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薛 灵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的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索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它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 由此看来,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它体现“课程标准”精神,是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在课程目标上,各个学段都有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在课程内容上,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课程结构上,旨在体现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和综合性学习的结合。由此可见,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专门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极富情感、形象的人文学科,蕴含着无限的创造空间,语文教育是从人的活动的角度,去考察、理解、评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无论是语文的学习途径、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目的都离不开语文实践,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自己同社会生活、同大自然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我们要想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就必然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语文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
尽管在思想意识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注意到它所具有的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提倡跨领域学习;主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跨领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
二、实践性。《语文课标》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业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语文实践论的观点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
三、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缺少必要的指导
每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虽说有了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我们在组织时,活动的主题一般容易确定。(例如,人教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的一套教材中,每册都有六次的综合性活动的主题编排)。问题是,有了主题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我们知道,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学生探索精神,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活动的主题要有了,但在操作上教师更要适当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主导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比如我在上综合性活动课《让世界充满爱》时,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作文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批阅,并要求学生对此也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仅可以让其他学生学习优美的文章,也可以让小作者享受被认可的愉悦感和成功的满足感。
(二)忽视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但是综合性活动由于它本身活动的特性,是一个灵活、开放的活动。许多同学在缺少老师的督促下,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或者干脆直接越过活动的准备探究阶段,难以保证开展活动的质量。我们在综合性活动中一般应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合作、责任心等)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每一小组,明确分工,确立责任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
(三)重视课堂“效果”轻视课前准备
很多时候,教师对综合性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活动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轰轰烈烈地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如墙报展出)就算了事。有些干脆从网上下载,剪贴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活动成绩。汇报起来洋洋洒洒,殊不知这些都不是自己的东西。有些综合活动需走出课堂、学校,大家却嫌携带物资、联络的麻烦,索性在家闭门造车,只求能应付表面的检查,实质上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意义。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诸方面,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探索,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有的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在课程目标上,各个学段都有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在课程内容上,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课程结构上,旨在体现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和综合性学习的结合。由此可见,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专门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极富情感、形象的人文学科,蕴含着无限的创造空间,语文教育是从人的活动的角度,去考察、理解、评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无论是语文的学习途径、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目的都离不开语文实践,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自己同社会生活、同大自然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我们要想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就必然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语文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
尽管在思想意识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注意到它所具有的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提倡跨领域学习;主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跨领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
二、实践性。《语文课标》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业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语文实践论的观点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
三、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缺少必要的指导
每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虽说有了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我们在组织时,活动的主题一般容易确定。(例如,人教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的一套教材中,每册都有六次的综合性活动的主题编排)。问题是,有了主题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我们知道,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学生探索精神,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活动的主题要有了,但在操作上教师更要适当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主导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比如我在上综合性活动课《让世界充满爱》时,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作文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批阅,并要求学生对此也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仅可以让其他学生学习优美的文章,也可以让小作者享受被认可的愉悦感和成功的满足感。
(二)忽视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但是综合性活动由于它本身活动的特性,是一个灵活、开放的活动。许多同学在缺少老师的督促下,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或者干脆直接越过活动的准备探究阶段,难以保证开展活动的质量。我们在综合性活动中一般应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合作、责任心等)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每一小组,明确分工,确立责任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
(三)重视课堂“效果”轻视课前准备
很多时候,教师对综合性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活动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轰轰烈烈地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如墙报展出)就算了事。有些干脆从网上下载,剪贴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活动成绩。汇报起来洋洋洒洒,殊不知这些都不是自己的东西。有些综合活动需走出课堂、学校,大家却嫌携带物资、联络的麻烦,索性在家闭门造车,只求能应付表面的检查,实质上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意义。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诸方面,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探索,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