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语文在背诵中焕发光彩——关于加强语文背诵的思考
【作者】 王文伟
【机构】 台州市路桥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背诵是学习和理解古文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法,古代及近现代的许多作家名人都很重视背诵,可如今学生的背诵现状令人担忧。背诵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中学语文新教材编写者和高考语文命题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对背诵给予了极大关注。背诵与朗读、理解、兴趣、重复等问题紧密相关,朗读聆听、画面想象、特征提示等多种背诵方法应运而生。做好背诵方法的指导,对学生提高学习古文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背诵 现状 意义 方法
在素质教育的春天里,在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语文花园中,始终生长着一棵古老而苍劲的大树,它有着数千年的悠悠历史,它蕴藏着经过历史淘洗而遗存的璀璨瑰宝,这就是卷帙浩繁、琳琅满目的古代文学。我们在瞻仰崇拜它的古老和伟大的同时,总试图汲取它的营养,而获取营养的最佳办法就是熟读成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凡读书,……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①这“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想必是朱老先生熟读成诵的经验之谈吧!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本着“口不绝于六艺之文”的精神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群书万卷常暗诵”成就了他一代“诗圣”之美名,宋代词宗苏东坡大学士做到了“旧书不厌百回读”,开创了豪放词风先河。古人读古人书如此,近人读古人书亦如此!现代大文豪鲁迅的背诵功夫就非常了得,不但杜甫李商隐的诗背得滚瓜烂熟,写旧体诗时常能灵活借用,即便是《离骚》这样精深难懂、佶屈聱牙的文章也能倒背如流;蜚声文坛的巴金也是个背书能手,他自己说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就有《古文观止》——这可是一部有两百多篇散文的书啊!著名作家李准也说自己“《古文观止》基本都能背,中国的诗词和民歌也能背七八百首”。古人近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读书背书的美谈,而我们呢?
一、现状研究
论背诵的功夫,今人再也无法与老一辈学者相提并论了。现代许多中学生养尊处优,不愿受一丁点的苦和累,就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上也这样。背诵在他们眼里就是机械、落后、过时的代名词,他们鄙夷厌弃它。老师的一句“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传到他们耳朵里一下子成了“记背是没有用的”,于是乎什么也不记不背,长篇累牍、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背诵严重落后于课堂教学,整个单元的课上完后,能完整背掉其中一篇的寥寥无几,背掉整个单元似乎比登天还难。学生背诵的劲头也不足,拖拖拉拉打持久战的现象非常严重,一篇文章花一周时间仍不会背的为数也不少,马拉松式背诵成了普遍现象。吴小如教授曾有一番感慨:我老师的老师是读书背书,我老师是读书抄书,我是读书翻书。③按此推理,我们担心,“我”一下的人连读书翻书也会不愿做,不去做,到时候索性提一架电脑,什么都让它代劳得了。如此一来,学风变得浮夸不实,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者不断敷衍,抄袭成风,错字成灾,对背诵嗤之以鼻、漠然视之,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的你还会袖手旁观吗?看来重新提倡背诵,扛起背诵之大旗,挺近古人圣地已是刻不容缓的了。
二、现实意义
背诵其实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它对学生基础语言材料的丰富、记忆力的增强、写作能力的提高乃至民族语言留传和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背诵有助于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
古代作品中保留着许许多多至今仍鲜活无比的语言,理解并背诵它显然能使自己的知识库存日益丰厚;大脑中储存一些优秀的作品,还有利于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提高;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体现着汉词无穷的魅力和神韵,不断欣赏、感受、领悟、记诵这些作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益处多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也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2、背诵有利于增强记忆力
人的记忆力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不断锻炼才能得以增强。山东聊城东阿县有一名乡村医生,他能将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一万五千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四。他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与他的恒心分不开,更与他不断记忆不断锻炼从而记忆力不断增强分不开。俄国文坛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他每天清晨起床后总要先背诵一些必须记住的东西。⑤若没有这番博闻强识,哪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等不朽之作?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广博丰厚的知识少得了曹雪芹平时的背诵积累吗?上述示例无不说明,只有善于背诵才能记忆惊人,才能创造出非凡业绩。
3、背诵对写作大有裨益
熟读背诵那些全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在积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会不断转化为读写能力。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语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如泉之涌,滔滔不绝。“无怪乎杜甫也有同感,慨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巴金在《赞歌集·谈我的散文》中也谈到了“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②足见会文者腹中自有无数妙文佳篇,韩愈对此就有高论:“人之能为文,由腹有诗书。”⑥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4、背诵还关乎民族个性的保存
背诵还是保存并发展民族语言,弘扬民族文化,张阳民族个性的重要途径。几千年的古代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为灿烂的文化精髓,浩浩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比之于仅百年的新文化,显然不知要深厚多少倍,丰富多少倍,辉煌多少倍,它们是深深根植于民族灵魂深处永不熄灭的火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传延下去。以色列在沉寂了2000年后依然不屈不饶地进行着恢复母语的工作,我们在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上就能随便毁弃我们原有的精神家园吗?
