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疏导心 分享爱——二胎政策下头胎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
【作者】 华玲玲
【机构】 滨江区钱塘山水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逐步开放“二胎”政策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家庭开始打算或者已经孕育了二胎宝宝,这使得我们的不得不关注由此引发的一个现实问题——即头胎幼儿的心理开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很多孩子担心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会受到“威胁”,因而表现出一些极端的情绪或行为,例如哭闹、担心、焦虑、攻击等等等,影响着他们正常的成长和发展。面对此种情况,幼儿园应该迈出第一步,积极与家长沟通配合,对头胎幼儿进行心理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学爱与被爱中的分享。家庭应合理做好头胎幼儿的心理健康工作,充分认识孩子对此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并通过理解孩子表现、关注孩子情绪、明确表示爱意、分享手足故事、开展混龄游戏等措施逐步使孩子产生二胎期待,在爱的分享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头胎幼儿;心理健康;家园引导
一、二胎政策下幼儿园中头胎幼儿的不良心理表现
幼儿的世界是单纯的,在他们的世界中爸爸和妈妈一个是天一个是地,而中间就是孩子。当得到父母准备要“第二个宝宝”的时候,有的孩子满怀期待,渴望有弟弟妹妹的陪伴、渴望充当哥哥姐姐的角色同他们一起玩耍和成长。然而很大一部分孩子却不能欣然接受这一现实,他们遭受到沉重的心理打击,认为父母要另一个宝贝替代自己。这时孩子会在家庭及幼儿园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家长和教师应该认真留意和观察这些心理问题和表现,为孩子们的心理辅导做好准备。
(一)焦虑不安
当头胎幼儿得知父母要第二个宝宝的消息之后,他们感觉自己的所处的环境将要发生改变,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会发生巨大改变,就会持续感觉紧张不安。他们感到灾难临头,但是不知道该如果应对。痛苦或者害怕体验逐渐会使幼儿的焦虑担心程度加重,出现焦虑症。对于幼儿来说,焦虑症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不安行为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1]例如,在要二胎的环境因素下,许多幼儿出现了哭闹、烦躁、惶恐不安、辗转不宁、不愿意离开父母、食欲不振、呕吐或睡眠障碍等。当幼儿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说明孩子的焦虑情绪比较严重,应及时进行疏导和治疗。
(二)拒绝排斥
基于幼儿对父母要第二个宝宝的感性认知的偏差,导致他们感觉要失去父母的爱。很多家庭在没有与头胎幼儿做深入的交流,在未让孩子形成正确认知并欣然接受的情况下,就把生育二胎计划变成了现实。此时孩子由之前的焦虑担心转变为了直接的拒绝排斥,他们明确地提出自己反对要弟弟妹妹的意见,并且在生活中的各方面也表现出各种“不合作”,此表示自己的不满或者引起别人的注意。例如在家庭中他们会拒绝吃饭、拒绝讲卫生、拒绝家长的小要求等等。而在幼儿园中他们拒绝参与游戏活动、拒绝进餐和午睡、拒绝与人交流等等。当幼儿出现以上这种行为表现时,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结合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孩子进行关注,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三)敏感任性
二胎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头胎幼儿的危机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果家长还不及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就会使孩子变得敏感任性,也就是情绪过敏,进一步发展为过度敏感,幼儿由此产生的情绪剧烈变化容易造成内分泌失调和机体代谢紊乱。[2]因此,幼儿在“父母已经要了新宝宝”的环境刺激下感到持续的危机和害怕,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如过度的哭闹、固执地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行动、与教师和家长强硬对峙等。当孩子出现这种情绪反应,教师和家长必须要采取措施,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劝慰,让孩子正确认识“第二个宝宝”对自己生活的正确影响,让孩子逐渐消除害怕和担忧。
(四)孤独自闭
很多家长从计划要二胎到二胎将要出生,都没有重视头胎幼儿的心理感受。他们感觉孩子的一切反映都是因为太小不懂事,觉得他们会慢慢接受。但伴随第二个宝宝降生日期一天天临近,头胎幼儿的心理压力终会无法承受。孩子感觉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事实,可能会变得孤独自闭,形成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等。[3]孤独自闭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不爱与人交流、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反复地吃手指或者啃咬指甲等。当家长或老师发现孩子突然出现其中的某些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治疗,避免他们持续受到心理危机的影响。
(五)自我中心
