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也谈英语课堂改革
【作者】 吕美宇
【机构】 青山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天的好心情往往开始于一堂成功的课,相反,一堂失败的课会让我们一整天都很沮丧。作为一线教师,要去变革自己十几年以来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模式,确实很难。我也一样,总是不敢放开手脚去尝试,结果导致课堂失去了活力,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大。在课改推进过程中,我觉得最难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就是突破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束缚。自课改以来,一部分老师大胆突破,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受学生欢迎了。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认识:
首先,一堂好课开始于一份好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案,不是题目的堆积。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的第一要事就是看看他们的导学案怎么设计,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我连听了初一和初二的四节英语课,没有找到一份设计详细的学案,那他们的学生是怎么预习课文,又把课上得如此精彩? 听了他们的一堂课《Tom’s Birthday》,才算是找到了答案。他们的老师在导学案上写了几行字:可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可对部分语句进行句型转换、可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可由个别语句联想拓展或质疑,等。学生这节课的展示还就是老师提示的这些范围,也是课文的重点,看来老师写在导学案上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就是预习提纲了。简单归简单,但是学生不拘一格的精彩展示的确令我感到惊奇!不仅形式多样、多个角度地表达了自己对课文和句子的理解,特别是学生由一个问题又质疑出更多新的问题,课堂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和争论中不知不觉地深入下去,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我的课堂怎么会死气沉沉的,没有活力?问题找到了,首先是导学案的问题,在导学案上总是设计许多细小琐碎的问题,学生的预习变成了解答老师设计在导学案上的具体问题,学生只有解答老师问题的机会,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因为框得太紧,所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展示课就成了对答案的课,索然无味。学案上那么多问题解决起来很费劲,更提不出新的问题来了。那怎么办?要取消我们的导学案吗?不行。因为没有学案导学的课堂虽然灵活了,但是很乱,学生的发言完全是即兴,没有次序。比如第一个学生读了一段课文,第二个学生很自豪的背诵了课文片段,第三个学生又要辨析一个词语。没有中心的交流总感觉有些散乱,而我们的导学案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只不过要改变方式。比如在导学案的目标设计上,一般不再设计具体的问题,而是只布置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去触发学生思维,不仅深挖了教材,还便于学生联想、拓展、质疑等。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一点空间,学生就会还给我们无数的惊喜。当然,有的课文不需要导学案,也可以不用导学案,学生一样学得快乐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好导学案,还应该积极探索实践训练学案、练习学案、复习学案的编制,使我们的教学始终体现“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堂互动有力有序,课后温故而知新”的原则。
其次,要加大课堂开放力度,增加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堂精彩度。
现在,如果我们带凳子到部分老师的课堂听课,是坐不住的!因为学生的展示大都不在原位上,而是走到黑板前展示,其他同学会把展示的同学围得水泄不通。最前面的蹲着听,后面有坐着的、站着的,里里外外好几层。有时需要从前面的黑板转移到后面的黑板那里去,他们就会在三秒钟之内又在后面围成一个大圈子,老师有时要踩着板凳才能看到学生,讲台对于老师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有时顺畅表达,有时略做思考,有时面带微笑,有时互相争论。他们的展示,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有条理清晰的讲解、有生动有趣的表演、有丰富多彩的拓展、有千奇百怪的疑问。既评思路,又评细节,发现错误,点评者会说“我认为应该这样”,点评一道对题还回诚恳的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点评者热情洋溢,听评者聚精会神,间或提出几个疑问,学生兴奋而认真,他们脸上的美意展示着他们内心的喜悦。特别是在遇到疑难繁杂的问题的关键时刻,老师不急于作答,而是让学生去深入地思考。在迷惑处,在辨不清方位的地方,能有自己的思考,使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当知识的实践者成为每节课的亮点。
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上,首先,营造一种参与无错的学习环境,只要参与就会得到肯定,为小组赢得量化分,这样就会避免学生因为怕答错扣分而不敢参与。其次,改变课堂评价办法,即一堂课至少有两栏评分,一栏是小组展示得分,一栏是个人抢答得分。其中小组展示得分标准是参与一人得一分,重复不得分,这样就避免了总是几个积极或者是优秀的同学参与课堂的现象。小组长为了多得量化分,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小组同学安排展示任务,还会根据个人水平和特长合理分配任务,写字好的让他去板书,读得好的让他来朗读,画画好的让他去画画……小组长俨然一个导演,把一个小组的成员安排得恰到好处。这样一来,许多原来在课堂上不积极的同学也动起来了,别看他们表述不很熟练,可他们脸上兴奋的表情说明他们也喜欢表现自己。
第三,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学生在展示上总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声音太小、不会用教鞭、展示时不会和同学进行目光的交流、表情不丰富、缺少肢体语言,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耐心地指导和帮助,老师在课上及时指导学生做好课后反思,第二天上课时针对问题再具体指导学生改正。通过听课,会发现我们的老师有很多创新的做法,课堂也是精彩连连,惊喜不断。学校要求所有听课老师和评委每听完一节课后,都要及时评课,不仅找优点,更多的是找问题,这样不仅是对上课的老师,对所有的老师都是一次很好的培训机会。这也贯彻了推进课改的思路:课前议、课中探、课后评。课堂达标不是目的,而是过程。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感觉学生的自我展示素质提高了一大截,他们已经能够比较规范地进行展示,一些学生的水平已经接近了老师。一节节精彩的课堂给了我们太多的幸福和无限的信心。有句歌词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今天不能说自己成功,但至少我们已有行动,我们本身还在努力。从课改开始到现在,我们一路走来,没有一位老师是轻松的,都在探索实践中。
