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刍议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
【作者】 钱文韬 张晓臻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不仅对中国学生有着积极意义,对于来华留学生群体也产生十分重要的正面影响。本文通过阐述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和对来华留学生影响不足的原因,基于其三个方面的影响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对留学生育人功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留学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对高校硬件设施的大力投入,一大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高校校园投入使用,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硬件支撑。然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光鲜的校园风貌并无法代表一所大学的全部,深刻的内涵却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便是高校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即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所积累和创造并逐步形成一定特性的集教育思想、制度政策、教学科研、生活娱乐、课外活动、办学规模、环境建筑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群体文化。【1】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到2020年将有超过50万人次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2】毫无疑问,校园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正面影响到这一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就能对整个校园产生相应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高校的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可能性是由它的客体高校的青年学生群体决定的,【3】而留学生群体从其本身属性来说,可能更需要在异国他乡的校园中得到文化的浸润,部分年龄较小的本科留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后形成阶段,对他们来说,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其的影响更可能是终身受益的。
一、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来华留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成长成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所有大学生的共同追求,因此,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不能区分国界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规则具有硬性约束作用。这些既成规则是全体师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若有人有意或无意违反,可以预见到会引起较为负面的后果。在校园文化的形成进程中,如何提高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国际化的因子融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当中,最终使校园文化反刍留学生的成长,这便需要一系列与国际接轨且行之有效的规则。
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同时具有柔性约束作用。校园文化体现了全体师生的共同意志,对什么持肯定态度,对什么持否定态度,可以说是一种小“意识形态”。于是,这种校园文化立场就能通过群体压力、从众心理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同化每一个高校成员,使其逐渐融入到校园既有的文化氛围中。因此,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活动,留学生会对其感知到的柔性和硬性校园文化进行体会、思考和认同,最终自身的思想观念得到正面推动。
第三,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加快留学生个体融入本土文化的进程。校园文化是留学生来华以后首先接触到的综合性文化氛围,这种时间首要性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留学生对学校、学校所在城市甚至对整个中国的价值判断有着显著的影响。校园文化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留学生形成理性、客观的本土文化价值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来华留学生正面影响不足的问题分析
如今,留学生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总是处于“点缀”的角色,大多数时候其定位就是为主流校园文化增添色彩,而校园文化如何能对留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则被长期忽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主流道德教育的长期弱化。大多数留学生,尤其是本科学生,在高校就读时其个人价值观还未完全固化,因此他们的道德意识仍处于相对摇摆的状态。而当这些留学生走出校园,其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就会趋于稳定,此时,就很难改变其已经形成的价值观。
多数高校教育者认为,中国高校留学生培养的目标便是使之掌握专业知识以及熟练运用汉语即可,至于道德教育则是对本土学生的框架要求,与这些外国人完全没有关系。长期以来,对于留学生,高校都倾向于用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去替代本土学生所必修的道德教育课程;高校也会“自动”将一些学习先进榜样和模范的活动避开留学生群体。校园文化构成中对于留学生道德教育的长期缺失必将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
第二是主流信念教育的长期功能缺失。中国打开国门后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官方和民间奉为发展经济的圭臬,市场在资源分配时起到了最为重要的角色,由此导致了社会变革中利益格局的变化。当这股风潮吹入象牙塔后,也使得了高校校园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了极大的分化。
当一个国家的高校中缺乏主流的价值取向时,有的本土学生还能基于自身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去形成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然而留学生群体却会迷失在这股方向总在变化的风潮当中。我们虽不能将中国官方所强调的主流价值取向强加于留学生,但是,缺失这种主流价值取向的影响对于留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当我们的校园文化都无法向本土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时,又怎能期待这样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生人才呢?