终于有一天,二胎出生了。头胎幼儿开始觉得身边真的多了一个和自己竞争的“对手”。而当看到父母对年幼的弟弟妹妹苛护备至而对自己有所忽略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讨厌和憎恨情绪。此时有的孩子会开始主动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例如在家庭中他们会与弟弟妹妹争抢食物、玩具、衣服等等,而在幼儿园中会与小伙伴争夺游戏角色、游戏材料、争夺班级内的“小首领”地位等等。而在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狂躁和工具性,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或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语言或肢体攻击。
二、家园合作引导,共促头胎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阶段的孩子比较单纯,如果不能对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进行恰当引导将对他们身心发展造成阻碍。幼儿园和家庭应该精诚合作,针对形成孩子们心理障碍的原因采取合理的心理疏导措施,把幸福和快乐还给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美满。
(一)交流孩子想法
当家长考虑要“二胎”的时候,首先要及时告知孩子这一信息,不能故意回避或隐瞒,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在乎他们的意见。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孩子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此时父母不心急着去说服和引导,要为孩子接受这种现实留好心理缓冲时间,要让他们觉得爸爸妈妈不是必须要“第二个宝宝”。而这种交流也可以由幼儿教师来完成,例如,在幼儿园中可以开展“爱的玩伴”的谈话性活动,来了解孩子们的基本想法,有针对性的了解他们是把弟弟妹妹当成爱的“竞争者” 还是爱的“陪伴者”。要着重观察和了解持第一种观点的孩子,看他们是坚决的反对还是犹豫地抵触,以便后续采取灵活的谈话方式和引导措施。
(二)关注孩子情绪
当与孩子进行过“爱的玩伴”话题交谈后,对于欣然接受的孩子要进行持续的观察,要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赞许,防止他们受其他小朋友的影响而逐渐考虑很多,慢慢改变自己的意见。而对于那些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孩子,决不能放任不管,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例如,幼儿园进行要“爱的玩伴”的谈话活动后很多孩子开始出现了焦虑担心、情绪过敏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况我们比较有针对性地教育。但是某个孩子在活动中明确表明自己希望有个弟弟妹妹,然而听到别的小朋友的意见后,他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活动过后他暗地里告诉同伴自己改变了想法,但是又不愿意告诉父母和老师。此时教师和家长要细心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防止因为他们故意“隐藏”情绪,而失去最佳的教育的时机。
(三)明确表示爱意
幼儿的心灵单纯而且脆弱,爱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原动力,是促进幼儿鼓起勇气探索世界的坚强后盾。向幼儿表示爱意可以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抚平幼儿的心灵创伤,进而为对幼儿心理持续施压,为增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提升心理压力的耐受水平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和幼儿进行了为其要一个“爱的玩伴”的深入交谈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轻微环境刺激使幼儿的心理产生了压力和适应性的变化。在孩子对为自己增添一个“爱的玩伴”的反应不太剧烈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幼儿逐步呈现为其增添一个“爱的玩伴”的好处,如“爸爸妈妈会向你们投入比现在更多的爱”、“增加一个爱你的家庭成员”、“当你遇见困难的时候,会有一个家庭中的‘爱的玩伴’和你一起想办法克服”等等,让孩子认识到弟弟妹妹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分享快乐,而不是“分割”爸爸妈妈的爱。
(四)分享手足故事
故事对于幼儿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并且有着显著的教育效果。为了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懂得一件事情,就要围绕这个教育的目的来组织所要讲的故事材料。为了让幼儿懂得家庭成员中多一个“爱的玩伴”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幼儿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多用一些“手足”类绘本来让孩子们接受相应的亲情教育。例如《跟屁虫》、《我想有个弟弟》、《彼得的椅子》、《富兰克林和小妹妹》、《小凯的家不一样了》等等都是富含深厚手足亲情的绘本。这些故事温馨有趣、简单生动,符合幼儿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在快乐阅读后可以组织孩子们就内容发表看法。通过集体的正面意见逐渐传递拥有弟弟妹妹会使生活更加快乐幸福的观点。
(五)开展混龄游戏
混龄游戏是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一起进行一定主题活动的游戏形式。[4]混龄游戏不分年龄,是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处理的经验积累和增强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让孩子们建立对比自己大的孩子有依赖和崇拜,对比自己小的孩子建立关爱和保护的情感体系,以促进孩子们社会适应和人际情感的发展。
