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某技工院校旅游类专业毕业学生现状分析下的招生吸引力提升对策研究

【作者】 邱思雨 汤安全

【机构】 重庆市万州高级技工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近年国家强调职业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技工教育存在社会认可度低,招生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造成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严重缺乏。为此,笔者通过结合某技工院校旅游类专业办学现状分析,对该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为解决技工院校部分专业招生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政策,加强理论课及基础文化课的教学投入等对策,以某技工院校为示例,进一步探究解决部分专业招生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继续向好发展。
  关键词:技工教育;旅游类专业;招生吸引力提升
  一、开展旅游类专业招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背景
  (一)国家政策新导向,职教发展新机遇
  2017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联合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2017-2020年)》[1],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制定了到2020年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1]。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指出必须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3],再次明确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适度扩大中职招生规模的精神和目标。2020年、2021年全国各地参照上述各文件精神,陆续在高中阶段的招生工作中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将普职比例调整到1:1,可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的投入的加强,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才素养起到关键作用。
  (二)文旅融合新战略,旅游产业新格局
  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响亮打出“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全力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大文旅增强城市发展能级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9年重庆获评全国夜间经济十强城市第一名,在2017年到2019年期间,重庆连续3次获得“中国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排行榜”第二、中国城市旅游品牌第二。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0年国内旅游人次数排名中,重庆市处在全国各省(市)第五位,连续两年被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评为“全球旅游增长最快城市”。重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也掀起了“旅游+农业”的热潮,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高端精品民宿集聚区、旅游休闲民宿示范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三)数字经济新模式,行业人才新需求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特别是智慧文旅和全域旅游的不断发展,对旅游行业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能够服务智慧文旅新兴产业的人才严重短缺。数字经济时代下,旅游专业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支撑作用将愈发明显。建设一支立足于重庆本土的旅游人才队伍,实现我市旅游产业健康和谐发展,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保障。
  二、某技工院校旅游类专业毕业生现状分析
  (一)分析对象选取
  本研究基于重庆市某技工院校2017年-2019年的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分析对象的选取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该校旅游类专业招生较为稳定,历年来未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说明该校旅游类专业招生吸引力较为稳定,尽量避免了单一年度偶然因素的影响。二是选取对象都为毕业一年以上的学生,学生参加工作一年后对职业教育及就业影响的认知会更为客观和全面。三是选取对象毕业年限都在五年以内,对所接受的职业教育还有较深记忆,对在校接受的相关教育的评价也会相对准确。
  (二)分析方法及内容
  以在线问卷、电话访谈为主要方式,对465名技工院校毕业生进行了典型分析。一是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上分析,技工院校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具体位置。二是通过毕业生对工作和在校期间就业技能培养情况的反馈,来反应在目前技工教育中专业技能培训开展情况。三是通过毕业生对在校学习期间满意度的反馈,来反应该校旅游类专业的办学效果及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毕业生现状分析
  1.学历提升意愿
  所分析的技工院校毕业生中,有31.07%的毕业生取得了专科以上学历,其中有2.26%的毕业生取得了本科及以上学历。有42.93%的毕业生对继续深造持相对积极的态度。两项数据进行比对,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有11.86%的毕业生希望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数据说明即使在以就业为重点的导向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再进入就业市场的愿望。
  2.就业满意度
  所分析的技工院校毕业生中,有39.55%的毕业生工作岗位跟所学专业并不对口。对比该校学生毕业时收集的旅游类专业98%对口就业调查数据,说明约有37.55%的毕业生在对口就业以后短时间内就因各种原因被行业淘汰或者被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参考重庆市2020年社会平均工资5818元的标准,只有18.08%的毕业生接近或超过这一标准,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的工资水平都不够理想。同时却有高达75.57%的毕业生能在一个月以内就熟悉新的工作,以及仅仅53.67%的就业满意率,也是再一次从侧面印证了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专业化程度低,可替代性高,就业阶层也并不高。
  3.对所学课程的反馈
  所分析的技工院校毕业生中,对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方面的反馈都比较正面和积极。对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学习和社会实践体验都给出了相对来说较高的评价。这说明在校期间的职业技能培养是比较成功也很受认可的。有71.19%的毕业生满足于在校期间提供的教育资源,但是也有28.81%的毕业生对此持有否定态度。对各个理论课程的满意度都仅仅在70%-80%之间,其中基础课程的满意度低于专业课程的满意度。这说明在某技工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而所有的毕业生在对在校期间其他事项进行评价时,又出现了看似跟前文数据相冲突的表征。其中对专任教师和学校聘请的行业人员都给出了超过75%的满意度评价,而同时教学效果、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收获、教学过程却仅仅得到51%相对较低的满意度。这项数据甚至跟前文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职业技能培养满意度也呈现了相冲突的表征。但恰恰是这种冲突才是如今技工院校某些专业所面对的复杂问题。一方面技工院校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加大了专业师资的培养,切实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实训实操环境。但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也认识到行业企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需要通过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才能更好的就业和生活。以至于在最后是否还愿意选择母校就业的问题时有近一半的人持保留意见。