三、背诵导向
鉴于对背诵意义的全面认识,我们的语文新教材和高考指挥棒已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其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高中生必须背诵文言文各20篇、古诗词各50篇。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安排了三个单元共12篇,7篇全背,3篇部分背,2篇熟读。第三册两个诗歌单元、一个抒情散文单元,期中21首篇幅不长的古诗词中18首要求全背,4首长诗中2首要求全背、一首部分背,另还有选背诗词十余首;4篇散文中2篇全背、一篇部分背。四、五、六册均设了两个文言单元,背诵要求略低于前三册,但仍有1篇较长的戏曲和4首长诗要求全背,2篇戏曲、4篇长文部分背诵。高中六册就背诵总量而言估计已逾选文的一半。叶百丰老先生提出“凡是选入课本的文言文,篇幅不太长的,均要熟读成诵,背诵全篇”⑦,新教材的要求与叶老先生的期望已相去不远了。高考语文试卷在1999年前多有名句默写的考查,1999、2000、2001三年一度消失,2002年重出”江湖“,并将”默写中国的名言警句“改为”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以后历年高考均有考查。这样,课文背诵要求与高考考查要求统一了起来,并以考试的形式得到确立和落实。张伟明先生在《语文科<考试说明>修订的几点说明》中就说:“经过几年调查研究,我们感到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背诵名句名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所言甚是。
四、方法指导
1、把好朗读关
朗读求准不求快。“准”字要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对停顿,三是读出语气。朗读前先借助工具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扫清字音障碍,对多音字、生僻字的读音做好查实核对工作,严格按照普通话中的朗读规则,正确处理段间、句间的停顿,不要读破句,也不要在不当连续处连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今天下三分”、“地方”、“今天”就要读出正确的停顿来,否则就会影响句意的理解。语气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语气词显然就成了语气最直接的表现载体。古人有言:“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全无。”⑧我们在朗读时也要分清楚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尽量读出真情实感来。总之,朗读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字,不颠倒,句读分明,语气语调清楚,做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可大力提倡大声朗读背诵法和聆听跟读背诵法。现在许多学生喜欢默读,小声哼哼,有的甚至有口无声,心不在焉,背诵就毫无效果可言。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能不断刺激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充分调动听觉、视觉、思维等各种感官,让声震于耳,眼观于心,心思于义,那么,一个早上拿下一段又有何难?各“段”击破,背下一文又岂是难事?只怕整个单元的背诵也如囊中取物,“口”到擒来。仔细聆听、尝试跟读磁带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背诵方法。录音中的朗读往往音美声正,悦耳耐听,这声情并茂、极富磁性的朗读往往能深深吸引着我们,使我们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材料,背诵也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了。朗读聆听背诵法比较适宜于抒情性浓郁的文章,如《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祭十二郎文》等。
2、走好理解路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对文章理解得越全面越深透,背诵起来也一定越准越快越牢。理解还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真正理解了,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因此,走好理解路,趟过理解河,背诵和灵活运用才有牢固的基石。
笔者认为文章理解有三个层面。⑴基础层面:字(多音字、生僻字、通假字),词(重要实词——多义词、异义词、活用词,重要虚词),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⑵次基础层面:文章内容材料和文章结构框架问题。具体涉及全文有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又是怎样组织起来的,选材有何特点,布局谋篇上有何特色,遣句炼字上有何特长,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等等。⑶深入发展层面:主要包括作者思想感情及文章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以及生活实践指导等诸方面。上述三个层面涉及的内容都作了充分理解,背诵的路就算铺好了。
理解了上述各层内容后,可选用下列几种背诵法:
⑴提纲挈领背诵法:
编写提纲,由纲索目,粗中带细,有板有眼,背诵时踩着这些纲目板眼的路线,或追本溯源,或穷跟究底,环环相连,步步紧扣,背诵起来就轻松自如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缘由、进谏内容、进谏结果三个阶段明显,《石钟山记》先疑、再访、后叹三大脉络清晰,像这些课文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背诵方法背诵。
⑵画面想象背诵法:
有些文章描写细致,形象性强,如《阿房宫赋》《梦游天姥吟留别》可采用再现画面,抓住形象进行记忆。
⑶特征提示背诵法:
