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究
【作者】 张雪梅1 葛建一 2 叶 俊1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研究生是未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体,而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江苏省4所高校进行随机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研究动机、环境、制度、导师、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结合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提出以下建议:挖掘内在激励因素,改善外在孵化条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搭建创新平台,最终全面提升研究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升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能力 江苏 影响因素
Abstract: The following factors affect graduat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innovation, creative thinking, research motivation,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al, tutor, etc.. We should find inner motivators, and improv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whil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innovative platform. These measures could improve graduate observing problems, identify problems,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 Creative Ability ; Jiangsu Province;Factors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创新型人才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议题。截至2014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总数约为 170 万人,[1]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然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因此,加快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途的途径尤为紧迫。
有关“创新能力”,国内外均无统一、精确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和适切性的工作成果的能力。”[2]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在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3]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
由于网络的高度发达,目前的研究生学学习比以往更加容易获取信息,也有更多的机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取灵感。同时,由于目前社会人们的需求的丰富化和个性化,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创新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似乎更容易。目前在高校中也有一批年轻学者课堂带来新鲜的血液,他们有更加积极、向上、前沿的思想,为研究生创新引路。同时,研究生群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事物的创新充满探索欲,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抓住机会、捕捉灵感,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事物创新方面有很大潜能。
但是,现实中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却相对有限。通过对江苏省4家样本高校的材化、物理、医学、农学、法学、文学、外国语、纺织、纳米、计算机等学院的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实证调研,以客观题、主观题、单选题、多选题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140份,回收1140份,有效问卷1139份。对数据整理、核对,选取项目填报完整、准确的统筹地区数据,误填、漏填和填写不规范的报表予以剔除。所有统计报表和问卷调查数据用EpiData3.1录入计算机,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如表1所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参与调查的研究生中,60.5%在校期间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19.1%发表过1篇,11.0%发表过2篇。在校期间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在CSSCI及以上的高水平论文人数占到占77.3%,发表过1篇和2篇的分别占13.2%、5.3%,0.3%的同学发表10篇以上的文章。在校期间成功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上,89%没有自己的发明,6.6%有1个发明专利,1.8%有两个发明专利。
在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价中,受访研究生中,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62.1%),较高(14.9%),较差(7.8%),很差(2.2%),还有6.7%的同学没有评估过自己的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在对创新因素的调查中,调查对象觉得自己创新意识(21.9%)和创新思维(24%)的能力最突出,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创新精神(16%)和创新实践(16.7%)的能力比较突出,还有13.5%的同学认为自己哪方面都不突出。
2.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智力因素(观察、记忆、逻辑推理)、创新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 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 潜意识思维、显意识思维)。知识结构、研究动机、良好的人格品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 艰苦奋斗、顽强攀登的坚定信念以及良好的合作精神)、教育制度、导师队伍水平、科研经费、学术氛围、办学条件、学科结构与课程设置等。【6】调查发现,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如果这些因素没有被很好的控制,则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2.1研究动机
科学的研究动机包括: 对本学科的热爱,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纯粹为了更好的未来等。只有真正热爱研究, 才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 探索和发现从而完成创新。本文就研究生发表文章和做发明的动机进行分析并做了选择倾向性排序,结果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为了毕业、评奖评优和为工作和评职称做准备。学生做研究的动机决定了他们并不愿意付出足够多的时间深入实践调研、试验论证、精益求精改进等环节,也不愿经过思考、探讨来捕捉新的灵感和思想的火花, 只是对一些文献资料进行简单地分析之后就完成了“研究”,这种状态下所形成的成果往往不具有价值, 质量也不高更谈不上创新了。
2.2学术环境
在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外在因素的调查中大部分的同学选择了创新环境。从软件环境来看,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的浮躁氛围和人们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 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着高校学术环境的形成, 如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买卖论文、一文赚取多门学分等,研究生因此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影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硬件设施环境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例如很多高校图书资源短缺, 图书更新的速度慢无法满足学生吸取前沿学科知识的需要。还表现在一些高校, 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实验仪器陈旧、设备落后, 实验材料供应不足,使他们不得不反复使用本该淘汰的仪器和设备, 降低实验要求,有的院校设备仪器太少, 无法人人都使用, 有的只能成为旁观者而没有机会参与进去, 这就使得研究生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都很困难, 更不用说探索、发现和创造。