  三、技工院校招生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对技工教育的中职学历认可度低
  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技工教育受到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呈现积极的态势。但客观的看,技工教育仍然因为其局限性和目前所面临的大环境,存在社会认可度低,导致招生吸引力不足。如果仅仅安于因供求矛盾所带来的招生利好表象,并不利于技工教育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参考某技工院校旅游类专业从2016年到2020年的招生数据:2016年招生135人,参加高考人数0人。2017年,开设旅游专业高考班,招生173人,参加高考人数42人。2018年招生135人,参加高考人数35人。2019年招生158人,参加高考人数102人。2020年招生124人,参加高考人数92人。可以明显看到,有意愿通过中职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比例显著提升。这一比例在2020年达到了74%,这一数据就切实的反应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新的需求。
  (二)人民对受教育的目的需求更高
  本文的调查结果切实的说明了技工教育毕业生踏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习得一技之长来体现自身价值,同时运用自己的技能优势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另一方面当他们经过培养踏入社会以后,虽然学有所用,但是面对社会对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还是深深的感到无力。换句话说,“能养家糊口,却不能发家致富”。这就是民众目前对技工教育的朴素却又准确的看法。这直接影响到技工教育在招生中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当前普职比例相当的大政方针下,人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早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养家糊口,人民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寻找一条在普通教育之外的能靠自己的勤劳和奋斗去改变命运的阶层上升通道。职业教育被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已不仅是培养制造业的劳工,更是培育出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能够改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技工院校基础课教学相对薄弱
  通过调查,呈现出对专业课程的满意度高于基础课程的满意度。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面临的问题,当办学的侧重点偏向就业以后,很容易会在实训实操投入的同时降低对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视。
  这样的现状,是由于大部分技工院校基础课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同时非师范类教师(即原工科类专业教师、文科类专业教师)被临时安排教授基础课程的情况不断出现。
  四、提升技工院校招生吸引力的对策研究
  中职教育应当担负起自身在新时代中所承担的责任,同时敏锐的看到其中的机遇。在现有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上,扩展职业教育的横向和纵向通道。通过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扩大招生影响力,增强招生吸引力。
  本文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打破底层代际流动,消除职业教育“污名化”现象
  一直以来我国都有重读轻术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氛围,加上技工学校在一定的时期内办学质量低办学缺乏特色,所以造成了对技工教育不了解的民众产生了以偏概全的污名化认识。这对各类技工学院的招生工作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社会分层固化。所以技工教育应该有意识的避免“生存教育”特征,不仅仅是为学生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还要让其所在的家庭理解并切实的感受到这条上升通道的存在,从而消除阶级自我复制的倾向。让学生及其家庭不再受困于找不到上升路径而无所适从。当技工教育能促进弱势阶层向上流动的时候,“污名化”自然会所之而去。
  (二)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政策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庆市印发《重庆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指出,“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可以设置为相应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同时可以保留技师学院名称和功能”。2021年3月,《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比重,推进职业院校育训结合,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院校序列。如果国家和地方政策能够及早落地,必将能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
  (三)加强理论课及基础文化课的教学投入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学生学习氛围,使学生打好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中职教育依然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范畴,在庞杂的教育体系中依然是打基础的教育阶段。要避免学生在这个阶段产生放弃理论课及基础文化课的想法,要鼓励帮助学生在职业教育这条新的通道里去努力去奋斗,赢取更高阶段的教育机会。通过拓宽理论课及基础文化课教师职称晋升渠道,对基础课教师职称晋升可采用专门的评价形式,鼓励基础课教师搭建创新团队,参加科研课题、科研项目、培养理论课及基础课教师科研能力,从而强化自身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结  语
  截止本文完成之日,各中职学校、技工学校都还沉浸在普教分流相关政策所带来的生源红利中。突然增长的生源和现下缺乏的技工教育学位之间的矛盾,已然掩盖了技工教育招生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而政策的浪潮总会退去,只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技工教育的这一顽疾,它依旧会重新浮出水面成为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诚然,要真正解决技工教育招生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也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以本研究的些许调查和建议并无法将所有问题和解决方法涵盖其中。但是作为一个职业教育从业者,希望谨以此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教基〔2017〕1号.2017.3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2019.1
  [3]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2020〕1号.2020.5
  作者简介:邱思雨(1990.05—),女,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讲师,于重庆市万州高级技工学校从事旅游类专业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