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营造宽松课堂环境 关注课堂“失语”现象
【作者】 秦灿慧
【机构】 黄埔区姬堂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学生出现“失语”现象,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自由表达在过程中的发现,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过程中“生长”出来的知识,才能让学生终身难忘;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勤于思考、勇于表达、乐于创新的良好学习品质也将终生受益。
关键词:课堂失语;课堂环境;错误观;勤于思考;勇于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失语”是指在小学课堂中,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需要学生质疑,学生都不给予积极相应,表现出的沉默不语1。课堂观察发现: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在课堂上单独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即课堂“失语”现象越来越明显。
小学课堂出现“失语”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根据课题组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在随机抽取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在“你不经常发言的原因”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不会回答”的约占49%;选择“会回答,但是老师不叫我,我就不想回答”的约占11%;选择“害怕出错而受到老师批评或者同学嘲笑”的约占31%;而选择“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的约占11%。由此可见,小学生“失语”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其一,教师提问难度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其二,学生天生性格被动,不愿意主动发言;其三,天生性格内向,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其四,教师没有为孩子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害怕出错而受到老师批评或者嘲笑。
基于以上原因,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反思:我们上课前是否充分考虑学情,以生为本,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心里有想法也不愿意说出来?他们在顾忌什么呢?我们有没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自由的课堂环境,让他们的表达没有“后顾之忧”呢?
调查显示,学生并非没有表达的意愿。在“课堂上,你喜欢发言吗?”这一问题中,选择“喜欢”的占66%,选择“不太喜欢”的占44%,没有人选择“不喜欢”。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喜欢上课发言,虽然几乎没有学生抗拒课堂上发言。可是,在“课堂上,你希望老师叫你发言吗?”这一问题中,约70%的学生选择“希望”,约7%的学生选择“不希望”,约2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几乎没有学生抗拒在课堂上发言,可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希望或者不会主动要求单独站起来回答问题。事实上,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情况也是如此:每当教师提问要求学生齐答的时候,学生的声音通常态度积极、声音响亮;而当要求学生单独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就会变得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心理层面的原因如下:当学生齐答的时候,面临的压力是被分散的,所以学生回答的时候通常不会感受到很大压力;当学生单独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和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学生会因此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如果这时候还有其他学生在旁边干扰,或者教师在语言、神态等方面不太和善的话,学生就更加不敢发言了。
二、营造宽松课堂环境的目标。
有调查显示,人处于愉快状态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最高的2。那么,什么样的课堂环境学生才会感觉愉快呢?首先是要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其次,要有民主、轻松、浓郁的课堂氛围。因此,只有身处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学生才能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才能激发学生表达心中想法的欲望,从而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大胆质疑甚至与教师争论。哈罗德·泰勒曾经说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入手,方能有效避免学生课堂“失语”现象的出现。
三、营造宽松课堂环境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不应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虽然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仍然习惯以“教师为中心”,一定要将自己的想法直接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被教师的意见淹没了自己心里的声音,逐渐失去主见、失去自我。
案例一:在一堂一年级语文教研课《日月明》上,教师教学“小+大=尖”。
生:老师,我发现“尖”里的“小”字没有勾了。
师:你的眼睛真尖!表扬你!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尖”,并特意把上面的“小”字部分没有勾的部分圈起来,提醒学生注意。
师:“小”字去掉勾是不是更美了?
生小声回答:是。
师(提高声调):没听到。去掉勾是不是更美了?
