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标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转换
【作者】 潘丽书
【机构】 萧江镇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苍白,效果甚微。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使笔者深深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
关键词:德育教育 新课标 教师角色
记得冰心曾说:“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就不能抽象。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总是从身边感受到的,如爱自己的教室、校园,爱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为了在班级中加强这方面的德育教育,使每个学生在思想上有更大的进步,培养其优秀的人格,笔者从自身做起,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感化孩子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无声艺术指导下的德育教育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德育对象是一群正在发育期的小学生,他们好奇、好动、敏感、浮躁,任性且最厌恶唠叨,如果我们在其耳边喋喋不休,他们不仅不能接受,反而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笔者适时运用无声技巧。所谓“无声胜有声”。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学生正在课堂上小声说话或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授课,让全班都保持沉默,那么学生会立即感受出一种异样,停止说话或停止正在做的小动作。这便是无声艺术的自觉运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和学生的冲突,节约课堂时间,而且还可以发挥出教育的最佳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无声的同时,运用眼神暗示可以表达出各种用语言所无法表达出的焦虑、关切、怜爱、责备、激励等多种情绪。有一天吃过早饭,笔者去教室查看学生,看到有两个调皮学生为小事打架,双方互不相让,怒气冲冲,笔者默不作声,只是用眼睛失望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弯下腰来捡他们的书,我捡的非常认真,也非常专注,每捡一本都拍打上面的尘土,就如同爱我自己的书一样,时间在无声中悄然过去,两名学生终于被我的举动所感动。他们噙着眼泪也弯下腰捡了起来,并小声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再一次我什么也没说,又用眼睛赞许地看了他们一眼。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后来,他们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首先,要促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融合。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要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动身心潜能,促进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在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中,也要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模式,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使他们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自己选择、判断、领悟和调适,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其次,要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一要整合教师资源。要通过校本培训,使每个教师掌握基本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和心理学常识,确保各学科教师既能胜任学科教学,胜任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成为学校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中自觉渗透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二是整合课程资源。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几场体验活动和辅导报告,必须渗透到教育全过程和各方面。新课程实施以后,各科教材中都蕴藏不少的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教育情景,教师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态度、积极情感和积极的价值观。
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顺应德育课改的要求,以真情为叶,智慧为花,生活为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总之,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都是德育工作者特意设置的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使用的各种方法,以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震动,从而收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小娅;坚定不移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努力开创素质教育工作新局面[J];中国民族教育;2013年01期
2.李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角色之探析[J];文教资料;2012年03期
3.梅世廉;彭维凤;;试论新课程下教学观念的转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8期
4.邱晶婷;教师角色中的换位思考[J];考试周刊;2010年03期
5.赖配根;唤醒沉睡的力量——十年新课程课堂教学沉思絮语[J];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Z1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 新课标 教师角色
记得冰心曾说:“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就不能抽象。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总是从身边感受到的,如爱自己的教室、校园,爱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为了在班级中加强这方面的德育教育,使每个学生在思想上有更大的进步,培养其优秀的人格,笔者从自身做起,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感化孩子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无声艺术指导下的德育教育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德育对象是一群正在发育期的小学生,他们好奇、好动、敏感、浮躁,任性且最厌恶唠叨,如果我们在其耳边喋喋不休,他们不仅不能接受,反而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笔者适时运用无声技巧。所谓“无声胜有声”。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学生正在课堂上小声说话或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授课,让全班都保持沉默,那么学生会立即感受出一种异样,停止说话或停止正在做的小动作。这便是无声艺术的自觉运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和学生的冲突,节约课堂时间,而且还可以发挥出教育的最佳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无声的同时,运用眼神暗示可以表达出各种用语言所无法表达出的焦虑、关切、怜爱、责备、激励等多种情绪。有一天吃过早饭,笔者去教室查看学生,看到有两个调皮学生为小事打架,双方互不相让,怒气冲冲,笔者默不作声,只是用眼睛失望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弯下腰来捡他们的书,我捡的非常认真,也非常专注,每捡一本都拍打上面的尘土,就如同爱我自己的书一样,时间在无声中悄然过去,两名学生终于被我的举动所感动。他们噙着眼泪也弯下腰捡了起来,并小声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再一次我什么也没说,又用眼睛赞许地看了他们一眼。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后来,他们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首先,要促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融合。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要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动身心潜能,促进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在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中,也要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模式,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使他们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自己选择、判断、领悟和调适,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其次,要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一要整合教师资源。要通过校本培训,使每个教师掌握基本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和心理学常识,确保各学科教师既能胜任学科教学,胜任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成为学校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中自觉渗透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二是整合课程资源。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几场体验活动和辅导报告,必须渗透到教育全过程和各方面。新课程实施以后,各科教材中都蕴藏不少的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教育情景,教师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态度、积极情感和积极的价值观。
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顺应德育课改的要求,以真情为叶,智慧为花,生活为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总之,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都是德育工作者特意设置的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使用的各种方法,以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震动,从而收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小娅;坚定不移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努力开创素质教育工作新局面[J];中国民族教育;2013年01期
2.李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角色之探析[J];文教资料;2012年03期
3.梅世廉;彭维凤;;试论新课程下教学观念的转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8期
4.邱晶婷;教师角色中的换位思考[J];考试周刊;2010年03期
5.赖配根;唤醒沉睡的力量——十年新课程课堂教学沉思絮语[J];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