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课的“预设”与“生成”

【作者】 钟 旭

【机构】 内江市第十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预设,是“谋”,是“事先策划、筹备”。生成,是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意外情况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没有生成的课堂,是虚假的课堂;没有足智多谋的课堂“预设”,就没有完美的“生成”。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不是随意生成的,也不是与预设决然对立的。预设要充分,生成要自然。教师要注意“生成”的调控,完成并超越“预设”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课 预设 生成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有很多思辨与哲学性的内容。比如:现代与传统、创新与务实、自主与引领、超越与守本、预设与生成等。而且这些内容中,“预设”与“生成”更为明显,人们对它尤为关注。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语文课“预设”与“生成”的一些认识。
        一、“预设”与“生成”古来有之,并非时尚,而是现代课堂的必需。
        预设,就是“谋”,就是“事先策划、筹备”。生成,就是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意外情况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从这个意义上讲,“预设”与“生成”古来有之,中外皆有,并非时尚,而是现代课堂之必需。课堂教学有太多的难以预料的情况,就必须学会走生成之路,就必须借助教师的教学机智,对预设做出必需的调整和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虚假的课堂,就是没有生气的课堂。
        二、精心预设,有效预料生成。
        现在大多数人比较重视“生成”了,而淡化“预设”。我认为,预设与生成间无轻重、优劣之分,它们都应该为整堂课的顺利和完美承当责任,都应该在课堂当中得到正确的诠释和有效的演绎。没有足智多谋的课堂“预设”,就没有完美的“生成”。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不是随意生成的,也不是与预设决然对立的生成。虽然,“我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但教师的预设越周全,考虑越详尽,则转换的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如:我在一次识字课上教学生认识“难”这个字。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结构后,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这个难字为什么是一个“又”加上一个“隹 ”旁?”面对这个问题,我真庆幸自己备课时查阅了不少资料,做了预设。我解释到:“又”在古文中是一只手的意思,“隹 ”字旁在古文中指短尾巴鸟的意思,一个人想用一只手去捉一只鸟容易吗?”“不容易。”学生们说。“不容易就是——”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学生们就马上接口说:“不容易就是‘难’喽。”“对,这不就是难字的来历吗?”听到这里,全体学生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课后,好多家长说孩子们回去都考他们“难”的来历。看来,孩子们对这个字已经铭刻在心了。这应该算一个有价值的课堂生成,但这个生成预设是分不开的。所以“预设”与“生成”二者相得益彰。
        三、“预设”与“生成”二者的区别。
        虽然“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同等重要,但二者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预设与生成的过程不一样。预设是合成的(如:集体智慧的合成、资料的合成、经验的合成等)、延时的(有时间可以慢慢准备)。而生成是独立的、即时的,有强烈的现场性。
         (二)“预设”与“生成”关注的对象不同。预设更多的关注的是文本,生成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及学生当场的表现。
         (三)预设的技术含量更大,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生成的情感因素更多,强调的是机智灵活、妥帖得体。预设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理性”,生成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灵性”。
       四、预设要充分,生成要自然。
        精彩的生成往往来源于充分的预设。预设要充分就要做到:
         (一)预设要详细、具体、完整。
        (二)要把预设进行预演,并且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做“答”做“试”。
        (三)对预设进行判断,并进行修改。生成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讲究的是审时度势,相机行事,水到渠成。
       五、注意“生成”的调控,完成并超越“预设”的目标。
        生成把师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使课堂呈现出动的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出现了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场面。可是,面对课堂纷至沓来的生成,如果缺少必要的调控,就会在一味地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出现教学失衡的想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材本身的价值取向等对这些生成做适当调控,把握准那些为完成教学目标的生成。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在总结全文时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有学生说:“乌鸦很傻,被狐狸骗了。”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听好话”……这时,有个学生说:“我们要向狐狸学习,狐狸很聪明,想出了那么好的方法骗了乌鸦。我也要象狐狸那样,遇到事情多动脑。”他的话一出口,有不少同学表示赞同。这种案例,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面对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的感受,面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面对这种始料不及的生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态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一个最主要的价值就是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教材的价值取向核心,靠教师怎样理解、把握、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是非和对错,面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教师应该敏锐地加以纠正,不能含含糊糊,教师在尊重学生自己独立的感悟的同时,又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以上这个课例,我引导学生想:狐狸一次又一次地是干些什么?学生明白了:想尽办法做坏事是不能学的。一个文明社会,是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地支撑的。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只有通过调控,才能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认为,追求课堂生成,切不可只图形式,只求表面上的热闹,而要重实效,重内在。“生成”的着眼点、生成点、着力点、落脚点都必须是语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是要提高自己识别、选择生成良莠的能力,以及面对不良生成能及时、准确调控信息的本领,二是要立足预设,巧于创造,对学生积极引导,对正确价值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负面的价值“生成”要用教师自己的智慧,让学生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轨道。三是要正确全面的理解课改的精神,不在形式上玩花样,而要在内容上做文章,去浮华,求真淳,以学生为本,让语文课堂真正做到“真实、朴实、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