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数学练习课“练”出味儿来
【作者】 徐 强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数的一半左右。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就题论题式的练习,书上练习的编排的确有编者的内在意图,但如果不能领会,而单纯性地进行解题讲题,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层次得不到提升,也会使练习失去本来的价值。在教学中如何将练习的作用达到更大效度的发挥,则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基于以上的思考,现就小学数学练习课如何“练”得更有味儿作如下阐述:
一、 练习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实践需要,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类练习课的存在:
1. 专项性练习课。
如,三年级上册教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就需要进行一节专门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我就将数学书上的练习作了如下调整与整合:
练习1:先量出必要的数据,再求出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测量计算周长必要的数据,让学生明确周长与哪些要素有关,那么周长的计算就需要什么条件。其次进一步巩固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练习2: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小红沿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跑了多少米?跑两圈呢?
【设计意图:首先,由上一题单纯性的周长计算到这一题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学终究是为了用。其次,后一问则具有一定的辨析功能,一长一宽的和×2=长方形周长和一圈的周长×2=两圈的长度中的“×2”表示了不同的含义。这对学生的认知很具辨析作用。】
2. 融合性练习课。
如,我在教学完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后,设计了这样一堂融合性练习课:
练习1:右面是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如图所示。
(1) 在这个长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2)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剩下的图形是一个( )形,它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练习2:一捆绳子长96米,沿边长23米的正方形苗圃绕一圈,还余下多少米?
练习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
练习4:用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6厘米,宽4 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练习5:
(1)将边长是20厘米的大正方形剪成4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把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 3)把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剪成5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每个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练习6:
(1)设计长方形并画一画: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
(2)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拼成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的长方形。
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拼成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的长方形。
(3) 用12根1厘米长的小棒可以围成长( )厘米,宽( )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围成长( )厘米,宽( )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围成边长( )厘米的正方形。
细看这组练习的设计,练习3是帮助学生改变以往一贯已知边长求周长的顺向思维,而练习4则是更好的融合性练习题,前一步是顺向思维的练习,而后一步则要求作出逆向思维的反应。而练习5的组题则是对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融合性的挑战。练习6则是对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融合的一次训练。当然这几种思维状态的融合还不是孤立的,更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大融合状态,或者说是交叉思维状态。当这种大融合状态和交叉状态到达一定程度,就可进入下一种练习课——综合性练习课。因此,如何把握这两种练习课的类型并不重要,但一定要帮助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提升,这是必要的。
二、 练习课的组成
能有效地上好一节练习课,其实不比上好一节新授课来得容易,一定程度上所需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更多。下面我就课前、课中、课后所需进行的一些工作作简单的阐述。
1. 课前有效练习的精心设计。
要使设计的练习能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巩固和提升的目的,在练习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 层次性强。
(2) 辨析度高。
(3) 综合性强。
2. 课中练习教学的有效推进。
精心设计的课前练习当然是上好一节练习课前提,但如何将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中有提升,这还是很有讲究的,做个有心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加强练习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一类题的共性,也在对比中找个同类题存在的差异,从而在今后的解题中有的放矢地解决好每一题。
(2) 及时提炼归纳。如果就题论题式的练习,再精心设计的练习都达不到真正练习的目标,通过练习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一定要有提升。因此,做完每一类练习题时,一定要带领学生一起及时提炼归纳,从而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3 .课后巩固练习的必要跟进。
课中刚刚形成的思维认识,如果能在课后进行记时的巩固与检测,那练习课的效果自然就能发挥最大的效度。因此,我认为课后的练习也要做到以下两点:
(1)针对性。
(2)多变性。
三、练习课教学的几点注意
1. 切忌就提论题。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度拓展,既能很好地完成低标要求,又能让一部分学生达到高标要求。
2. 针对性强、辨析度高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经常是考试中的考点和易失分点。
总之,即要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能使练习课有效,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个先行者。其次,要广做练习,在老师多做练习的过程中精心筛选认为有价值的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练习课更有味儿,也更有效。
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就题论题式的练习,书上练习的编排的确有编者的内在意图,但如果不能领会,而单纯性地进行解题讲题,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层次得不到提升,也会使练习失去本来的价值。在教学中如何将练习的作用达到更大效度的发挥,则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基于以上的思考,现就小学数学练习课如何“练”得更有味儿作如下阐述:
一、 练习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实践需要,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类练习课的存在:
1. 专项性练习课。
如,三年级上册教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就需要进行一节专门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我就将数学书上的练习作了如下调整与整合:
练习1:先量出必要的数据,再求出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测量计算周长必要的数据,让学生明确周长与哪些要素有关,那么周长的计算就需要什么条件。其次进一步巩固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练习2: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小红沿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跑了多少米?跑两圈呢?