生大声:是——
且不论是不是真的 “‘小’去掉勾更美了”,这个环节怎么看都有点浙江省特级教师郎建胜口中的“屈打成招”的意思。如果教师经常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学生以后就不再会表达自己心里真实的意见,而是会变得看老师的眼色行事,从老师的语气中去猜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或是以学优生的判断来主导自己的判断,成为一棵生长在课堂的“墙头草”。
案例二:这是一节五年级校内语文公开课《钓鱼的启示》,老师请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我和爸爸去钓鱼之前。”教师:“很好,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学生:“钓鱼之前。”教师:“还有别的答案吗?”学生:“准备钓鱼。”教师沉默了片刻,说:“准备钓鱼,也不错。大家听听老师的答案,怎么样?”学生静静地等待,教师:“我们可以概括为‘去钓鱼’。”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去钓鱼”。
其实细想起来,“准备钓鱼”和“去钓鱼”在意思上有多大的区别呢?语文不同于数学学科,其主观性比较强,答案意思接近应该就达到了要求,实在没有必要让学生“猜谜语”。
其实不光是上述这一两个案例,也不仅仅限于语文课堂,数学课堂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请学生归纳规律、定律等的时候,学生未必归纳得比较准确或者全面,教师就会急于介入:“大家听听老师的答案……”
还有另一种情况:教师提出了问题以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便急于公布标准答案。调查问卷显示: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给你们思考的时间”这一问题中,约4%的学生选择“过多”;约82%的学生选择“足够”;约11%的学生选择“过少”;约2%学生选择“没有”。教学实践中,由于很多教师习惯在课堂上提出全体学生齐答的问题,因此难度相对较低,学生无需进行深入思考即可回答,因此即便教师没有给予太多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不会觉得思考时间不够。实际情况是,如果教师提出的题目需要想一想才能回答出来的话,学生感觉“思考时间不够”或者“没有思考时间”的比例会更大。如果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便急于公布标准答案,时间一长,学生一旦摸透了教师的教学习惯,就逐渐会养成等待标准答案的习惯,由此形成了思维上的惰性,最终造成课堂上的“失语”现象。
(二)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作为学习者,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是不犯错误的,一种是神,另一种是死人。”教师不仅要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错误观。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一种理念:我们都是凡人,连老师都会犯错,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更是十分正常的事;上课的时候如果听到了不一样的见解,我们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但一定要“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如果在错误出现以后,能找出原因,并及时地进行纠正,错误就会成为迈向成功的垫脚石。
学习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时,讲完例题以后,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几道练习题。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地完成时,子楠同学举起了手:“老师,600÷40= 这道题是不是应该把600去掉2个0来算?”
教师停顿了一下,说:“你先算算试试看,然后再验算一次,看看行不行?”
学生做完以后,全班一起进行评讲。教师:“刚刚子楠同学提出了一个想法,600÷40= 这道题是不是应该把600去掉2个0来算?刚才老师没有回答他,而是请他先算算看。现在我们一起听听子楠同学来说一说,这样做行不行呢?”
子楠:“老师,我算过了,这样做不行。因为验算通不过。”
教师:“为什么验算通不过?谁知道这样算问题出在哪里了?”
丽凤:“问题出在如果把600去掉2个0,而40去掉1个0,那样就会改变这道题的商。”
美林:“因为我们是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进行计算的。商不变的性质要求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美林把“相同的数”说得特别重,接着说:“如果把600去掉2个0,就相当于被除数除以100,而除数40去掉了1个0,相当于除数除以10,这样就使被除数和除数除以的是不同的数,所以商就变了。”
学生中有人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于商不变的性质有了更深的认识了。大家刚才把掌声送给了美林和丽凤同学,其实我们也要把掌声送给子楠同学,因为他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想法,虽然出现了错误,可是因为这个错误让我们通过计算、分析、讨论,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也让我们离真理更近一步了。”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反驳”两个环节,用“试错法”帮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并通过适时地点评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也具有自身的价值所在,它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垫脚石。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错误观。如果教师没有注意这一点,其余的学生有可能会马上反驳,甚至说出一些不礼貌的话,这样,对于提出错误想法的孩子来说,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长此以往,不光是提出错误想法的孩子觉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后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余的孩子也会感觉课堂上是不能容许错误的,所以即便有想法也不敢提了。
(三)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师生问答使整堂课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3。在提问的数量方面,史蒂文森指出: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了80%的课时,教师在课堂上每分钟问2~4个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4。好教师善于“巧问”,好问题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思而有得,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少问“是不是”“对不对”,多问“为什么”;教师要多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尽量减少齐答;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遇到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你是什么想的?”;对不同意见进行选择或者判断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独立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被其他人干扰等。