蒙语成为英语学习的一种帮助而不是干扰。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天生具有能歌善舞的天赋,表现欲强、性格开朗活泼、比较感性、同时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这些优势,将所学英语知识以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能极大地增加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96年Van Lier曾说过“只有当学习与学习者的现有知识产生联系时,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言学是一门联系实际的科学。在笔者的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做过这样的实验,例如,在讲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话题时,笔者以优美的草原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将呼伦贝尔的草原风光,民俗风情等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少数民族学生,然后与草原生态遭到破坏的现状作以对比,通过看到他们身边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恶化,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了自己对环保的想法,甚至还有学生用蒙古族歌曲抒发对家乡和草原的热爱。并且在接下来的英语学习中变得更加感兴趣和投入。实践表明,将多媒体技术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第三,真正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处,与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呼伦贝尔学院的英语教师中汉族居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这就要求汉族的英语教师多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他们的自卑心理、羞涩心理等给予特别的理解和尊重,传递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信息,让学生们上课不惧怕,疏远老师,使他们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体会到平等。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在语言上不能刺激,伤害和打击少数民族学生,只要教师多一份耐心与责任,就会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信赖与认可,从而有助于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以蒙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教师付出努力,在认真并客观的分析原因之后,是可以探索出有针对性的,更适合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方法,并极大地减少蒙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丁石庆. 双语族群文化的调适与重构——以达斡尔族个案研究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
[2] 乌云娜. 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教学研究 [M]. 呼和浩特: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
[3] 傅小平. 论迁移规律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J]. 课程·教材·教法,2003.
[4] 王振宏,李彩娜. 教育心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姓名:敖斯其其格,工作单位:呼伦贝尔学院,最后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
关键词: 蒙语 母语 少数民族英语教学 现状 对策
一、 呼伦贝尔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
1. 在呼伦贝尔学院,英语不仅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还同时开设了英语视听说,英语读写译和英语演讲技能等三门相关课程,加之大班额授课的方式,而且蒙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学生还要面临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三级考试的压力。那么,他们进入大学后,面临的英语学习困难要比汉族学生大得多。汉族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汉语)的情况下开始学习英语的,而呼伦贝尔学院的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牧区或半农半牧地区,从小接受的都是蒙语教育,生活的环境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蒙语都是主要的交流工具,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几乎不懂汉语,即使懂也只是一些简单的词汇。并且在内蒙古很多地区的中、高考英语只占30%,甚至不考英语,这就造成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起点低,底子薄。此外,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改革开放起步较晚,步伐较慢,当地也少有外资企业,英语对当地经济建设的作用也不突出,导致学生们走出教室后就再也感受不到英语的气息,更谈不上有任何学或用英语的机会或条件。
2. 在学习观念和态度上产生了既想学好英语又缺乏学习英语的学习环境,这使他们往往从最初的热情渐渐转变到被动学习的状态。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平时交流时使用蒙语,而不懂蒙语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借助中介语--汉语来解释英语句型或文章大意等,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出现了交流的障碍。在英语学习风格上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只能采用机械式学习--死记硬背,而且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甚至不认识音标,拼读单词存在很大困难,又不能很好地掌握记忆单词的规律,只是简单机械地反复背诵。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害怕学习英语。
3. 呼伦贝尔学院现共有在编大学公共英语教师21名,其中只有1名教师会说蒙语,其余的少数民族教师由于生活,工作等种种原因已经几乎不会说蒙语了。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师生的日常交流都有很大问题,就更不用说英语教学用语了。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要极大地放慢语速或同一句话要重复几次,可是还会有学生不能完全明白老师在说什么,甚至事与愿违,导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面对缺少蒙汉兼通的英语教师资源的教学实际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母语”(蒙语)思维与英语学习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重要课题。无论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提出的语言决定思维,还是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维决定语言,在二语习得的教学中,母语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都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笔者平时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交谈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只是“只言片语”,所以汉语并不能算真正意义的二语习得,然而与汉语相比,通过一段比较完整的时间,他们有在学校学习英语的经历,相对于系统的语言训练级测试,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或多或少的掌握了英语的一些语法知识,因此,对于以蒙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英语才是第二语言的学习。
在学习与应用英语的过程中, 强调外语思维的重要性是符合思维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但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英语, 母语思维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汉族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汉语的基础上才开始学习英语的,而以蒙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基础不牢固甚至缺失的情况下学习英语,必然会受到蒙语思维的严重影响。基于语言所具有的共性即普遍语法,少数民族学生就会把通过学习蒙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去。那么,在此过程中英语思维和蒙语思维相互冲突, 相互融合,达到求同存异,最终将蒙语思维的内容用“目的语”---英语表达出来的结果也是自然的。进一步说,英语的使用可以促进蒙语思维的发展,反之,蒙语思维的发展也可以积极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
根据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一个生来对语言基本性质毫无所知的机体可以学会语言的结构。呼伦贝尔地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农牧民在习得了民族语言即母语--蒙语之后,由于受到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变化的影响,自然不自然的学会了使用汉语,他们没有刻意去学习汉语,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语言培训,只是通过周围汉语环境的影响就能运用这门语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专门的英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们是可以有这种“语言能力”学会和使用英语的。
三、针对以蒙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几点对策
首先,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学生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了“母语迁移”这一概念,如果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起干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就被称作母语负迁移”。由于蒙语与英语在语音,语法及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那么,蒙语给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英语教师要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问题,不仅要意识到蒙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要意识到蒙语对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干扰,引导并鼓励学生找到蒙语和英语之间的相关性。例如:蒙语的语法结构为宾语在谓语之前,汉语说“吃饭”,而蒙语说“饭吃”,在英语语法的被动语态恰恰符合宾语前置的原则。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蒙语和英语语法上的共性,将两种不同语言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得蒙语成为英语学习的一种帮助而不是干扰。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天生具有能歌善舞的天赋,表现欲强、性格开朗活泼、比较感性、同时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这些优势,将所学英语知识以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能极大地增加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96年Van Lier曾说过“只有当学习与学习者的现有知识产生联系时,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言学是一门联系实际的科学。在笔者的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做过这样的实验,例如,在讲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话题时,笔者以优美的草原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将呼伦贝尔的草原风光,民俗风情等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少数民族学生,然后与草原生态遭到破坏的现状作以对比,通过看到他们身边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恶化,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了自己对环保的想法,甚至还有学生用蒙古族歌曲抒发对家乡和草原的热爱。并且在接下来的英语学习中变得更加感兴趣和投入。实践表明,将多媒体技术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第三,真正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处,与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呼伦贝尔学院的英语教师中汉族居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这就要求汉族的英语教师多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他们的自卑心理、羞涩心理等给予特别的理解和尊重,传递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信息,让学生们上课不惧怕,疏远老师,使他们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体会到平等。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在语言上不能刺激,伤害和打击少数民族学生,只要教师多一份耐心与责任,就会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信赖与认可,从而有助于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以蒙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教师付出努力,在认真并客观的分析原因之后,是可以探索出有针对性的,更适合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方法,并极大地减少蒙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丁石庆. 双语族群文化的调适与重构——以达斡尔族个案研究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
[2] 乌云娜. 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教学研究 [M]. 呼和浩特: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
[3] 傅小平. 论迁移规律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J]. 课程·教材·教法,2003.
[4] 王振宏,李彩娜. 教育心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姓名:敖斯其其格,工作单位:呼伦贝尔学院,最后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