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
【作者】 杨兰鹏
【机构】 苍溪县漓江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个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让每一个学生进取、进步,成功、成才。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创新有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人们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应努力营造“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师要揭去威严的面纱,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爱,让每一个同学感到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学生创造积极学习的气氛,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尽量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质询,提问时对各种答案中的合理成分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新颖的答案,即使学生回答是错误的,也要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给予肯定和赞扬。
明确“主体”作用,激励创新精神,教学要民主。教师必须在创新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接受,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为主体,即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主导”与“主体”,“教”与“学”有机地统一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认识兴趣,开拓知识领域。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就不会出现灵感,更别谈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更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注意给予学生创造机会。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或叫做问题。”教学中应尽量创设困惑(问题)情境,从知识要求上进,既要看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否是信息量大的“母知识”,更要看这些母知识是否能否成为学生的“动力资源”,而能点燃动力资源的火种(疑点或问题)才是有创造性,做到这一点很重要,关键是老师要精于设计,巧于结合,把学生的创造能量释放出来。这样的做法,形式上是教法,实质上是给予学生良好的创造机会。教师平时就应注意把这些“火种”激发为“兴奋点”,每遇刺激情况,心理准备充分,思维活跃,创造就会孕育于其中。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教师用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未来的人才,必然存在诸多的不适应,因此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形成以下基本的信念:(1)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性的成绩,成为某一发面的创新人才。(2)坚信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3)坚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个体创新素质的最佳途径。(4)坚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尝试教学改革教学的整个过程大致分为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布置三个环节,所以教学改革也是渗透在这三个环节之中的。备课。教学要创新,要从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入手。以前我备课的时候,比较注重的是备教材;考虑教师教学多,考虑学生学法少。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发觉备课过程中,备学生是同等重要的。现在备课的时候,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学研究上,把重点放在研究学生上。如备课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然后针对他们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思维特点,确定知识的分量轻重,设疑的难易程度、讲解的方式及进度的快慢,确保可以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在化学教学中能经常利用史料,激发学生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研究,以最好的方式搞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业设计。作业是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实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我的作业设计的宗旨是:目的明确、分量适当、形式多样,减少机械模仿,增多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即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针对性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提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称:“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有了兴趣才可能学习好。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采用直观方法,生动的语言,创造激发兴趣的良好情景。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作为教师应体现在恰当地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让每一个学生进取、进步,成功、成才。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创新有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人们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应努力营造“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师要揭去威严的面纱,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爱,让每一个同学感到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学生创造积极学习的气氛,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尽量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质询,提问时对各种答案中的合理成分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新颖的答案,即使学生回答是错误的,也要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给予肯定和赞扬。
明确“主体”作用,激励创新精神,教学要民主。教师必须在创新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接受,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为主体,即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主导”与“主体”,“教”与“学”有机地统一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认识兴趣,开拓知识领域。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就不会出现灵感,更别谈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更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注意给予学生创造机会。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或叫做问题。”教学中应尽量创设困惑(问题)情境,从知识要求上进,既要看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否是信息量大的“母知识”,更要看这些母知识是否能否成为学生的“动力资源”,而能点燃动力资源的火种(疑点或问题)才是有创造性,做到这一点很重要,关键是老师要精于设计,巧于结合,把学生的创造能量释放出来。这样的做法,形式上是教法,实质上是给予学生良好的创造机会。教师平时就应注意把这些“火种”激发为“兴奋点”,每遇刺激情况,心理准备充分,思维活跃,创造就会孕育于其中。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教师用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未来的人才,必然存在诸多的不适应,因此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形成以下基本的信念:(1)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性的成绩,成为某一发面的创新人才。(2)坚信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3)坚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个体创新素质的最佳途径。(4)坚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尝试教学改革教学的整个过程大致分为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布置三个环节,所以教学改革也是渗透在这三个环节之中的。备课。教学要创新,要从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入手。以前我备课的时候,比较注重的是备教材;考虑教师教学多,考虑学生学法少。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发觉备课过程中,备学生是同等重要的。现在备课的时候,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学研究上,把重点放在研究学生上。如备课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然后针对他们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思维特点,确定知识的分量轻重,设疑的难易程度、讲解的方式及进度的快慢,确保可以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在化学教学中能经常利用史料,激发学生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研究,以最好的方式搞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业设计。作业是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实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我的作业设计的宗旨是:目的明确、分量适当、形式多样,减少机械模仿,增多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即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针对性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提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称:“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有了兴趣才可能学习好。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采用直观方法,生动的语言,创造激发兴趣的良好情景。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作为教师应体现在恰当地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