2.3导师
通过对文章和发明成果的产生途径分析发现,这些有文章发表和专利发明的同学中,绝大多数人的成果来自导师的课题或项目,可见导师在学生的学术生涯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他们是国家创新人才的重要资源, 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指导者, 他们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现有的导师队伍的整体情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影响,主要表现在少数导师的学历偏低、责任心不强, 知识结构老化、单一, 知识面过于狭窄等方面,[4] 这些因素使他们无法将最新的前沿科研成果教授给学生。还有的导师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较多, 一师多生的问题比较严重, 使其没有精力认真指导学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导师学术能力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质量, 影响到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制度
在对学生最不满意的外在因素调查中,42%的同学选择了制度因素。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是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培养计划的教育管理体制。[4]研究生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已经受到削弱, 缺乏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研究生, 其创新思维和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发展。在学制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508人认为硕士应读3年,469人认为应读2年,而532人认为博士应读3年。学生普遍反映目前在校时间太长学,课程设置太过分散,毕业论文准备时间太久。学生认为一般用1年的时间就可以修满学分,过长的学制会限制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和择业的时间。
3.对策与建议
3.1根据研究动机挖掘内在激励因素
研究动机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主观因素, 也是促进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动力。根据对研究生群体研究动机的选择倾向性排序结果,给出以下建议:首先,完善毕业标准。将毕业标准与科学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及能够正向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相结合:对研究生毕业评价标准中各因素的比重进行调整,加入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成果等项目,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考量;其次,评奖评优制度合理化。在评奖评优过程中除了要参考成绩和文章发表的数量,同时还应该参考学生平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专注能力、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可设立创新成果奖项,来表彰那些平时在创新能力方面突出的同学;再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出不同的声音,老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课堂讲解。
3.2改善外在孵化条件
3.2.1营造创新环境
积极向上、自由开放、激发思想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术修养和学术品质。首先,丰富的学术互动。鼓励读书会、课堂讨论以及讲座的开展,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多学术融会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院系研究所之间、校际之间交流,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提供更多的与国外大学和科研单位交流的机会,[5]使不同的思想发生碰撞,让学生了解学术发展的前沿,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其次,改善硬件设施。便利和完善的物质环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物质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图书和文献资料、实验设备、研究经费等。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对老旧的硬件设备有计划地更新,可以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研究生科研网络的建设,为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整合和重组目前的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2.2提高导师队伍水平
首先,培养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不同学科、专业、平台中的老师会有不一样的视野,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知识,而这些不同的知识可以促进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灵感。例如,剑桥大学的教师来源于1000多个学校和科研单位。[6]其次,控制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做到精益求精。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每个导师每届带2个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2名)比较合理。再次,建立科学的教师激励机制与改革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安于、乐于传道授业解惑。[6]
3.2.3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在短期内改变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有一定的难度的,探索一个更加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教育制度需要所有人的不断努力,在这个教育制度框架内可以保留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让学生可以与意见,这不仅是对教育学者的考验、更是对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的考验,需要我们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才可以达到。其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学分、奖学金以及毕业制度,学生有时间、积极性来做研究,并且知道自己的研究是被重视的。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发为成品。还可设立研究生项目基金、课题夏令营、成果交流会等,这些活动应该更加的注重实际效果。在学制方面,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求具体情况设置需要读几年,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http://www.eol.cn/,2014.12.29.
[2]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1):13-18.
[3]Grube &Wallance.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Unique Creative People at work[J].1993(6):93-115.
[4]汤启萍,段吉安,张昊.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22所“985工程”高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年6月第3期.
[5]李侣娟,任桓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层面因素分析[J].传承,2010,(12).
[6]邓义江,黄敏.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8.2.
[7]白福臣.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德国研究生培养经验为借鉴[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3,(3).