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激活,由此产生了表达的欲望,也就敢于在众人面前自信地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而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信得以提升,课堂“失语”的现象也就得到了有效的避免,教师课堂提问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孟子 .尽心下》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该句的意思是:书只是参考,“不能因为尽信书而失去了质疑的精神”,因为“质疑的精神是一种极可贵的极有价值的思维素质5”。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曾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尝试发现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实际上是鼓励勇于质疑——质疑同学、质疑教师甚至是质疑书本。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精神。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加分析地进行简单否认,而是提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合乎逻辑、富有创新的表达。我们要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的“反叛”精神,同时在提出异议时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法6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耐心地让学生把话说完,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因为这些“不一样的声音”,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综上所述,要避免学生在课堂出现“失语”现象,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只有在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自由地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发现,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过程中“生长”出来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学生终身难忘;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勤于思考、勇于表达、乐于创新的良好学习品质也将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宋丽范.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以许昌市小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3
[2]马明.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不同的声音-山东教育:中学刊〔J〕济南:山东教育社,2006.8
[3]郎建胜.经历过程 促进理解-小学数学教师〔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1
[4]王德勋. 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中国教育学刊〔J〕北京:中国教育学会,2008.8
作者简介:秦灿慧(1981-),女,汉族,广州市,现任黄埔区姬堂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主抓教学和德育,曾荣获2012、2013年度“广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以及“2014年度政府嘉奖”。
1宋丽范.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以许昌市小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3,P5
2宋丽范.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以许昌市小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3,P21
3王德勋.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中国教育学刊〔J〕北京:中国教育学会,2008.8,P50
4王德勋.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中国教育学刊〔J〕北京:中国教育学会,2008.8,P53
5马明.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不同的声音-山东教育:中学刊〔J〕济南:山东教育社,2006,8.P37
6马明.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不同的声音-山东教育:中学刊〔J〕济南:山东教育社,2006,8.P37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科研项目课题《小学课堂务工子女“失语”现象研究》(课题标准号为2012ZJK023)研究成果]
关键词:课堂失语;课堂环境;错误观;勤于思考;勇于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失语”是指在小学课堂中,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需要学生质疑,学生都不给予积极相应,表现出的沉默不语1。课堂观察发现: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在课堂上单独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即课堂“失语”现象越来越明显。
小学课堂出现“失语”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根据课题组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在随机抽取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在“你不经常发言的原因”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不会回答”的约占49%;选择“会回答,但是老师不叫我,我就不想回答”的约占11%;选择“害怕出错而受到老师批评或者同学嘲笑”的约占31%;而选择“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的约占11%。由此可见,小学生“失语”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其一,教师提问难度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其二,学生天生性格被动,不愿意主动发言;其三,天生性格内向,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其四,教师没有为孩子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害怕出错而受到老师批评或者嘲笑。
基于以上原因,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反思:我们上课前是否充分考虑学情,以生为本,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心里有想法也不愿意说出来?他们在顾忌什么呢?我们有没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自由的课堂环境,让他们的表达没有“后顾之忧”呢?
