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探究
【作者】 王丹菱 沈莉莉
【机构】 重庆万州技师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媒体主导的“微时代”,给中职语文德育教育带来了冲击,同时也为其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闪等“微平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微课程”,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微教育”,努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关键词: 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
中职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当前,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微时代快捷、共享、交互、实时的特点,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德育”建设。
一、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困境
微时代是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新型的、便捷的移动智能终端,运用文字、语音、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快捷、高效、即时的信息传播时代。微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大众化、碎片化给中职语文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 中职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认同倍受挑战
中职学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热爱自由,热衷于通过新媒体的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快速、轻松地获取想要的信息。但是,微时代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虚假的、不健康的垃圾信息,这对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职学生提出了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敌对势力擅长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不实信息,进行恶意的文化渗透,有意抹黑中国文化,造成了中职学生的信仰危机。
(二) 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消失
一直以来,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在微时代,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微博、微信、微媒体、微课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选择,这大大削减了学生对课堂和教师的依赖,教师逐渐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这对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和网络应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灌输式教学方法亟待创新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讨论法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出现,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已明显提升。然而,在现行的教学形式中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比如一些教师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落后,没有有效地借助“微平台”,或是在教学中不顾学生的感受,照本宣科,死气沉沉地说教,或高位、强硬地灌输老旧的理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引起共鸣,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德育教育的接纳度低。微时代下,中职语文德育教育应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意义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新闻,特别是一些反党、反社会的激进言论时,学生需要有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中职学生正处在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一个群体,这就需要教师和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可以达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也可以受到德育的感化。中职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处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中,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被网络所左右。微时代的高速发展,给中职语文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教好中职语文,就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素养和德育素养,充分发挥微时代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1. 教学平台更加广阔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据网民年龄结构调查显示,全国29岁以下网民占比高34.4%,其中,10-29岁占比13.5%;学历结构显示,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0.3%、20.6%,由此可见中职学生网民群体数量庞大。微时代的到来,中职学校都在积极构建体现自己办学特色的云平台,加快联网、加速推广在线教育,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也就是说,微时代的技术基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教学平台。
2. 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中职语文课程与德育课程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中职语文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阅读鉴赏”是教材的主体,选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作品(见表1),体现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科学精神、处事美德、人文情怀等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挖掘其中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工匠精神。
表1 中职版语文教材阅读鉴赏部分
3. 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三者之间具有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关联。首先,微时代,是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的时代背景。同纸媒时代相比,微时代下民众的思想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借助“微平台”数据,分析网民的思想动态,创新中职语文德育教育模式,引导民众价值倾向。其次,微时代下,中职语文教学素材和德育教育联系更加紧密。从内容上看,当前中职语文素材主要是古今中外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由凸显人文主题、体现磨砺心志、抒发家国情怀的现代文、古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构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语文(基础模块)》为例,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文学作品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经过历史的沉淀,现今仍然在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全面育人,达到1+1+1>3的效果。
四、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措施
1.搭建协同育人的 “微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微信、微博、抖音等“微平台”已经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微平台”,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形成三维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首先,创建课前的预习和互动环节。如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通知并提出问题:有哪些作者也写过关于母亲的文章,请将文章分享在微信群中。在微信群中学生投票,选出最感动的篇目或段落,教师统计、编辑后发布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上,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这样,母爱的主题就可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效果。
其次,课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教学《雷雨》这类故事情节较强的戏剧时,用多媒体播放人物形象片段,然后在学习APP上提出任务:小组分析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规定时间内看学习APP上哪个小组写的最多。创设“任务”情境,分小组合作完成,运用学习APP,使中职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
最后,课后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推荐学生在线阅读优秀书籍,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官方微博,也可关注文人学者的微博、抖音,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定期举行诗词朗诵、主题演讲、读书会等,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增强德育实效。
2.打造灵活多样的“微课程”
