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幼儿园常规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作者】 侯冬霞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幼儿园常规指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幼儿园为了有序管理而制定的需要师生遵守的一些规则。针对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了解掌握抓好常规的具体要素、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使用一些技巧,促进幼儿常规的形成、家园合作,强化常规的形成等四方面阐述常规建立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管理;方法与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园常规指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幼儿园为了有序管理而制定的需要师生遵守的一些规则。从幼儿园常规涉及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及教学常规。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的常规教育。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限制,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
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教师将“常规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儿”等同看待。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
三是教条型常规教育。教师把教育的规则“教条化”,在实践中死板地看待问题,坚持已有的规定。如吃饭一定要都吃完才能走,不考虑幼儿的身体和食欲等问题。这种方式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是说教型常规教育。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这类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能乱丢玩具”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特点。
二、幼儿园日常常规建立的具体措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幼儿园没有常规,任其发展,那么这个幼儿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因此,建立良好的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了解掌握抓好常规的具体要素
1、教师要对班级幼儿有全面的了解。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如果能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幼儿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
2、常规教育要贯穿于日常每一个环节。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教师都要根据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内容,有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常规管理的工作。
3、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强化。由于幼儿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讲究培养的形式,反复强化练习,以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二)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从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过程。讨论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如在讨论幼儿盥洗的规则时,小朋友通过讨论后认为:洗手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玩水,要节约用水;洗手时不可以吵闹;要认真洗手,搓肥皂等。老师和孩子共同讨论出来的规则,可以让幼儿更加明确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使用一些技巧,促进幼儿常规的形成
1、运用音乐,规范幼儿的活动。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美化人的心灵,音乐可以让吵闹变得安静。用不同的音乐来规范幼儿不同的活动,如区域活动结束时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幼儿听到音乐响起就自觉地整理材料,音乐转换时幼儿就会自然地跟着老师进入下一个环节。音乐在幼儿常规建立中有着独到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所使用的音乐不要经常更换,让幼儿习惯成自然。
2、 运用文学作品,促进幼儿规则养成。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表演性,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可以利用一些小故事来教育幼儿,比如通过《小猪嘟嘟》的故事,培养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好常规。
3、 发挥评价功能,促进良好常规的形成。孩子是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成长的。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常规培养时我们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规则的调整和完善。
4、在环境创设中隐含常规教育。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规体现在环境中。每个幼儿的用品上贴上标记,便于幼儿辨认、取放。
5、 发挥榜样示范,强化幼儿常规的形成。一是同伴间的榜样。老师只要表扬某个小朋友,别的孩子就会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行为。二是家长与教师榜样。如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行为幼儿树立榜样,使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四)家园合作,强化常规的形成
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常规的养成离不开家园的密切合作。我们利用幼儿成长档案、个别交谈、家访、电话随访等形式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提高家长对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在家对幼儿的培养。很多幼儿能在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保持良好的习惯,但在家中却成了另一副样子。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中得到强化。
总之,良好常规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常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幼儿园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因此,在工作中要做到“全”“活”“异”“新”,将常规工作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这样才能让常规管理工作更加出色。
作者简介:侯冬霞,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管理;方法与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园常规指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幼儿园为了有序管理而制定的需要师生遵守的一些规则。从幼儿园常规涉及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及教学常规。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的常规教育。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限制,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
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教师将“常规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儿”等同看待。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
三是教条型常规教育。教师把教育的规则“教条化”,在实践中死板地看待问题,坚持已有的规定。如吃饭一定要都吃完才能走,不考虑幼儿的身体和食欲等问题。这种方式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是说教型常规教育。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这类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能乱丢玩具”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特点。
二、幼儿园日常常规建立的具体措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幼儿园没有常规,任其发展,那么这个幼儿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因此,建立良好的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了解掌握抓好常规的具体要素
1、教师要对班级幼儿有全面的了解。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如果能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幼儿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
2、常规教育要贯穿于日常每一个环节。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教师都要根据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内容,有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常规管理的工作。
3、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强化。由于幼儿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讲究培养的形式,反复强化练习,以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二)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从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过程。讨论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如在讨论幼儿盥洗的规则时,小朋友通过讨论后认为:洗手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玩水,要节约用水;洗手时不可以吵闹;要认真洗手,搓肥皂等。老师和孩子共同讨论出来的规则,可以让幼儿更加明确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使用一些技巧,促进幼儿常规的形成
1、运用音乐,规范幼儿的活动。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美化人的心灵,音乐可以让吵闹变得安静。用不同的音乐来规范幼儿不同的活动,如区域活动结束时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幼儿听到音乐响起就自觉地整理材料,音乐转换时幼儿就会自然地跟着老师进入下一个环节。音乐在幼儿常规建立中有着独到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所使用的音乐不要经常更换,让幼儿习惯成自然。
2、 运用文学作品,促进幼儿规则养成。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表演性,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可以利用一些小故事来教育幼儿,比如通过《小猪嘟嘟》的故事,培养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好常规。
3、 发挥评价功能,促进良好常规的形成。孩子是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成长的。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常规培养时我们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规则的调整和完善。
4、在环境创设中隐含常规教育。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规体现在环境中。每个幼儿的用品上贴上标记,便于幼儿辨认、取放。
5、 发挥榜样示范,强化幼儿常规的形成。一是同伴间的榜样。老师只要表扬某个小朋友,别的孩子就会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行为。二是家长与教师榜样。如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行为幼儿树立榜样,使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四)家园合作,强化常规的形成
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常规的养成离不开家园的密切合作。我们利用幼儿成长档案、个别交谈、家访、电话随访等形式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提高家长对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在家对幼儿的培养。很多幼儿能在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保持良好的习惯,但在家中却成了另一副样子。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中得到强化。
总之,良好常规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常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幼儿园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因此,在工作中要做到“全”“活”“异”“新”,将常规工作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这样才能让常规管理工作更加出色。
作者简介:侯冬霞,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