[8]李鑫,高永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系统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作者简介:张雪梅(1987--),女,宁夏,硕士生在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JGLX13_087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能力 江苏 影响因素
Abstract: The following factors affect graduat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innovation, creative thinking, research motivation,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al, tutor, etc.. We should find inner motivators, and improv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whil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innovative platform. These measures could improve graduate observing problems, identify problems,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 Creative Ability ; Jiangsu Province;Factors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创新型人才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议题。截至2014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总数约为 170 万人,[1]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然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因此,加快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途的途径尤为紧迫。
有关“创新能力”,国内外均无统一、精确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和适切性的工作成果的能力。”[2]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在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3]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
由于网络的高度发达,目前的研究生学学习比以往更加容易获取信息,也有更多的机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取灵感。同时,由于目前社会人们的需求的丰富化和个性化,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创新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似乎更容易。目前在高校中也有一批年轻学者课堂带来新鲜的血液,他们有更加积极、向上、前沿的思想,为研究生创新引路。同时,研究生群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事物的创新充满探索欲,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抓住机会、捕捉灵感,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事物创新方面有很大潜能。
但是,现实中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却相对有限。通过对江苏省4家样本高校的材化、物理、医学、农学、法学、文学、外国语、纺织、纳米、计算机等学院的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实证调研,以客观题、主观题、单选题、多选题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140份,回收1140份,有效问卷1139份。对数据整理、核对,选取项目填报完整、准确的统筹地区数据,误填、漏填和填写不规范的报表予以剔除。所有统计报表和问卷调查数据用EpiData3.1录入计算机,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如表1所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参与调查的研究生中,60.5%在校期间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19.1%发表过1篇,11.0%发表过2篇。在校期间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在CSSCI及以上的高水平论文人数占到占77.3%,发表过1篇和2篇的分别占13.2%、5.3%,0.3%的同学发表10篇以上的文章。在校期间成功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上,89%没有自己的发明,6.6%有1个发明专利,1.8%有两个发明专利。
在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价中,受访研究生中,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62.1%),较高(14.9%),较差(7.8%),很差(2.2%),还有6.7%的同学没有评估过自己的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在对创新因素的调查中,调查对象觉得自己创新意识(21.9%)和创新思维(24%)的能力最突出,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创新精神(16%)和创新实践(16.7%)的能力比较突出,还有13.5%的同学认为自己哪方面都不突出。
2.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智力因素(观察、记忆、逻辑推理)、创新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 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 潜意识思维、显意识思维)。知识结构、研究动机、良好的人格品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 艰苦奋斗、顽强攀登的坚定信念以及良好的合作精神)、教育制度、导师队伍水平、科研经费、学术氛围、办学条件、学科结构与课程设置等。【6】调查发现,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如果这些因素没有被很好的控制,则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2.1研究动机
科学的研究动机包括: 对本学科的热爱,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纯粹为了更好的未来等。只有真正热爱研究, 才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 探索和发现从而完成创新。本文就研究生发表文章和做发明的动机进行分析并做了选择倾向性排序,结果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为了毕业、评奖评优和为工作和评职称做准备。学生做研究的动机决定了他们并不愿意付出足够多的时间深入实践调研、试验论证、精益求精改进等环节,也不愿经过思考、探讨来捕捉新的灵感和思想的火花, 只是对一些文献资料进行简单地分析之后就完成了“研究”,这种状态下所形成的成果往往不具有价值, 质量也不高更谈不上创新了。
2.2学术环境
在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外在因素的调查中大部分的同学选择了创新环境。从软件环境来看,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的浮躁氛围和人们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 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着高校学术环境的形成, 如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买卖论文、一文赚取多门学分等,研究生因此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影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硬件设施环境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例如很多高校图书资源短缺, 图书更新的速度慢无法满足学生吸取前沿学科知识的需要。还表现在一些高校, 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实验仪器陈旧、设备落后, 实验材料供应不足,使他们不得不反复使用本该淘汰的仪器和设备, 降低实验要求,有的院校设备仪器太少, 无法人人都使用, 有的只能成为旁观者而没有机会参与进去, 这就使得研究生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都很困难, 更不用说探索、发现和创造。
2.3导师