微时代,人们热衷于借助微型化的电子产品(如PC、手机、平板),进行学习、阅读、记录和交流,中职语文课程也在不断更新,从传统的黑板教学到多媒体教学再到蓝墨云班课、喜马拉雅、钉钉课程等各种线上教学App,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应运而生。
首先,丰富了德育教学模式。中职语文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脱节,仅仅只强调学习经典名著,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到写作特色、主题思想,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回答问题也是千篇一律,没有达到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微课程”引进现下流行的、活泼的的语言表达与接受形式,比如,“甄嬛体”“淘宝体”“凡客体”等,涵盖日常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创设符合新环境的语文德育教学模式,从而将沉闷的课堂变得活力四射。
其次,创造师生互动的课堂形式。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师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技术上借助电子产品的功能促成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内容上选择短小精炼的网络文本的阅读、鉴赏和练习;形式上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将课程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有必要将语文知识转化为一种日常实践。因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来源于社会,只有我们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习惯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用心用情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积累知识、丰富知识。
3. 实现寓“德”于乐的“微教育”
德育教育存在于所有的空间、所有的时间、所有的事件里,所有你可以想到甚至无法想到的地方,都有着德育教育的痕迹!“微教育”如同人体的微循环,看似渺小,却无处不在。公众号评论区老师对学生的点赞和回复,是“微教育”;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线上阅读和探讨,是“微教育”;生活中丰富的实践活动,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也是“微教育”。我们需要不断增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作,营造寓“德”于乐的大环境。
首先,学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摒弃学校单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广泛吸收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同家长、社会之间建立起团结、和谐的合作关系。
其次,家长要意识到孩子的道德品质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基础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和指导,所以在家长和学校 、社会教育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应密切关注学生动态,跟随社会教育发展的步伐,主动积极地与学校沟通。
最后,社会教育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利用信息技术,以形象的、具体的和多样的展示方式,营造风清气正的“大德育”环境,以德育的显著性成果来吸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五、 结语
与时俱进,让德育教育与微时代相结合是中职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培养具备文学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维教育网络”是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有力方式。按照这样的标准践行教育工作,更有利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文道并重、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筱荣,王习胜.“微时代”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4):52 -57.
[2]陈晖涛.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探析———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进头脑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49-52.
[3]王茂坤.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6):261-271.
[4]齐晓琪,叶润平.论微时代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6):15-19.
[5] 王艳春.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21(19):99-100.
[6]中国网信网.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
1613923423079314.htm
[7]杨丽晶.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道德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8]刘学英.人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9]徐蔚.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20(02):30-31.
关键词: 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
中职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当前,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微时代快捷、共享、交互、实时的特点,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德育”建设。
一、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困境
微时代是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新型的、便捷的移动智能终端,运用文字、语音、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快捷、高效、即时的信息传播时代。微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大众化、碎片化给中职语文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 中职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认同倍受挑战
中职学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热爱自由,热衷于通过新媒体的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快速、轻松地获取想要的信息。但是,微时代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虚假的、不健康的垃圾信息,这对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职学生提出了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敌对势力擅长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不实信息,进行恶意的文化渗透,有意抹黑中国文化,造成了中职学生的信仰危机。
(二) 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消失
一直以来,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在微时代,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微博、微信、微媒体、微课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选择,这大大削减了学生对课堂和教师的依赖,教师逐渐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这对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和网络应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灌输式教学方法亟待创新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讨论法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出现,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已明显提升。然而,在现行的教学形式中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比如一些教师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落后,没有有效地借助“微平台”,或是在教学中不顾学生的感受,照本宣科,死气沉沉地说教,或高位、强硬地灌输老旧的理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引起共鸣,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德育教育的接纳度低。微时代下,中职语文德育教育应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意义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新闻,特别是一些反党、反社会的激进言论时,学生需要有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中职学生正处在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一个群体,这就需要教师和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可以达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也可以受到德育的感化。中职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处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中,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被网络所左右。微时代的高速发展,给中职语文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教好中职语文,就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素养和德育素养,充分发挥微时代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1. 教学平台更加广阔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据网民年龄结构调查显示,全国29岁以下网民占比高34.4%,其中,10-29岁占比13.5%;学历结构显示,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0.3%、20.6%,由此可见中职学生网民群体数量庞大。微时代的到来,中职学校都在积极构建体现自己办学特色的云平台,加快联网、加速推广在线教育,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也就是说,微时代的技术基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教学平台。