【设计意图:首先,由上一题单纯性的周长计算到这一题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学终究是为了用。其次,后一问则具有一定的辨析功能,一长一宽的和×2=长方形周长和一圈的周长×2=两圈的长度中的“×2”表示了不同的含义。这对学生的认知很具辨析作用。】
2. 融合性练习课。
如,我在教学完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后,设计了这样一堂融合性练习课:
练习1:右面是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如图所示。
(1) 在这个长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2)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剩下的图形是一个( )形,它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练习2:一捆绳子长96米,沿边长23米的正方形苗圃绕一圈,还余下多少米?
练习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
练习4:用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6厘米,宽4 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练习5:
(1)将边长是20厘米的大正方形剪成4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把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 3)把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剪成5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每个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练习6:
(1)设计长方形并画一画: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
(2)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拼成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的长方形。
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拼成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的长方形。
(3) 用12根1厘米长的小棒可以围成长( )厘米,宽( )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围成长( )厘米,宽( )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围成边长( )厘米的正方形。
细看这组练习的设计,练习3是帮助学生改变以往一贯已知边长求周长的顺向思维,而练习4则是更好的融合性练习题,前一步是顺向思维的练习,而后一步则要求作出逆向思维的反应。而练习5的组题则是对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融合性的挑战。练习6则是对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融合的一次训练。当然这几种思维状态的融合还不是孤立的,更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大融合状态,或者说是交叉思维状态。当这种大融合状态和交叉状态到达一定程度,就可进入下一种练习课——综合性练习课。因此,如何把握这两种练习课的类型并不重要,但一定要帮助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提升,这是必要的。
二、 练习课的组成
能有效地上好一节练习课,其实不比上好一节新授课来得容易,一定程度上所需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更多。下面我就课前、课中、课后所需进行的一些工作作简单的阐述。
1. 课前有效练习的精心设计。
要使设计的练习能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巩固和提升的目的,在练习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 层次性强。
(2) 辨析度高。
(3) 综合性强。
2. 课中练习教学的有效推进。
精心设计的课前练习当然是上好一节练习课前提,但如何将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中有提升,这还是很有讲究的,做个有心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加强练习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一类题的共性,也在对比中找个同类题存在的差异,从而在今后的解题中有的放矢地解决好每一题。
(2) 及时提炼归纳。如果就题论题式的练习,再精心设计的练习都达不到真正练习的目标,通过练习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一定要有提升。因此,做完每一类练习题时,一定要带领学生一起及时提炼归纳,从而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3 .课后巩固练习的必要跟进。
课中刚刚形成的思维认识,如果能在课后进行记时的巩固与检测,那练习课的效果自然就能发挥最大的效度。因此,我认为课后的练习也要做到以下两点:
(1)针对性。
(2)多变性。
三、练习课教学的几点注意
1. 切忌就提论题。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度拓展,既能很好地完成低标要求,又能让一部分学生达到高标要求。
2. 针对性强、辨析度高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经常是考试中的考点和易失分点。
总之,即要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能使练习课有效,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个先行者。其次,要广做练习,在老师多做练习的过程中精心筛选认为有价值的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练习课更有味儿,也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