第三是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位。人文精神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基本态度,【4】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也涉及到一个人如何处理各类与自己产生关系的主体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高校学子个人素养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失的基石。然而,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本土学生还是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夹杂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一个利字当头的学生是永远不会将社会责任和推动人类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的。
第四是校园文化缺乏跨文化的感染力。在大多数校园举办的活动中,并没有把留学生群体视为当然的参与群体,单一的中文通知、海报、宣传单只是表象,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却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并没有将国际化、跨文化等因素考虑到绝大多数的文化活动的策划、宣传和组织过程中。这导致了校园文化的构成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主动关注校园文化活动,更不用说主动给予校园文化传播者相应的正反馈。
三、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对留学生的影响作用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留学生群体和本土学生群体的影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明显。对于留学生来说,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引领作用。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把留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和外在行为统一到高校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上来,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并在留学生群体中间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集体氛围。在实践中,一些国家的留学生有很强的凝聚力,会自发地组成国别留学生联谊会,如果校园文化能够正面影响其中的部分成员,那么这个组织中的大多数成员便会呈现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态度。如果校园文化的氛围能够对留学生群体体现尊重和关怀,那么校园文化也必定能激发留学生爱校荣校的强烈责任感和归属感。
第二是塑造品行作用。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发挥着对留学生的教育感化作用,例如,通过留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事例的宣传、优秀跨文化活动成果的展示等,这种具象的教育能够使留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所处校园所倡导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和精神。同时,这种教育对留学生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行、综合素养乃至个人魅力有着深刻而显著的意义。
第三是促进融合作用。初次来华的留学生,对于融入校园文化有着天然的倾向性。留学生不仅试图通过融入校园文化来尽快掌握中国文化的概貌以此获得在本土的基本社交能力,更希望能够藉此顺利地度过“文化休克”期,使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校园学习生活尽快踏上正规。具有包容性的校园文化能够使有着迥异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尽快地在两种文化间迅速地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迫使留学生在两种类型的文化中选择其一。
四、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对留学生育人功能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尝试对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加强组织建设,发挥留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引领作用。一般来说,留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的实际指导单位都是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这些留学生活动组织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留学生团体组织是校园跨文化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同时,这些团体组织的领导者甚至参与者在群体中都具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对于群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因此,长期注重完善留学生团体组织的内部架构建设、留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对留学生育人功能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打造品牌活动,提升留学生对校园文化事务的参与度。可以通过举办诸如迎新晚会、圣诞晚会、万圣节聚会、感恩节聚餐等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留学生品牌活动将大多数的留学生纳入到校园文化圈当中。同时,学校也能通过这些品牌活动来宣传一些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精神,比如:以老带新的互帮互助精神、富有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精神、感恩精神等。将这些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内化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做好第二课堂建设,在校园文化实践中培育留学生的综合素养。留学生除了在第一课堂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之外,在诸如社会实践、沙龙座谈、学术研讨、语言实践、体育竞赛等第二课堂中也能习得一些对提升自身素养有益的知识。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力延伸和补充,通过充分的互动和参与以及丰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已经知晓的文化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注释
【1】官天娥.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
【2】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009/t20100921_108815.html,2015-09-01.
【3】朴立红,潘浩,奚英芳.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留学生第二课堂建设[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89-91.
【4】朱其训,朱春花,邵卫旭. 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J]. 华东经济管理,2006,05:121-123.
作者简介:钱文韬,男,硕士,助教,1988年5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晓臻,男,硕士,助教,1987年10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徐汇校区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留学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对高校硬件设施的大力投入,一大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高校校园投入使用,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硬件支撑。然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光鲜的校园风貌并无法代表一所大学的全部,深刻的内涵却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便是高校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即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所积累和创造并逐步形成一定特性的集教育思想、制度政策、教学科研、生活娱乐、课外活动、办学规模、环境建筑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群体文化。【1】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到2020年将有超过50万人次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2】毫无疑问,校园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正面影响到这一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就能对整个校园产生相应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高校的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可能性是由它的客体高校的青年学生群体决定的,【3】而留学生群体从其本身属性来说,可能更需要在异国他乡的校园中得到文化的浸润,部分年龄较小的本科留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后形成阶段,对他们来说,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其的影响更可能是终身受益的。
一、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来华留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成长成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所有大学生的共同追求,因此,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不能区分国界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规则具有硬性约束作用。这些既成规则是全体师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若有人有意或无意违反,可以预见到会引起较为负面的后果。在校园文化的形成进程中,如何提高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国际化的因子融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当中,最终使校园文化反刍留学生的成长,这便需要一系列与国际接轨且行之有效的规则。
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同时具有柔性约束作用。校园文化体现了全体师生的共同意志,对什么持肯定态度,对什么持否定态度,可以说是一种小“意识形态”。于是,这种校园文化立场就能通过群体压力、从众心理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同化每一个高校成员,使其逐渐融入到校园既有的文化氛围中。因此,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活动,留学生会对其感知到的柔性和硬性校园文化进行体会、思考和认同,最终自身的思想观念得到正面推动。
第三,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加快留学生个体融入本土文化的进程。校园文化是留学生来华以后首先接触到的综合性文化氛围,这种时间首要性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留学生对学校、学校所在城市甚至对整个中国的价值判断有着显著的影响。校园文化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留学生形成理性、客观的本土文化价值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来华留学生正面影响不足的问题分析
如今,留学生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总是处于“点缀”的角色,大多数时候其定位就是为主流校园文化增添色彩,而校园文化如何能对留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则被长期忽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主流道德教育的长期弱化。大多数留学生,尤其是本科学生,在高校就读时其个人价值观还未完全固化,因此他们的道德意识仍处于相对摇摆的状态。而当这些留学生走出校园,其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就会趋于稳定,此时,就很难改变其已经形成的价值观。
多数高校教育者认为,中国高校留学生培养的目标便是使之掌握专业知识以及熟练运用汉语即可,至于道德教育则是对本土学生的框架要求,与这些外国人完全没有关系。长期以来,对于留学生,高校都倾向于用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去替代本土学生所必修的道德教育课程;高校也会“自动”将一些学习先进榜样和模范的活动避开留学生群体。校园文化构成中对于留学生道德教育的长期缺失必将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
第二是主流信念教育的长期功能缺失。中国打开国门后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官方和民间奉为发展经济的圭臬,市场在资源分配时起到了最为重要的角色,由此导致了社会变革中利益格局的变化。当这股风潮吹入象牙塔后,也使得了高校校园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了极大的分化。
当一个国家的高校中缺乏主流的价值取向时,有的本土学生还能基于自身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去形成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然而留学生群体却会迷失在这股方向总在变化的风潮当中。我们虽不能将中国官方所强调的主流价值取向强加于留学生,但是,缺失这种主流价值取向的影响对于留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当我们的校园文化都无法向本土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时,又怎能期待这样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生人才呢?