幼儿对要一个家庭中“爱的玩伴”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幼儿园就可以让孩子们多参与混龄游戏,促进孩子们对于兄弟姐妹不同角色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正确认识有一个弟弟妹妹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特别是游戏主题的设计,要凸显出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和照顾,齐心协力完成一项工作等主题,促进幼儿产生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作为家庭“爱的玩伴”的期待,以便家长实现要“第二个孩子”的美丽愿望。
三、实效及反思
综上,幼儿园和家庭应共同努力,理解孩子对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而持反对意见的状况,并关注因此对幼儿造成的不良心理障碍。关注他们的焦虑担心、精神障碍、情绪过敏、孤独自闭及任性狂躁等的行为变化特点,为成功劝慰和开导孩子缓解或者消除心理障碍做好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孩子对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的现实出现激烈的反抗情绪继而产生心理障碍,幼儿园和家长应该对孩子们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措施,通过理解孩子表现、关注孩子情绪、明确表示爱意、分享手足故事、开展混龄游戏几个阶段,逐渐递进,使孩子在系统和长期的教育和干预中逐渐接受并且期待拥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进而实现家长要第二个孩子的美丽愿望。
通过幼儿教师的有效指导,幼儿家长的积极配合,头胎幼儿会慢慢形成接纳的心理、分享的意识,会逐渐变回了那个活泼开朗的自己。很多幼儿家长反映,通过有效的心理引导,孩子们逐渐变得“懂事”起来,不仅不再欺负弟弟和妹妹,还开始主动和他们游戏,逗她们开。而在园内我也发现了这些头胎幼儿越来越愿意和大家交流关于弟弟妹妹的事情,乐意在混龄活动中照顾和指导年龄小的幼儿。可以说有效的了解、包容、支持和关怀性教育,让孩子们打开了心结,学会了接纳,学会了分享,感受到了责任和快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年龄尚小,在同孩子们的交谈、心理干预以及针对性教育的过程中不得偏急。孩子的心灵单纯脆弱,一旦心急和失去耐心注定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产生心理障碍,无法实现家长幸福美满的“二胎”梦。此外,即使是成功的心理引导也不能造就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兄妹间的小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巧妙地让头胎幼儿学会面对矛盾,自我化解,这仍需要家园沟通中继续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美芳.幼儿焦虑与气质、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03):371.
[2]瞿洪民.如何防治情绪过敏[J].农家科技,2008(01):51.
[3]丹豫晋.自闭症幼儿沟通行为及体育干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2):26.
[4]李阿芳.幼儿混龄游戏的社会性教育功能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46.
作者简介:华玲玲,大专,钱塘山水幼儿园,幼教一级。
关键词:头胎幼儿;心理健康;家园引导
一、二胎政策下幼儿园中头胎幼儿的不良心理表现
幼儿的世界是单纯的,在他们的世界中爸爸和妈妈一个是天一个是地,而中间就是孩子。当得到父母准备要“第二个宝宝”的时候,有的孩子满怀期待,渴望有弟弟妹妹的陪伴、渴望充当哥哥姐姐的角色同他们一起玩耍和成长。然而很大一部分孩子却不能欣然接受这一现实,他们遭受到沉重的心理打击,认为父母要另一个宝贝替代自己。这时孩子会在家庭及幼儿园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家长和教师应该认真留意和观察这些心理问题和表现,为孩子们的心理辅导做好准备。
(一)焦虑不安
当头胎幼儿得知父母要第二个宝宝的消息之后,他们感觉自己的所处的环境将要发生改变,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会发生巨大改变,就会持续感觉紧张不安。他们感到灾难临头,但是不知道该如果应对。痛苦或者害怕体验逐渐会使幼儿的焦虑担心程度加重,出现焦虑症。对于幼儿来说,焦虑症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不安行为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1]例如,在要二胎的环境因素下,许多幼儿出现了哭闹、烦躁、惶恐不安、辗转不宁、不愿意离开父母、食欲不振、呕吐或睡眠障碍等。当幼儿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说明孩子的焦虑情绪比较严重,应及时进行疏导和治疗。
(二)拒绝排斥
基于幼儿对父母要第二个宝宝的感性认知的偏差,导致他们感觉要失去父母的爱。很多家庭在没有与头胎幼儿做深入的交流,在未让孩子形成正确认知并欣然接受的情况下,就把生育二胎计划变成了现实。此时孩子由之前的焦虑担心转变为了直接的拒绝排斥,他们明确地提出自己反对要弟弟妹妹的意见,并且在生活中的各方面也表现出各种“不合作”,此表示自己的不满或者引起别人的注意。例如在家庭中他们会拒绝吃饭、拒绝讲卫生、拒绝家长的小要求等等。而在幼儿园中他们拒绝参与游戏活动、拒绝进餐和午睡、拒绝与人交流等等。当幼儿出现以上这种行为表现时,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结合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孩子进行关注,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三)敏感任性
