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谈有效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学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有效性,教学有效性与一定的条件相联系,离开一定的条件也就谈不上有效性。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以满足有效教学的需要,否则只会使教学陷入低效或无效的境地,严重制约着教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有效教学   基本条件
  有效教学即教学有效性,是相对于低效和无效教学而言的。其实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但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着教学效益的提高,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以满足有效教学的需要。
  一、提高教师素养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有效教师的存在,没有有效教师,也就没有有效教学的开展。有效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即具有浓厚的人文素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内涵,即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
  强化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有效教师必备的首要素养,离开人文素养,离开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无限热爱,离开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即使拥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抱负,也难以成为受学生爱戴和欢迎的有效教师,更难以在教育教学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广泛阅读人文方面的书刊,从中汲取营养,增强人文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正确观念,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为宗旨,将关注点由学生成绩转向学习和成长过程,给他们以应有的关怀、指导和引领,尊重和善待学生。
  重视文化素养。调查表明,学生喜爱知识面广的具有书生意气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致使部分教师出现了有知识无文化的问题,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不到文化气息的存在,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从而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果教师缺乏文化素养,那么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只会进行知识的位移、技能的培训和应试的准备,从而使教育沦为虚空的外壳。为此教师应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博览群书,从中汲取智慧和知识,日益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和有品位的书生教师,做一个深受学生爱戴和喜爱的文化教师,给学生成长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提高专业素养。尽管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但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就一定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即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具有深入理解教育教学本质、特点和规律的能力,能够自觉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游刃有余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驾驭课堂教学,较好地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既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头脑,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尝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还要养成善于思考与勤于反思的习惯,在思考过程中能够敏锐地发现和妥善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将已有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和提炼升华,使之转化为具有指导意义和普适性的理性认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二、课前充分准备
  如果说教师具备必要的素养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那么教师课前充分准备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能否具有有效性与教师课前准备情况直接相关,离开课前充分而又精心的准备,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名师也难以上出让学生满意的高质量的优质课,因此教师应将课前准备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伴随着自己的职业生涯。
  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科课程。《课程标准》是教师研究学科课程和教材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规范性、约束性和指导性。又由于《课程标准》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理论性较强,不是简单的阅读就能够理解和把握的,因此教师应潜心研究,把握《课程标准》的精髓和实质,明确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及分类目标等。课程教材是编写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新课程理念的把握而编写的,“但是在课程标准到教材转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信息失真。”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蓝本,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并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发课程资源,以更新和充实课程教材内容,使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成果。
  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在研究教学目标时应做到:在《课程标准》和课程总目标的指导下深入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将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相对笼统的“三维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目标;再将具体化的课时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尽可能达到学习目标任务化和问题化。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取舍,因此教师应在“三维目标”指导下研究和处理教学内容:树立课程意识,从全局出发,将课时教学内容置于模块和课程体系中进行分析考察,确定其地位以及对学生学习所具有的意义;树立联系意识,运用联系方法,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构建相关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简约化;树立重点意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教学,为培养学生高层次学科素养和高品质思维能力,实现知识的通联广达和融会贯通,夯实学科基本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好充分准备。
  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只有采用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宜,同时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反,无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地使用某一种方法和方式,只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不仅如此,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存在万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具体分析其适应范围和依存条件及其优劣,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由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决定的。正如第斯多惠所要求的:“学生的立场就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才能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于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等,才能“投其所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前充分准备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学生情况等。教师只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才能为高质量的备课或教学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为有效教学创造条件。
  三、优化教学过程
  如果说教师素养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前充分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那么优化教学过程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离开教学过程的优化,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以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处理好“三维目标”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之间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目标,所要解决的是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是较高层次的目标,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学和怎样教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目标,是核心目标,所要解决的是学与教的方向问题,体现着教学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因此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基础上,应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为基点,夯实学生基础;以过程与方法为重点,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反思和改善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基础,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情绪,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心需要和自觉的行为,从而成为奋发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合理的期盼,能够包容学生的过错和过失,那么学生往往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教师努力和付出做出相应的反应,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处理不当,难以和谐共处,甚至出现矛盾、对立和冲突,那么课堂教学则难以为继,即使勉强为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得以优化,从而形成教学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教学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如果教师过于强调预设而忽视生成,教学过程不管设计得多么科学、严谨和完美,那么这种机械刻板的程式化教学,不仅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会失去生成的机会,长期以往,学生将失去听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相反,教师离开课前精心预设,片面强调生成,教学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随心所欲甚至不着边际漫无目的地讲授,学生既跟不上教师的思维进程,更不知道到底要听什么和学什么,从而导致教学时间和学生精力的严重浪费。因此教师在重视课前预设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
  有效教学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日积月累,不断地创造出有效教学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