2. 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中职语文课程与德育课程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中职语文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阅读鉴赏”是教材的主体,选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作品(见表1),体现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科学精神、处事美德、人文情怀等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挖掘其中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工匠精神。
表1 中职版语文教材阅读鉴赏部分
3. 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三者之间具有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关联。首先,微时代,是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的时代背景。同纸媒时代相比,微时代下民众的思想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借助“微平台”数据,分析网民的思想动态,创新中职语文德育教育模式,引导民众价值倾向。其次,微时代下,中职语文教学素材和德育教育联系更加紧密。从内容上看,当前中职语文素材主要是古今中外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由凸显人文主题、体现磨砺心志、抒发家国情怀的现代文、古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构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语文(基础模块)》为例,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文学作品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经过历史的沉淀,现今仍然在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全面育人,达到1+1+1>3的效果。
四、微时代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措施
1.搭建协同育人的 “微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微信、微博、抖音等“微平台”已经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微平台”,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形成三维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首先,创建课前的预习和互动环节。如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通知并提出问题:有哪些作者也写过关于母亲的文章,请将文章分享在微信群中。在微信群中学生投票,选出最感动的篇目或段落,教师统计、编辑后发布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上,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这样,母爱的主题就可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效果。
其次,课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教学《雷雨》这类故事情节较强的戏剧时,用多媒体播放人物形象片段,然后在学习APP上提出任务:小组分析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规定时间内看学习APP上哪个小组写的最多。创设“任务”情境,分小组合作完成,运用学习APP,使中职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
最后,课后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推荐学生在线阅读优秀书籍,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官方微博,也可关注文人学者的微博、抖音,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定期举行诗词朗诵、主题演讲、读书会等,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增强德育实效。
2.打造灵活多样的“微课程”
微时代,人们热衷于借助微型化的电子产品(如PC、手机、平板),进行学习、阅读、记录和交流,中职语文课程也在不断更新,从传统的黑板教学到多媒体教学再到蓝墨云班课、喜马拉雅、钉钉课程等各种线上教学App,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应运而生。
首先,丰富了德育教学模式。中职语文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脱节,仅仅只强调学习经典名著,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到写作特色、主题思想,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回答问题也是千篇一律,没有达到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微课程”引进现下流行的、活泼的的语言表达与接受形式,比如,“甄嬛体”“淘宝体”“凡客体”等,涵盖日常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创设符合新环境的语文德育教学模式,从而将沉闷的课堂变得活力四射。
其次,创造师生互动的课堂形式。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师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技术上借助电子产品的功能促成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内容上选择短小精炼的网络文本的阅读、鉴赏和练习;形式上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将课程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有必要将语文知识转化为一种日常实践。因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来源于社会,只有我们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习惯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用心用情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积累知识、丰富知识。
3. 实现寓“德”于乐的“微教育”
德育教育存在于所有的空间、所有的时间、所有的事件里,所有你可以想到甚至无法想到的地方,都有着德育教育的痕迹!“微教育”如同人体的微循环,看似渺小,却无处不在。公众号评论区老师对学生的点赞和回复,是“微教育”;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线上阅读和探讨,是“微教育”;生活中丰富的实践活动,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也是“微教育”。我们需要不断增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作,营造寓“德”于乐的大环境。
首先,学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摒弃学校单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广泛吸收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同家长、社会之间建立起团结、和谐的合作关系。
其次,家长要意识到孩子的道德品质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基础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和指导,所以在家长和学校 、社会教育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应密切关注学生动态,跟随社会教育发展的步伐,主动积极地与学校沟通。
最后,社会教育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利用信息技术,以形象的、具体的和多样的展示方式,营造风清气正的“大德育”环境,以德育的显著性成果来吸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五、 结语
与时俱进,让德育教育与微时代相结合是中职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培养具备文学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维教育网络”是中职语文德育教育的有力方式。按照这样的标准践行教育工作,更有利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文道并重、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筱荣,王习胜.“微时代”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4):52 -57.
[2]陈晖涛.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探析———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进头脑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49-52.
[3]王茂坤.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6):261-271.
[4]齐晓琪,叶润平.论微时代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6):15-19.
[5] 王艳春.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21(19):99-100.
[6]中国网信网.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
1613923423079314.htm
[7]杨丽晶.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道德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8]刘学英.人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9]徐蔚.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20(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