调查显示,学生并非没有表达的意愿。在“课堂上,你喜欢发言吗?”这一问题中,选择“喜欢”的占66%,选择“不太喜欢”的占44%,没有人选择“不喜欢”。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喜欢上课发言,虽然几乎没有学生抗拒课堂上发言。可是,在“课堂上,你希望老师叫你发言吗?”这一问题中,约70%的学生选择“希望”,约7%的学生选择“不希望”,约2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几乎没有学生抗拒在课堂上发言,可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希望或者不会主动要求单独站起来回答问题。事实上,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情况也是如此:每当教师提问要求学生齐答的时候,学生的声音通常态度积极、声音响亮;而当要求学生单独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就会变得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心理层面的原因如下:当学生齐答的时候,面临的压力是被分散的,所以学生回答的时候通常不会感受到很大压力;当学生单独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和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学生会因此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如果这时候还有其他学生在旁边干扰,或者教师在语言、神态等方面不太和善的话,学生就更加不敢发言了。
二、营造宽松课堂环境的目标。
有调查显示,人处于愉快状态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最高的2。那么,什么样的课堂环境学生才会感觉愉快呢?首先是要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其次,要有民主、轻松、浓郁的课堂氛围。因此,只有身处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学生才能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才能激发学生表达心中想法的欲望,从而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大胆质疑甚至与教师争论。哈罗德·泰勒曾经说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入手,方能有效避免学生课堂“失语”现象的出现。
三、营造宽松课堂环境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不应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虽然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仍然习惯以“教师为中心”,一定要将自己的想法直接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被教师的意见淹没了自己心里的声音,逐渐失去主见、失去自我。
案例一:在一堂一年级语文教研课《日月明》上,教师教学“小+大=尖”。
生:老师,我发现“尖”里的“小”字没有勾了。
师:你的眼睛真尖!表扬你!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尖”,并特意把上面的“小”字部分没有勾的部分圈起来,提醒学生注意。
师:“小”字去掉勾是不是更美了?
生小声回答:是。
师(提高声调):没听到。去掉勾是不是更美了?
生大声:是——
且不论是不是真的 “‘小’去掉勾更美了”,这个环节怎么看都有点浙江省特级教师郎建胜口中的“屈打成招”的意思。如果教师经常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学生以后就不再会表达自己心里真实的意见,而是会变得看老师的眼色行事,从老师的语气中去猜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或是以学优生的判断来主导自己的判断,成为一棵生长在课堂的“墙头草”。
案例二:这是一节五年级校内语文公开课《钓鱼的启示》,老师请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我和爸爸去钓鱼之前。”教师:“很好,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学生:“钓鱼之前。”教师:“还有别的答案吗?”学生:“准备钓鱼。”教师沉默了片刻,说:“准备钓鱼,也不错。大家听听老师的答案,怎么样?”学生静静地等待,教师:“我们可以概括为‘去钓鱼’。”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去钓鱼”。
其实细想起来,“准备钓鱼”和“去钓鱼”在意思上有多大的区别呢?语文不同于数学学科,其主观性比较强,答案意思接近应该就达到了要求,实在没有必要让学生“猜谜语”。
其实不光是上述这一两个案例,也不仅仅限于语文课堂,数学课堂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请学生归纳规律、定律等的时候,学生未必归纳得比较准确或者全面,教师就会急于介入:“大家听听老师的答案……”
还有另一种情况:教师提出了问题以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便急于公布标准答案。调查问卷显示: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给你们思考的时间”这一问题中,约4%的学生选择“过多”;约82%的学生选择“足够”;约11%的学生选择“过少”;约2%学生选择“没有”。教学实践中,由于很多教师习惯在课堂上提出全体学生齐答的问题,因此难度相对较低,学生无需进行深入思考即可回答,因此即便教师没有给予太多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不会觉得思考时间不够。实际情况是,如果教师提出的题目需要想一想才能回答出来的话,学生感觉“思考时间不够”或者“没有思考时间”的比例会更大。如果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便急于公布标准答案,时间一长,学生一旦摸透了教师的教学习惯,就逐渐会养成等待标准答案的习惯,由此形成了思维上的惰性,最终造成课堂上的“失语”现象。
(二)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作为学习者,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是不犯错误的,一种是神,另一种是死人。”教师不仅要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错误观。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一种理念:我们都是凡人,连老师都会犯错,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更是十分正常的事;上课的时候如果听到了不一样的见解,我们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但一定要“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如果在错误出现以后,能找出原因,并及时地进行纠正,错误就会成为迈向成功的垫脚石。
学习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时,讲完例题以后,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几道练习题。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地完成时,子楠同学举起了手:“老师,600÷40= 这道题是不是应该把600去掉2个0来算?”
教师停顿了一下,说:“你先算算试试看,然后再验算一次,看看行不行?”