通过对文章和发明成果的产生途径分析发现,这些有文章发表和专利发明的同学中,绝大多数人的成果来自导师的课题或项目,可见导师在学生的学术生涯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他们是国家创新人才的重要资源, 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指导者, 他们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现有的导师队伍的整体情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影响,主要表现在少数导师的学历偏低、责任心不强, 知识结构老化、单一, 知识面过于狭窄等方面,[4] 这些因素使他们无法将最新的前沿科研成果教授给学生。还有的导师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较多, 一师多生的问题比较严重, 使其没有精力认真指导学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导师学术能力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质量, 影响到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制度
在对学生最不满意的外在因素调查中,42%的同学选择了制度因素。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是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培养计划的教育管理体制。[4]研究生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已经受到削弱, 缺乏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研究生, 其创新思维和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发展。在学制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508人认为硕士应读3年,469人认为应读2年,而532人认为博士应读3年。学生普遍反映目前在校时间太长学,课程设置太过分散,毕业论文准备时间太久。学生认为一般用1年的时间就可以修满学分,过长的学制会限制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和择业的时间。
3.对策与建议
3.1根据研究动机挖掘内在激励因素
研究动机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主观因素, 也是促进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动力。根据对研究生群体研究动机的选择倾向性排序结果,给出以下建议:首先,完善毕业标准。将毕业标准与科学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及能够正向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相结合:对研究生毕业评价标准中各因素的比重进行调整,加入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成果等项目,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考量;其次,评奖评优制度合理化。在评奖评优过程中除了要参考成绩和文章发表的数量,同时还应该参考学生平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专注能力、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可设立创新成果奖项,来表彰那些平时在创新能力方面突出的同学;再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出不同的声音,老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课堂讲解。
3.2改善外在孵化条件
3.2.1营造创新环境
积极向上、自由开放、激发思想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术修养和学术品质。首先,丰富的学术互动。鼓励读书会、课堂讨论以及讲座的开展,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多学术融会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院系研究所之间、校际之间交流,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提供更多的与国外大学和科研单位交流的机会,[5]使不同的思想发生碰撞,让学生了解学术发展的前沿,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其次,改善硬件设施。便利和完善的物质环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物质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图书和文献资料、实验设备、研究经费等。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对老旧的硬件设备有计划地更新,可以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研究生科研网络的建设,为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整合和重组目前的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2.2提高导师队伍水平
首先,培养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不同学科、专业、平台中的老师会有不一样的视野,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知识,而这些不同的知识可以促进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灵感。例如,剑桥大学的教师来源于1000多个学校和科研单位。[6]其次,控制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做到精益求精。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每个导师每届带2个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2名)比较合理。再次,建立科学的教师激励机制与改革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安于、乐于传道授业解惑。[6]
3.2.3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在短期内改变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有一定的难度的,探索一个更加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教育制度需要所有人的不断努力,在这个教育制度框架内可以保留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让学生可以与意见,这不仅是对教育学者的考验、更是对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的考验,需要我们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才可以达到。其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学分、奖学金以及毕业制度,学生有时间、积极性来做研究,并且知道自己的研究是被重视的。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发为成品。还可设立研究生项目基金、课题夏令营、成果交流会等,这些活动应该更加的注重实际效果。在学制方面,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求具体情况设置需要读几年,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http://www.eol.cn/,2014.12.29.
[2]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1):13-18.
[3]Grube &Wallance.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Unique Creative People at work[J].1993(6):93-115.
[4]汤启萍,段吉安,张昊.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22所“985工程”高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年6月第3期.
[5]李侣娟,任桓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层面因素分析[J].传承,2010,(12).
[6]邓义江,黄敏.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8.2.
[7]白福臣.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德国研究生培养经验为借鉴[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3,(3).
[8]李鑫,高永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系统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作者简介:张雪梅(1987--),女,宁夏,硕士生在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JGLX13_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