许多古文在语言形式上多有相近相似点,如对偶排比句,大多结构相同、词性相当、意义相关,记背时可抓住这些特征记忆。这样既能减少记忆内容,降低记忆难度,又能缩短记忆时间,加快记忆速度。如《劝学》中一组组比喻,若能由此及彼加以联系记忆,背诵速度一定加快不少。《师说》中三段对比材料,完全可取此法记忆。大凡古诗、赋文、骈文都有明显特征可利用,借助特征记背,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弹好兴趣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任何学习行为都会变得自觉和有效,背诵也一样,需要兴趣的滋润和撩拨。若能弹好这首能产生无穷力量,使人执着追求的迷人曲子,背诵就算完成了一半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古文背诵兴趣激发有下面三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范背激趣:若能在带领学生品读文章之前,老师先示范背诵全文,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和背诵的强烈欲望;当有学生能顺利背诵全文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作个示范,同样能给不甘落后的学生带来背诵的冲劲。实践证明,由老师或学生作背诵示范后的早读,同学们往往精神振奋,教室里总是书声琅琅。
竞赛激趣:竞争总能撩拨人的斗志,放射着诱人的光芒。它能激活沉睡的雄狮,声震山林,背诵中搞点竞争同样能激活在古文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人的斗志。它犹如辣椒,让莘莘学子品尝到学习中的麻辣味,在辣性的刺激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组织不同群体各种层次多样形式的背诵比赛,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个人对抗赛、寝室联谊赛、男女擂台赛、小组接龙赛、班级综合实力大比拼等各种形式都可举行。哪里有生命,哪里就就有竞争,哪里就有生机。将背诵置于竞争的洪流中,怎会没有勃勃生机?
“名”字激趣:要求背诵的课文多是名家名篇,这些有名的作家出色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总有至高的地位和无上的声誉,学生对此会崇拜有加,若能稍加点拨,背诵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名人名篇效应,价不可估,不妨一试。
4、勤耍回马枪
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背诵偏偏需要爱吃回头草,而且要勤吃不厌。无论怎样聪明绝顶的头脑,都逃脱不了遗忘这个背诵的天敌,因此背诵是少不了走回头路耍回马枪的。抗拒遗忘的唯一药方就是反复背诵,经常用用。一般来说遗忘总是前快后慢,因此在前期要做到勤勉,不能有半点懈怠,争取“书不离手,曲不离口”。此外,多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加以引用或化用所背文句也是巩固背诵的好办法,在使用中让那些妙文佳句永远活跃在我们的生命中。
5、打好时间仗
在知识大爆炸生活快节奏的今天,要想继续开垦古文这片肥沃的土地,必须打个漂亮的时间仗。但我们又不能去“侵占”其它学科的学习时间,而只能以坚守固有的阵地为主。如早自修,我们就要做到兴趣激发和抽背督查相结合,明确目标与方法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这段时间。课堂安排读背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古文教学最提倡老师少讲学生多读,集体齐读、自由散读,小声默读、大声朗读,小组自由背、同桌交互背等多种读背形式均可采用;就是讲一段背一段,随讲随背也无不可,若能黑板上跳摘几个关键字引背,效果会更佳;对教段文段,还可开展课前三分钟限时突击背诵,效果往往也较明显。若是有心者,其它点滴时间还可以加以利用,如睡前重现已学内容、默记背诵段落,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等等,也多少能解决一点时间危机。我们始终相信并实践着鲁迅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参考文献:
① 朱熹. 《训学斋规》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训学斋规》卷94
②巴金 《赞歌集·谈我的散文》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0年版)
③《中国青年报》教育时评:考不考“默写”事小,培养学生事大(赵廷鹏)
④《吉尼斯电视,中国电视的新宠》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4.15)
⑤《大脑也要做做操——记忆力训练》 《学生天地》2002第一期
⑥韩愈 《示儿》 《昌黎先生集》 卷七
⑦叶百丰《熟读成诵》 转录《学习报·学海导航》(第一版)
⑧刘知几《史通·浮词》 《史通》卷六
关键词:背诵 现状 意义 方法
在素质教育的春天里,在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语文花园中,始终生长着一棵古老而苍劲的大树,它有着数千年的悠悠历史,它蕴藏着经过历史淘洗而遗存的璀璨瑰宝,这就是卷帙浩繁、琳琅满目的古代文学。我们在瞻仰崇拜它的古老和伟大的同时,总试图汲取它的营养,而获取营养的最佳办法就是熟读成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凡读书,……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①这“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想必是朱老先生熟读成诵的经验之谈吧!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本着“口不绝于六艺之文”的精神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群书万卷常暗诵”成就了他一代“诗圣”之美名,宋代词宗苏东坡大学士做到了“旧书不厌百回读”,开创了豪放词风先河。古人读古人书如此,近人读古人书亦如此!现代大文豪鲁迅的背诵功夫就非常了得,不但杜甫李商隐的诗背得滚瓜烂熟,写旧体诗时常能灵活借用,即便是《离骚》这样精深难懂、佶屈聱牙的文章也能倒背如流;蜚声文坛的巴金也是个背书能手,他自己说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就有《古文观止》——这可是一部有两百多篇散文的书啊!著名作家李准也说自己“《古文观止》基本都能背,中国的诗词和民歌也能背七八百首”。古人近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读书背书的美谈,而我们呢?
