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课堂开放策略之我见

【作者】 宋丽范

【机构】 姬堂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针对现实语文课堂中仅仅教课文的现象,意识到必须开放语文课堂,并根据教学实际,提出语文课堂开放的有效实施策略:指导预习,把好预习观;压缩讲解分析课文的时间,把好时间观;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把好内容观;补充蒙学读物,奠定基础观。
  关键词:语文课堂  开放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堂上教师讲的70%属于学生已经会的,也就是说课本中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目了然,可是老师们依然在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讲课,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随之下降,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代具有超强的记忆力,仅仅语文书上的几篇文章已经不足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学期,整本语文课本最多才三十几篇文章,如果只是抓课文中的内容,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悖,也不符合儿童的记忆发展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压缩讲解课文内容的时间,提倡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尊重阅读体验,将课外阅读引向课内。
  二、开放语文课堂的目标
  台湾的赵镜中老师谈到“教课文”与“教阅读”的关系时说,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教会孩子理解一篇文章内容更重要。语文课堂要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这些正是开放课堂的特点。语文课堂需要将课外阅读引到课内,进行一篇带多篇的类比性阅读;或者由一篇引一本的引申性阅读,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孩子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要同孩子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尤其是课本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对生活指向性越来越强。
  三、开放语文课堂的实施策略
  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树立大语文观,尝试开放语文课堂,不断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一)指导孩子的预习,把好预习观
  预习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的认识和理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预习意识,引导孩子对要学习的新课提前读一读,生字圈一圈,对于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到了中高年级,教师不断地强化预习效果,预习要求也要提高,除了解决课文中的字词之外,还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标注出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在预习中就能够解决的字词,课堂上就不要越俎代庖。平时,教师往往忽略预习的效果,导致有的教师可能不放心孩子对词语的理解,课堂上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词语的识记和解释,而孩子真正有疑问的却没能够解决,其实,孩子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积累词语,而正是在解决不懂的问题、赏析课文中提高的。
  因此,教师指导孩子进行预习,告知预习的方法,及时反馈预习效果,激发预习的积极性。做好预习,提高预习质量,就能给开放课堂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
  (二)压缩讲解分析课文的时间,把好时间观
  2011年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台湾的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上《太阳》一课,前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1的确,在教研会上一提到压缩分析课文的时间,一些老师会辩解说不分析课文,考试的时候遇到分析题,孩子又不会做。其实,孩子的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会思考的基础上的。如果课堂上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只是听老师在分析课文,记住答案,这又怎么能够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呢?课堂上要压缩讲解分析的时间,多提供默读和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在思考中体验阅读。
  (三)补充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把好内容观
  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现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都是单元整体阅读的编排,因此,提倡教师整单元备课,根据单元的主题,推荐孩子进行相应的阅读准备。在每学期的开始之初,引导孩子感知整本书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将每个单元的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提供给孩子,当学到相关文章时,提醒孩子可以在找一些同类型或者同作者的文章,再同课文进行类比阅读。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家庭的爱来写的,可以选取一些家庭生活的温馨故事或者经典读物《弟子规》《三字经》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低年级也可以补充绘本阅读。如《狐狸爸爸鸭儿子》《我家是动物园》《第一百个客人》等一些温情的故事,让孩子能够在故事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四)补充蒙学读物,奠定基础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前儿童的记忆力是最强。看来,在私塾教育阶段,教育儿童背诵《三百千》《四书五经》等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呢?可以这样表述:无一例外,他们在童年时期都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茅盾背过《红楼梦》、鲁迅从小背下《刚鉴》、杨叔子幼年熟背四书五经、杨振宁熟背《孟子》……
  看到大师的成长经历,无一不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纵然不说培养什么大师,但是让孩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是教师的职责。蒙学读物《三》《百》《千》《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等都是韵感很强,节奏明快的,孩子们读起来也会很感兴趣。首先,对孩子进行听觉的刺激,听得多了,自然能够记得。我通常会在课间播放《笠翁对韵》的音频,并没有刻意要求孩子去记。有一次,一个作业拖拉的孩子到办公室写作业,嘴里却背诵着“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其次,课前五分钟,补充经典背诵。每节课前,抽出几分钟来背一背经典,孩子将受益匪浅。以一年级为例,一年级上学期刚学到认识“平”字,请孩子们组词,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平民寻白羽”,全班学生接上下半句“没在石棱中”。这是我课前让孩子背诵的古诗派上了用场,在讲到谦让的美德的时候,有学生脱口而出“融四岁,能让梨” ,这更坚定了我每节课坚持补充背诵经典的信心。
  开放语文课堂是当今技术时代所需,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听到脱口而出的诗句,为孩子的人生发展增加厚度和宽度。
   参考文献:
   [1] 潘庆玉. 语文教学哲学导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
   [2]李振村 杨文华.教语文其实很简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1 李振村 杨文华《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州.2012. P11
  2李振村 杨文华《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州.2012. P21
  作者简介:姬堂小学  宋丽范  ,硕士研究生  中小学一级教师  教导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