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孙红娟

【机构】 昌邑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多年来,随着环境教育逐渐的受到重视,许多学校的环境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得不承认,环境教育的开展仍存在着重视不足、资源有限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在高中教学中开展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问题;对策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文献的归纳,认为在高中阶段开展环境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升学的压力,升学压力是影响高中阶段环境教育开展的最主要因素;教学形式的单一,生物新课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现阶段开展环境教育的形式仍然较为单一,许多教师反映,他们一般是在相关的章节中延伸一些环境内容,如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节中增加“植物对人类生存作用的思考”,而对于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章节则往往是采用自学的方式了解,这种单一的方式,往往无法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环境的兴趣,环境素质的形成更是无从谈起;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和行为容易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高中生思维水平有较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不愿意直接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在调查中就能发现,学生能主动的对周边环境进行观察和评价,但对一些从小就被教师灌输的环境价值观却有所质疑和变化,这是由于学生对环境的态度,容易受到家庭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师资薄弱、学校本身不重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生物教师的环境素质有着关键的作用,环境教育具有跨学科性,考验的是教师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而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师一直接受的是本专业和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知识,在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伦理道德和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为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的缺乏是造成未能很好开展环境教育的因素之一。
  环境教育不能有效的开展,受到了社会、教育体制、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阻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但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认识到环境素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的开展环境教育。根据文献和实践的研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善。
  1.将环境教育有计划的融入生物教学,减少对课时的影响
  在高中阶段,环境教育不可能由一门或是几门学科来承担,而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开设的可能性也不大,这不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由于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生物教师在整体认识环境教育的情况下,应该有计划性、选择性的将环境教育融入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即确保环境教育的开展,还能减轻因为内容增加而造成的课时减少的影响。
  一方面,环境知识内容众多,虽然生物学科中有涉及,且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指南》中也有规定,但有些内容是生物课程未涉及或部分涉及的。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加强与化学、地理、物理、历史等其他学科间的交流,总结各学科中可能涉及到的环境知识,既可以避免知识的重复传授,减少各学科的教学负担,也能够做到学科间的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保证学生知识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生物教师在每一模块或是每一章节前,都应对环境教育进行整体的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并不要求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发现不同教学环节中可能蕴含的知识或是技能,将环境教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学科间和学科内两个层面进行思考。
  2.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
  不同地区的学校就有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发校本课程或进行研究性学习,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如本文调查的中学,就组织学生根据近几年来市政府推行的“城市北扩”政策,利用假期开展了调查,主要进行城市环境、生物生境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性学习或是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要注意环境知识的系统性,还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选择的自主性。
  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可以随之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堂上可以利用观看视频、讨论、习题等方式进行;教师还可以利用周末的主题班会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的环境专题活动。此外,教师还应该利用生物的课外实验或是研究性学习,有意识的渗入“环境”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环境、关心环境。
  3.注重价值观的澄清,消除不良思想的影响
  环境教育希望学习者能够形成一种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模式,而学生能够做出相应行为的关键在于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道德的培养。通过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的环境意识与其亲身经历有关。学生在城市生活,通过亲身感触或是获取网络电视的信息,接触到了工业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社会中不良的环境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除了传授相应的环境知识,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培养其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学校环境教育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有组织、有计划的提供给学生一些真实的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形成一种维护健康的生态系平衡的责任感。在这些真实的情境中,教师可以更多的尝试利用“价值澄清”的方法,不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怎样”;面对学生有不科学的情感态度时,可以让他们以讨论的方式,分别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大家一起分析这种价值观可能产生的后果,自觉地消除不良的环境价值观。
  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相互结合
  隐性课程是正式课程和教学计划外的潜在和非预期的课程,指的是通过学校情境,有意或无意识的对学生情感、意志、信念、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意识形态内容的影响。学校情境包括建筑、设备等物质的环境,也包括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学风、班风、各种活动等文化的环境,还包括师生间的关系、学生间的联系等人际的环境。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学校除了安排正式课程,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外,学校和班级的氛围,教师的环境素养等等,也会影响学生的环境意识。因此,有必要结合隐形课程的开发来辅助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因此,对于学校来说,既可以从外部设施,如开辟“环保宣传栏”的专栏、在教学楼和教室里增加环境保护的标语、在校园中设置分类处理的垃圾桶等,来使学生感受学校和老师的环境保护的行为;同时,也应该加强教师环境素质的相关培训,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的将环境情感、意志和行为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