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作者】 管志霞

【机构】 莱西市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课程性质上又再次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反观《2011年历史科高考考试大纲》也对文科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做了很高的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学科素养和学科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上引述,可见历史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突出地位。
  何谓“历史学科素养”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有这三个方面:一、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二、历史学科特别的研究方式;三、历史学科特殊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基于以上具体目标,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渐进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关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
  (一)准确把握“历史时间观”: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必须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历史时空,这是历史教学的老大难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学到了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1、让学生完成特定历史时空的历史作文。如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的变化,加入你是五四运动中的一员等等。2、训练学生准确定位特定历史阶段历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如数轴定位法。3、历史阶段特征训练法。训练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归纳本阶段的基本特征,再从历史阶段特征回忆反映这些特征的历史事实。
  只有让学生“走进历史”,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学生逐步准确地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二)教会学生“历史地思考”
  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习惯,首要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地思考”,也就是教给学生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历史的“三分法”、“背景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历史结果分析法”等四大类。
  分析历史的“三分法”,就是历史事物由“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是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背景分析法”是教给学生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方法。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出历史背景分析的“公式”:历史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组织+群众+军事+民族……。接下来每当分析历史背景就由学生轮流上台演示。
  “过程分析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历史过程的基本方法。由学生总结自己掌握历史过程的心得体会,总结出阶段分析法。
  “影响分析法”是引导学生如何得出历史结果。要求学生必须思考: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历史事件如何定性?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使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得以开发,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中,特别要求学生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二)加强历史直观史料的鉴别评判能力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研究能力,还应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科素质。
  (三)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是最能够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探究历史往往是在运用各种史料和接触相反的看法时发生的。进行历史探究的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励学生去分析各种史料,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利益和背景?这些材料是对事件加以叙述的全部依据吗?作者依据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最终提高历史的阐释能力。
  三、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和认知水平?我在教学实践中在以下地方做了一些探索:
  (一)教会学生“整理历史”
  人类历史“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文科综合考试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就是对历史现象联系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现象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和学科联系的能力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联系的方法和不同学科知识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必须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整理历史知识,将知识系统化。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历史发展变化全貌的整体性认识。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在课堂上尽可能展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并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其次是在复习课上打破教材知识体系,让学生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如整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线索”;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历史小专题,并作为作业考核。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容易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整理历史”。具体从以下三个地方加强“整理”: 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是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运用知识结构,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加强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键是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第三,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第四,授予学生质疑技巧。其一,问原因。特别是对历史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等,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国民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等等。其二,找依据。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上的许多历史观点、历史结论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它们的依据,哪怕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理论,都应反问一句:它的依据是什么?如:为什么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等。其三,提异议。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掌握教科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跳出教科书的框框,不受其约束,敢于对教科书中已有的观点、结论,以及不成问题的问题大胆怀疑,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