第三是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位。人文精神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基本态度,【4】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也涉及到一个人如何处理各类与自己产生关系的主体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高校学子个人素养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失的基石。然而,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本土学生还是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夹杂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一个利字当头的学生是永远不会将社会责任和推动人类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的。
第四是校园文化缺乏跨文化的感染力。在大多数校园举办的活动中,并没有把留学生群体视为当然的参与群体,单一的中文通知、海报、宣传单只是表象,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却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并没有将国际化、跨文化等因素考虑到绝大多数的文化活动的策划、宣传和组织过程中。这导致了校园文化的构成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主动关注校园文化活动,更不用说主动给予校园文化传播者相应的正反馈。
三、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对留学生的影响作用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留学生群体和本土学生群体的影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明显。对于留学生来说,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引领作用。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把留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和外在行为统一到高校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上来,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并在留学生群体中间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集体氛围。在实践中,一些国家的留学生有很强的凝聚力,会自发地组成国别留学生联谊会,如果校园文化能够正面影响其中的部分成员,那么这个组织中的大多数成员便会呈现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态度。如果校园文化的氛围能够对留学生群体体现尊重和关怀,那么校园文化也必定能激发留学生爱校荣校的强烈责任感和归属感。
第二是塑造品行作用。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发挥着对留学生的教育感化作用,例如,通过留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事例的宣传、优秀跨文化活动成果的展示等,这种具象的教育能够使留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所处校园所倡导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和精神。同时,这种教育对留学生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行、综合素养乃至个人魅力有着深刻而显著的意义。
第三是促进融合作用。初次来华的留学生,对于融入校园文化有着天然的倾向性。留学生不仅试图通过融入校园文化来尽快掌握中国文化的概貌以此获得在本土的基本社交能力,更希望能够藉此顺利地度过“文化休克”期,使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校园学习生活尽快踏上正规。具有包容性的校园文化能够使有着迥异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尽快地在两种文化间迅速地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迫使留学生在两种类型的文化中选择其一。
四、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对留学生育人功能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尝试对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加强组织建设,发挥留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引领作用。一般来说,留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的实际指导单位都是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这些留学生活动组织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留学生团体组织是校园跨文化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同时,这些团体组织的领导者甚至参与者在群体中都具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对于群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因此,长期注重完善留学生团体组织的内部架构建设、留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对留学生育人功能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打造品牌活动,提升留学生对校园文化事务的参与度。可以通过举办诸如迎新晚会、圣诞晚会、万圣节聚会、感恩节聚餐等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留学生品牌活动将大多数的留学生纳入到校园文化圈当中。同时,学校也能通过这些品牌活动来宣传一些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精神,比如:以老带新的互帮互助精神、富有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精神、感恩精神等。将这些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内化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做好第二课堂建设,在校园文化实践中培育留学生的综合素养。留学生除了在第一课堂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之外,在诸如社会实践、沙龙座谈、学术研讨、语言实践、体育竞赛等第二课堂中也能习得一些对提升自身素养有益的知识。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力延伸和补充,通过充分的互动和参与以及丰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已经知晓的文化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注释
【1】官天娥.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
【2】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009/t20100921_108815.html,2015-09-01.
【3】朴立红,潘浩,奚英芳.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留学生第二课堂建设[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89-91.
【4】朱其训,朱春花,邵卫旭. 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J]. 华东经济管理,2006,05:121-123.
作者简介:钱文韬,男,硕士,助教,1988年5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晓臻,男,硕士,助教,1987年10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徐汇校区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