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作者】 姚 颖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据初步了解,小学生中学习语文无兴趣的占2/3多,且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越低。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可以证明,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担任两班的语文兼一个班的班主任。由于他经常与当班主任学生谈话,谈心,拉家常,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较之另一个班学生与其关系就没那么亲密。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一班语文平均成绩高出二班10多分,原因何在?就是师生关系的疏与密。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隐起学,则疾其师”。如何让学生能亲其师,而不隐其学呢?关键还在于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展,鼓励他们创新。可见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二者的关系是多么紧密。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人在心情轻松愉悦时,感知效率就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也会和谐共进。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效果。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意从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学习词语时,我尽量将枯燥的语法知识讲得生动些,我让学生们练习用各种类型的词语描述班级某一名同学,让其他人来猜他(她)写的是谁,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声与掌声,大家再也不感觉语法课“没意思”了。又如在新授“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时,为了深入浅出地讲明白这一抽象概念,我给学生们讲了唐伯虎为人母赋诗贺寿的故事?“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各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笑声中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有了形象的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幽默艺术创造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情境,就会为实施愉快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三、精心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四、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老师讲话,如果声音太高,学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对小学生也不合适;快了学生听不清,慢了学生不爱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该高得高,该低得低,要高、低、快、慢适中。又如,有的老师讲话有语病,讲一句话“啊”一声,结果,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数“啊”字,学生的兴趣被老师的语病吸引了。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既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不是面向全班。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别人看笑话;老师如果立即对这个学生和发笑的同学进行批评,一堂课就会全给搞乱了,怎么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例如,如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时以图画为中心,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特点,也可以想象未出现的战士们的愤怒之情。此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启发学生:黄继光为什么不用石块去堵敌人的枪口,而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无忧论文网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可以证明,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担任两班的语文兼一个班的班主任。由于他经常与当班主任学生谈话,谈心,拉家常,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较之另一个班学生与其关系就没那么亲密。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一班语文平均成绩高出二班10多分,原因何在?就是师生关系的疏与密。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隐起学,则疾其师”。如何让学生能亲其师,而不隐其学呢?关键还在于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展,鼓励他们创新。可见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二者的关系是多么紧密。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人在心情轻松愉悦时,感知效率就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也会和谐共进。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效果。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意从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学习词语时,我尽量将枯燥的语法知识讲得生动些,我让学生们练习用各种类型的词语描述班级某一名同学,让其他人来猜他(她)写的是谁,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声与掌声,大家再也不感觉语法课“没意思”了。又如在新授“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时,为了深入浅出地讲明白这一抽象概念,我给学生们讲了唐伯虎为人母赋诗贺寿的故事?“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各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笑声中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有了形象的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幽默艺术创造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情境,就会为实施愉快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三、精心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四、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老师讲话,如果声音太高,学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对小学生也不合适;快了学生听不清,慢了学生不爱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该高得高,该低得低,要高、低、快、慢适中。又如,有的老师讲话有语病,讲一句话“啊”一声,结果,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数“啊”字,学生的兴趣被老师的语病吸引了。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既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不是面向全班。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别人看笑话;老师如果立即对这个学生和发笑的同学进行批评,一堂课就会全给搞乱了,怎么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例如,如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时以图画为中心,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特点,也可以想象未出现的战士们的愤怒之情。此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启发学生:黄继光为什么不用石块去堵敌人的枪口,而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无忧论文网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