“阳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今后的课改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这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我也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将这件事做下去,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感动!让那些刷在墙上、印在纸上的理念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学生明亮的眼睛里,走进我们软暖的心底,并化为高远的境界和绵绵的感动,使这儿成为生态的校园,诗意的空间。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认识:
首先,一堂好课开始于一份好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案,不是题目的堆积。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的第一要事就是看看他们的导学案怎么设计,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我连听了初一和初二的四节英语课,没有找到一份设计详细的学案,那他们的学生是怎么预习课文,又把课上得如此精彩? 听了他们的一堂课《Tom’s Birthday》,才算是找到了答案。他们的老师在导学案上写了几行字:可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可对部分语句进行句型转换、可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可由个别语句联想拓展或质疑,等。学生这节课的展示还就是老师提示的这些范围,也是课文的重点,看来老师写在导学案上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就是预习提纲了。简单归简单,但是学生不拘一格的精彩展示的确令我感到惊奇!不仅形式多样、多个角度地表达了自己对课文和句子的理解,特别是学生由一个问题又质疑出更多新的问题,课堂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和争论中不知不觉地深入下去,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我的课堂怎么会死气沉沉的,没有活力?问题找到了,首先是导学案的问题,在导学案上总是设计许多细小琐碎的问题,学生的预习变成了解答老师设计在导学案上的具体问题,学生只有解答老师问题的机会,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因为框得太紧,所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展示课就成了对答案的课,索然无味。学案上那么多问题解决起来很费劲,更提不出新的问题来了。那怎么办?要取消我们的导学案吗?不行。因为没有学案导学的课堂虽然灵活了,但是很乱,学生的发言完全是即兴,没有次序。比如第一个学生读了一段课文,第二个学生很自豪的背诵了课文片段,第三个学生又要辨析一个词语。没有中心的交流总感觉有些散乱,而我们的导学案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只不过要改变方式。比如在导学案的目标设计上,一般不再设计具体的问题,而是只布置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去触发学生思维,不仅深挖了教材,还便于学生联想、拓展、质疑等。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一点空间,学生就会还给我们无数的惊喜。当然,有的课文不需要导学案,也可以不用导学案,学生一样学得快乐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好导学案,还应该积极探索实践训练学案、练习学案、复习学案的编制,使我们的教学始终体现“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堂互动有力有序,课后温故而知新”的原则。
其次,要加大课堂开放力度,增加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堂精彩度。
现在,如果我们带凳子到部分老师的课堂听课,是坐不住的!因为学生的展示大都不在原位上,而是走到黑板前展示,其他同学会把展示的同学围得水泄不通。最前面的蹲着听,后面有坐着的、站着的,里里外外好几层。有时需要从前面的黑板转移到后面的黑板那里去,他们就会在三秒钟之内又在后面围成一个大圈子,老师有时要踩着板凳才能看到学生,讲台对于老师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有时顺畅表达,有时略做思考,有时面带微笑,有时互相争论。他们的展示,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有条理清晰的讲解、有生动有趣的表演、有丰富多彩的拓展、有千奇百怪的疑问。既评思路,又评细节,发现错误,点评者会说“我认为应该这样”,点评一道对题还回诚恳的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点评者热情洋溢,听评者聚精会神,间或提出几个疑问,学生兴奋而认真,他们脸上的美意展示着他们内心的喜悦。特别是在遇到疑难繁杂的问题的关键时刻,老师不急于作答,而是让学生去深入地思考。在迷惑处,在辨不清方位的地方,能有自己的思考,使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当知识的实践者成为每节课的亮点。
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上,首先,营造一种参与无错的学习环境,只要参与就会得到肯定,为小组赢得量化分,这样就会避免学生因为怕答错扣分而不敢参与。其次,改变课堂评价办法,即一堂课至少有两栏评分,一栏是小组展示得分,一栏是个人抢答得分。其中小组展示得分标准是参与一人得一分,重复不得分,这样就避免了总是几个积极或者是优秀的同学参与课堂的现象。小组长为了多得量化分,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小组同学安排展示任务,还会根据个人水平和特长合理分配任务,写字好的让他去板书,读得好的让他来朗读,画画好的让他去画画……小组长俨然一个导演,把一个小组的成员安排得恰到好处。这样一来,许多原来在课堂上不积极的同学也动起来了,别看他们表述不很熟练,可他们脸上兴奋的表情说明他们也喜欢表现自己。
第三,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学生在展示上总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声音太小、不会用教鞭、展示时不会和同学进行目光的交流、表情不丰富、缺少肢体语言,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耐心地指导和帮助,老师在课上及时指导学生做好课后反思,第二天上课时针对问题再具体指导学生改正。通过听课,会发现我们的老师有很多创新的做法,课堂也是精彩连连,惊喜不断。学校要求所有听课老师和评委每听完一节课后,都要及时评课,不仅找优点,更多的是找问题,这样不仅是对上课的老师,对所有的老师都是一次很好的培训机会。这也贯彻了推进课改的思路:课前议、课中探、课后评。课堂达标不是目的,而是过程。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感觉学生的自我展示素质提高了一大截,他们已经能够比较规范地进行展示,一些学生的水平已经接近了老师。一节节精彩的课堂给了我们太多的幸福和无限的信心。有句歌词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今天不能说自己成功,但至少我们已有行动,我们本身还在努力。从课改开始到现在,我们一路走来,没有一位老师是轻松的,都在探索实践中。
“阳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今后的课改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这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我也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将这件事做下去,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感动!让那些刷在墙上、印在纸上的理念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学生明亮的眼睛里,走进我们软暖的心底,并化为高远的境界和绵绵的感动,使这儿成为生态的校园,诗意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