二胎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头胎幼儿的危机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果家长还不及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就会使孩子变得敏感任性,也就是情绪过敏,进一步发展为过度敏感,幼儿由此产生的情绪剧烈变化容易造成内分泌失调和机体代谢紊乱。[2]因此,幼儿在“父母已经要了新宝宝”的环境刺激下感到持续的危机和害怕,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如过度的哭闹、固执地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行动、与教师和家长强硬对峙等。当孩子出现这种情绪反应,教师和家长必须要采取措施,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劝慰,让孩子正确认识“第二个宝宝”对自己生活的正确影响,让孩子逐渐消除害怕和担忧。
(四)孤独自闭
很多家长从计划要二胎到二胎将要出生,都没有重视头胎幼儿的心理感受。他们感觉孩子的一切反映都是因为太小不懂事,觉得他们会慢慢接受。但伴随第二个宝宝降生日期一天天临近,头胎幼儿的心理压力终会无法承受。孩子感觉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事实,可能会变得孤独自闭,形成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等。[3]孤独自闭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不爱与人交流、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反复地吃手指或者啃咬指甲等。当家长或老师发现孩子突然出现其中的某些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治疗,避免他们持续受到心理危机的影响。
(五)自我中心
终于有一天,二胎出生了。头胎幼儿开始觉得身边真的多了一个和自己竞争的“对手”。而当看到父母对年幼的弟弟妹妹苛护备至而对自己有所忽略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讨厌和憎恨情绪。此时有的孩子会开始主动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例如在家庭中他们会与弟弟妹妹争抢食物、玩具、衣服等等,而在幼儿园中会与小伙伴争夺游戏角色、游戏材料、争夺班级内的“小首领”地位等等。而在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狂躁和工具性,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或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语言或肢体攻击。
二、家园合作引导,共促头胎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阶段的孩子比较单纯,如果不能对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进行恰当引导将对他们身心发展造成阻碍。幼儿园和家庭应该精诚合作,针对形成孩子们心理障碍的原因采取合理的心理疏导措施,把幸福和快乐还给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美满。
(一)交流孩子想法
当家长考虑要“二胎”的时候,首先要及时告知孩子这一信息,不能故意回避或隐瞒,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在乎他们的意见。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孩子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此时父母不心急着去说服和引导,要为孩子接受这种现实留好心理缓冲时间,要让他们觉得爸爸妈妈不是必须要“第二个宝宝”。而这种交流也可以由幼儿教师来完成,例如,在幼儿园中可以开展“爱的玩伴”的谈话性活动,来了解孩子们的基本想法,有针对性的了解他们是把弟弟妹妹当成爱的“竞争者” 还是爱的“陪伴者”。要着重观察和了解持第一种观点的孩子,看他们是坚决的反对还是犹豫地抵触,以便后续采取灵活的谈话方式和引导措施。
(二)关注孩子情绪
当与孩子进行过“爱的玩伴”话题交谈后,对于欣然接受的孩子要进行持续的观察,要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赞许,防止他们受其他小朋友的影响而逐渐考虑很多,慢慢改变自己的意见。而对于那些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孩子,决不能放任不管,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例如,幼儿园进行要“爱的玩伴”的谈话活动后很多孩子开始出现了焦虑担心、情绪过敏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况我们比较有针对性地教育。但是某个孩子在活动中明确表明自己希望有个弟弟妹妹,然而听到别的小朋友的意见后,他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活动过后他暗地里告诉同伴自己改变了想法,但是又不愿意告诉父母和老师。此时教师和家长要细心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防止因为他们故意“隐藏”情绪,而失去最佳的教育的时机。
(三)明确表示爱意
