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结合生活资源,开展探究式教学
【作者】 党 伟
【机构】 昌邑市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开展探究式教学能够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搜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问题分析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资源;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方式,亲身参与的过程,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理清科学实验的基本学习方式。
一.利用生活资源,总结出探究性教学的类型
探究发现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对所学概念、原理的探寻,来发展其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完善并建构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依赖教师创设或者诱发问题情境,充分挖掘材料和事实,提出有一定指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境,形成问题意识并探究缘由。
此外,这种探究类型的重心在发现问题上,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测、联想并建立假说和验证假说。给与学生表达个人认识的机会,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发现的快乐。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发现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探究性问题的学习策略,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
问题解决学习就是探究者通过充分运用各种概念、原理或者规律来解决其他类似复杂问题的过程。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动机,思维历经发散、解析和聚拢的训练。促使学生对于问题的聚焦、思维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手段等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大胆摄像,善于类比,勇于尝试。其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激发。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获取结论-应用知识。此外,问题解决不仅适用于某一个知识点或内容的学习,而且适用于某个单元或专题的学习。因此面对内容较长的篇章,或者教学的限时性、不连续性,我们可以把每个教学单元分成几节课,每节内容分为几个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
二.探究实验设计
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低是通过实验设计能力来体现。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焦点不乏实验探究。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涉及的实验内容,按照探究水平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观察或鉴别类实验,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部分探究性实验,全程性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知道探究实验的类型和特点,各种实验所具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他们才能根据实验的特点,找寻适合的实验类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如,探究温度、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此实验需要进行对照,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学生灵活判断实验类型,实验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而设计实验流程。得出实验结果。并能根据结果推测出实验结论。可应用于实际活动中。
三.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本节课首先由“问题探讨”引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通过研究半透膜发生渗透作用的现象,引出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动物细胞失水与吸水的现象,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现象,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分析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不同之处,引导和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一步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通过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问题的分析,学生知道水分子是可以自由进出细胞膜且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关于资料分析提供的无机盐吸收情况的素材,讨论并归纳出离子进出细胞膜的特点,细胞对物质的吸收不一定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细胞是有选择的吸收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本实验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按照“自主学习”的原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单位,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这一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火花,相互启迪,完善旧知,收获新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发展中培养个人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包括情境创设、下达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整理材料得出结论。
在情境创设中,教学内容需要先对问题探讨:在日常生活中,炎热的夏天,家里经常喜欢做凉伴黄瓜,有没有发现腌渍一段时间后有水出现,腌渍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也会有水分渗透;而卖菜的叔叔阿姨经常给青菜洒水,青菜叶变得新鲜硬挺,为什么洒水之后这些植物器官(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又是怎样吸水与失水的?最后创设生活化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下达任务自主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认为植物在什么情况下能吸水,在什么情况下能吸水?这跟什么条件有关?如果是植物细胞呢?哪些结构特点、条件能使细胞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能不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我们如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作出假设,提出一个问题后,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尝试作出解答。各个小组分工合作,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找出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最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属于自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与教师平等交流。
在合作探究中,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思考: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在什么样的溶液浓度中植物细胞会吸水和失水?构成一个渗透系统,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需要什么条件,什么结构相当于半透膜?然后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最后,学生亲自实验,展示实验现象,分析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可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各小组观察实验现象,与全班同学总结结果。完善结论。教师再进行补充与评价。多次训练之后,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筛选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进行探究,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活资源;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方式,亲身参与的过程,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理清科学实验的基本学习方式。
一.利用生活资源,总结出探究性教学的类型
探究发现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对所学概念、原理的探寻,来发展其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完善并建构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依赖教师创设或者诱发问题情境,充分挖掘材料和事实,提出有一定指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境,形成问题意识并探究缘由。
此外,这种探究类型的重心在发现问题上,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测、联想并建立假说和验证假说。给与学生表达个人认识的机会,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发现的快乐。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发现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探究性问题的学习策略,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
问题解决学习就是探究者通过充分运用各种概念、原理或者规律来解决其他类似复杂问题的过程。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动机,思维历经发散、解析和聚拢的训练。促使学生对于问题的聚焦、思维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手段等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大胆摄像,善于类比,勇于尝试。其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激发。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获取结论-应用知识。此外,问题解决不仅适用于某一个知识点或内容的学习,而且适用于某个单元或专题的学习。因此面对内容较长的篇章,或者教学的限时性、不连续性,我们可以把每个教学单元分成几节课,每节内容分为几个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
二.探究实验设计
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低是通过实验设计能力来体现。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焦点不乏实验探究。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涉及的实验内容,按照探究水平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观察或鉴别类实验,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部分探究性实验,全程性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知道探究实验的类型和特点,各种实验所具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他们才能根据实验的特点,找寻适合的实验类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如,探究温度、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此实验需要进行对照,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学生灵活判断实验类型,实验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而设计实验流程。得出实验结果。并能根据结果推测出实验结论。可应用于实际活动中。
三.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本节课首先由“问题探讨”引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通过研究半透膜发生渗透作用的现象,引出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动物细胞失水与吸水的现象,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现象,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分析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不同之处,引导和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一步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通过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问题的分析,学生知道水分子是可以自由进出细胞膜且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关于资料分析提供的无机盐吸收情况的素材,讨论并归纳出离子进出细胞膜的特点,细胞对物质的吸收不一定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细胞是有选择的吸收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本实验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按照“自主学习”的原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单位,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这一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火花,相互启迪,完善旧知,收获新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发展中培养个人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包括情境创设、下达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整理材料得出结论。
在情境创设中,教学内容需要先对问题探讨:在日常生活中,炎热的夏天,家里经常喜欢做凉伴黄瓜,有没有发现腌渍一段时间后有水出现,腌渍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也会有水分渗透;而卖菜的叔叔阿姨经常给青菜洒水,青菜叶变得新鲜硬挺,为什么洒水之后这些植物器官(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又是怎样吸水与失水的?最后创设生活化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下达任务自主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认为植物在什么情况下能吸水,在什么情况下能吸水?这跟什么条件有关?如果是植物细胞呢?哪些结构特点、条件能使细胞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能不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我们如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作出假设,提出一个问题后,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尝试作出解答。各个小组分工合作,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找出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最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属于自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与教师平等交流。
在合作探究中,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思考: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在什么样的溶液浓度中植物细胞会吸水和失水?构成一个渗透系统,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需要什么条件,什么结构相当于半透膜?然后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最后,学生亲自实验,展示实验现象,分析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可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各小组观察实验现象,与全班同学总结结果。完善结论。教师再进行补充与评价。多次训练之后,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筛选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进行探究,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