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问题的探究

【作者】 仲怡帆

【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已经逐渐地迈进大学校园,他们不仅是“90后”,还是“留守儿童”,面对这一极具当代典型特征的特殊群体,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该如何具有针对性的对其开展工作,成为了首要问题。文章主要从具有留守经历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分析造成这一影响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留守经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主要表现
  1、 心理发展相对失衡。心理发展是连续分阶段进行的,每个人在每一阶段都有必须要发展的任务,如果上一阶段没有完成,则会阻碍下阶段的心理发展。“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关怀的缺失和双亲心理疏导的缺乏,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很多任务没有较好的完成,造成了心理发展相对失衡的情况。相对于同龄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加上长期的孤单,更会养成易躁、易怒、易爆发冲动的性格。
  2、 不善表达,自卑感较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大多数偏低,所以他们往往不懂得该怎么样去引导和帮助孩子在这一特殊时期健康成长,更有甚者采取暴力方式进行教育,这使得留守大学生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或出现自我否定情况,逐渐形成了较强的自卑感。加上之前小学和中学教育的单一化,缺乏问题等方面的特长。进入大学后,周围同学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素质活动的情景也使得“留守儿童”大学生常常为自身感到沮丧,以致自尊心更易受挫。[1]
  3、 自我防御方式过于消极或过度。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有留守经历的大学就往往会过于消极的自我防御,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由于自卑、自闭而引发的不良情绪,自我防御过度更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伤害。
  二、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 个人心理素质的内在原因。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会有种被遗弃的错觉,特别是进入大学以后,身边的环境和交流人群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就更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拒绝参加集体活动,长期以此形成较强的自卑心理,不能很好的认识自我、控制和约束自我,因此造成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不够客观,遇事较为悲观,缺乏自信心,平常情绪好时对人待事都入行入理,但情绪不好时则拒人于千里之外。
  2、家庭境况方面的主观原因。如果家庭教育环境条件过低,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相对薄弱,教育观念再相对陈旧,这将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条件。现阶段在相对比较贫困的农村还存在“教育和读书无用论”封建思想的家长,他们只注重眼前的家庭利益,对子女的教育具有抵制的态度,这错误的思想将对孩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另外,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由隔辈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来监护,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留守儿童的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思想教育方面都得不到很好的辅导,从而促使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性格。
  3、学校、社会适应方面的客观原因。大学中的社会环境远比高中的环境复杂,就单凭人际交往这一方面就有很明显的区别,在大学这一阶段的人际交往方面已经不仅仅是建立在友谊这一简单层面了,牵扯导更多的将会是利益或其他关系,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方式和态度进行交往,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去处理新社会环境中遇到的人际交往关系,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而且,大多数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适应能力要相对较差,因此在到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适应。
  三、 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的对策
  1、 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要想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首先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以至于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社会。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自我调节,进而从根源上减少问题的发生,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2]最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要根据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从而因材施教。
  2、 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是建设校园文化氛围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高校应努力通过学生社团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的同时,弱化消极行为,找回失落的“自我”,从而建立和增强归属感。同时,要针对有留守经历的学生群体,尤其是自卑、内向的学生,专门设计并提供一些校园文化交流平台,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参加此类活动,帮助他们培养人格魅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建设和谐校园。[3]
  3、 有针对性的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入大学以后,一般的同学都会有一个迷茫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这一时期表现的要比一般的学生更为烦躁,因极度的缺乏安全感,他们急切地想要寻找到生活和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对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和教育同学们,要根据自身情况,树立准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自己将来大学四年的生活成长规划,并且要定时监督和督促他们,有计划和目的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房海鹏.馈论视野下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J].旅游教育管理.2011.10.15
  [2]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9-33.
  [3]周斌,袁啸龙,李磊.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14.(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