幼儿的心灵单纯而且脆弱,爱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原动力,是促进幼儿鼓起勇气探索世界的坚强后盾。向幼儿表示爱意可以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抚平幼儿的心灵创伤,进而为对幼儿心理持续施压,为增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提升心理压力的耐受水平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和幼儿进行了为其要一个“爱的玩伴”的深入交谈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轻微环境刺激使幼儿的心理产生了压力和适应性的变化。在孩子对为自己增添一个“爱的玩伴”的反应不太剧烈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幼儿逐步呈现为其增添一个“爱的玩伴”的好处,如“爸爸妈妈会向你们投入比现在更多的爱”、“增加一个爱你的家庭成员”、“当你遇见困难的时候,会有一个家庭中的‘爱的玩伴’和你一起想办法克服”等等,让孩子认识到弟弟妹妹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分享快乐,而不是“分割”爸爸妈妈的爱。
(四)分享手足故事
故事对于幼儿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并且有着显著的教育效果。为了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懂得一件事情,就要围绕这个教育的目的来组织所要讲的故事材料。为了让幼儿懂得家庭成员中多一个“爱的玩伴”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幼儿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多用一些“手足”类绘本来让孩子们接受相应的亲情教育。例如《跟屁虫》、《我想有个弟弟》、《彼得的椅子》、《富兰克林和小妹妹》、《小凯的家不一样了》等等都是富含深厚手足亲情的绘本。这些故事温馨有趣、简单生动,符合幼儿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在快乐阅读后可以组织孩子们就内容发表看法。通过集体的正面意见逐渐传递拥有弟弟妹妹会使生活更加快乐幸福的观点。
(五)开展混龄游戏
混龄游戏是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一起进行一定主题活动的游戏形式。[4]混龄游戏不分年龄,是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处理的经验积累和增强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让孩子们建立对比自己大的孩子有依赖和崇拜,对比自己小的孩子建立关爱和保护的情感体系,以促进孩子们社会适应和人际情感的发展。
幼儿对要一个家庭中“爱的玩伴”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幼儿园就可以让孩子们多参与混龄游戏,促进孩子们对于兄弟姐妹不同角色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正确认识有一个弟弟妹妹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特别是游戏主题的设计,要凸显出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和照顾,齐心协力完成一项工作等主题,促进幼儿产生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作为家庭“爱的玩伴”的期待,以便家长实现要“第二个孩子”的美丽愿望。
三、实效及反思
综上,幼儿园和家庭应共同努力,理解孩子对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而持反对意见的状况,并关注因此对幼儿造成的不良心理障碍。关注他们的焦虑担心、精神障碍、情绪过敏、孤独自闭及任性狂躁等的行为变化特点,为成功劝慰和开导孩子缓解或者消除心理障碍做好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孩子对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的现实出现激烈的反抗情绪继而产生心理障碍,幼儿园和家长应该对孩子们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措施,通过理解孩子表现、关注孩子情绪、明确表示爱意、分享手足故事、开展混龄游戏几个阶段,逐渐递进,使孩子在系统和长期的教育和干预中逐渐接受并且期待拥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进而实现家长要第二个孩子的美丽愿望。
通过幼儿教师的有效指导,幼儿家长的积极配合,头胎幼儿会慢慢形成接纳的心理、分享的意识,会逐渐变回了那个活泼开朗的自己。很多幼儿家长反映,通过有效的心理引导,孩子们逐渐变得“懂事”起来,不仅不再欺负弟弟和妹妹,还开始主动和他们游戏,逗她们开。而在园内我也发现了这些头胎幼儿越来越愿意和大家交流关于弟弟妹妹的事情,乐意在混龄活动中照顾和指导年龄小的幼儿。可以说有效的了解、包容、支持和关怀性教育,让孩子们打开了心结,学会了接纳,学会了分享,感受到了责任和快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年龄尚小,在同孩子们的交谈、心理干预以及针对性教育的过程中不得偏急。孩子的心灵单纯脆弱,一旦心急和失去耐心注定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产生心理障碍,无法实现家长幸福美满的“二胎”梦。此外,即使是成功的心理引导也不能造就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兄妹间的小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巧妙地让头胎幼儿学会面对矛盾,自我化解,这仍需要家园沟通中继续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美芳.幼儿焦虑与气质、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03):371.
[2]瞿洪民.如何防治情绪过敏[J].农家科技,2008(01):51.
[3]丹豫晋.自闭症幼儿沟通行为及体育干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2):26.
[4]李阿芳.幼儿混龄游戏的社会性教育功能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46.
作者简介:华玲玲,大专,钱塘山水幼儿园,幼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