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王 芳

【机构】 城关第一完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兴趣  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呢?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农村小学学生与现代化信息渠道接触较少,知识面窄,要掌握丰富语文知识,没有捷径,只能循序渐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积累,通过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完成对初中语文知识的掌握。在这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在课堂中,对同一个内容,部分学生兴趣盎然,极易调动学习兴趣;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感到味同嚼蜡,毫无兴趣。感到有兴趣的学生学起来劲头十足,容易接受知识。感觉无味的同学则情绪低落,而一旦在课堂上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必须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特点,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贯彻新课程际准“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还可以通过生动感人的导入语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构建开放性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将学生的学习置于更广阔的空间里,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一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那种以讲代读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情感,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些信息教师是无法讲出来的,而只能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的情感。二是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声像同步,具有较强的视听感,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为学生营造愉悦、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知,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能力与教学效果。     
  2、组织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是整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综合性人才。知识是相通的,不存在学科间的限制,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打破学科限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与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带领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编排课本剧、办班报、举行诗歌朗诵会等。三是开展语文专题研究。这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调查。如可让学生挑出店铺名、广告词等中的错别字,收集广告语等等。这些综合性实践活动,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课堂舞台上的主角永远都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自己能够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培养良好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习惯,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应当必备: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好问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学生有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五、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琢磨,不断探索,需要因师而异,因学生而异,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