学生做完以后,全班一起进行评讲。教师:“刚刚子楠同学提出了一个想法,600÷40= 这道题是不是应该把600去掉2个0来算?刚才老师没有回答他,而是请他先算算看。现在我们一起听听子楠同学来说一说,这样做行不行呢?”
子楠:“老师,我算过了,这样做不行。因为验算通不过。”
教师:“为什么验算通不过?谁知道这样算问题出在哪里了?”
丽凤:“问题出在如果把600去掉2个0,而40去掉1个0,那样就会改变这道题的商。”
美林:“因为我们是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进行计算的。商不变的性质要求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美林把“相同的数”说得特别重,接着说:“如果把600去掉2个0,就相当于被除数除以100,而除数40去掉了1个0,相当于除数除以10,这样就使被除数和除数除以的是不同的数,所以商就变了。”
学生中有人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于商不变的性质有了更深的认识了。大家刚才把掌声送给了美林和丽凤同学,其实我们也要把掌声送给子楠同学,因为他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想法,虽然出现了错误,可是因为这个错误让我们通过计算、分析、讨论,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也让我们离真理更近一步了。”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反驳”两个环节,用“试错法”帮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并通过适时地点评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也具有自身的价值所在,它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垫脚石。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错误观。如果教师没有注意这一点,其余的学生有可能会马上反驳,甚至说出一些不礼貌的话,这样,对于提出错误想法的孩子来说,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长此以往,不光是提出错误想法的孩子觉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后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余的孩子也会感觉课堂上是不能容许错误的,所以即便有想法也不敢提了。
(三)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师生问答使整堂课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3。在提问的数量方面,史蒂文森指出: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了80%的课时,教师在课堂上每分钟问2~4个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4。好教师善于“巧问”,好问题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思而有得,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少问“是不是”“对不对”,多问“为什么”;教师要多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尽量减少齐答;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遇到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你是什么想的?”;对不同意见进行选择或者判断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独立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被其他人干扰等。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激活,由此产生了表达的欲望,也就敢于在众人面前自信地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而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信得以提升,课堂“失语”的现象也就得到了有效的避免,教师课堂提问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孟子 .尽心下》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该句的意思是:书只是参考,“不能因为尽信书而失去了质疑的精神”,因为“质疑的精神是一种极可贵的极有价值的思维素质5”。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曾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尝试发现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实际上是鼓励勇于质疑——质疑同学、质疑教师甚至是质疑书本。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精神。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加分析地进行简单否认,而是提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合乎逻辑、富有创新的表达。我们要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的“反叛”精神,同时在提出异议时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法6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耐心地让学生把话说完,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因为这些“不一样的声音”,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综上所述,要避免学生在课堂出现“失语”现象,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只有在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自由地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发现,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过程中“生长”出来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学生终身难忘;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勤于思考、勇于表达、乐于创新的良好学习品质也将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宋丽范.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以许昌市小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3
[2]马明.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不同的声音-山东教育:中学刊〔J〕济南:山东教育社,2006.8
[3]郎建胜.经历过程 促进理解-小学数学教师〔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1
[4]王德勋. 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中国教育学刊〔J〕北京:中国教育学会,2008.8
作者简介:秦灿慧(1981-),女,汉族,广州市,现任黄埔区姬堂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主抓教学和德育,曾荣获2012、2013年度“广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以及“2014年度政府嘉奖”。
1宋丽范.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以许昌市小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3,P5
2宋丽范.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以许昌市小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3,P21
3王德勋.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中国教育学刊〔J〕北京:中国教育学会,2008.8,P50
4王德勋.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中国教育学刊〔J〕北京:中国教育学会,2008.8,P53
5马明.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不同的声音-山东教育:中学刊〔J〕济南:山东教育社,2006,8.P37
6马明.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不同的声音-山东教育:中学刊〔J〕济南:山东教育社,2006,8.P37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科研项目课题《小学课堂务工子女“失语”现象研究》(课题标准号为2012ZJK0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