一、现状研究
论背诵的功夫,今人再也无法与老一辈学者相提并论了。现代许多中学生养尊处优,不愿受一丁点的苦和累,就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上也这样。背诵在他们眼里就是机械、落后、过时的代名词,他们鄙夷厌弃它。老师的一句“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传到他们耳朵里一下子成了“记背是没有用的”,于是乎什么也不记不背,长篇累牍、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背诵严重落后于课堂教学,整个单元的课上完后,能完整背掉其中一篇的寥寥无几,背掉整个单元似乎比登天还难。学生背诵的劲头也不足,拖拖拉拉打持久战的现象非常严重,一篇文章花一周时间仍不会背的为数也不少,马拉松式背诵成了普遍现象。吴小如教授曾有一番感慨:我老师的老师是读书背书,我老师是读书抄书,我是读书翻书。③按此推理,我们担心,“我”一下的人连读书翻书也会不愿做,不去做,到时候索性提一架电脑,什么都让它代劳得了。如此一来,学风变得浮夸不实,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者不断敷衍,抄袭成风,错字成灾,对背诵嗤之以鼻、漠然视之,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的你还会袖手旁观吗?看来重新提倡背诵,扛起背诵之大旗,挺近古人圣地已是刻不容缓的了。
二、现实意义
背诵其实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它对学生基础语言材料的丰富、记忆力的增强、写作能力的提高乃至民族语言留传和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背诵有助于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
古代作品中保留着许许多多至今仍鲜活无比的语言,理解并背诵它显然能使自己的知识库存日益丰厚;大脑中储存一些优秀的作品,还有利于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提高;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体现着汉词无穷的魅力和神韵,不断欣赏、感受、领悟、记诵这些作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益处多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也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2、背诵有利于增强记忆力
人的记忆力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不断锻炼才能得以增强。山东聊城东阿县有一名乡村医生,他能将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一万五千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四。他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与他的恒心分不开,更与他不断记忆不断锻炼从而记忆力不断增强分不开。俄国文坛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他每天清晨起床后总要先背诵一些必须记住的东西。⑤若没有这番博闻强识,哪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等不朽之作?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广博丰厚的知识少得了曹雪芹平时的背诵积累吗?上述示例无不说明,只有善于背诵才能记忆惊人,才能创造出非凡业绩。
3、背诵对写作大有裨益
熟读背诵那些全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在积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会不断转化为读写能力。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语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如泉之涌,滔滔不绝。“无怪乎杜甫也有同感,慨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巴金在《赞歌集·谈我的散文》中也谈到了“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②足见会文者腹中自有无数妙文佳篇,韩愈对此就有高论:“人之能为文,由腹有诗书。”⑥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4、背诵还关乎民族个性的保存
背诵还是保存并发展民族语言,弘扬民族文化,张阳民族个性的重要途径。几千年的古代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为灿烂的文化精髓,浩浩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比之于仅百年的新文化,显然不知要深厚多少倍,丰富多少倍,辉煌多少倍,它们是深深根植于民族灵魂深处永不熄灭的火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传延下去。以色列在沉寂了2000年后依然不屈不饶地进行着恢复母语的工作,我们在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上就能随便毁弃我们原有的精神家园吗?
三、背诵导向
鉴于对背诵意义的全面认识,我们的语文新教材和高考指挥棒已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其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高中生必须背诵文言文各20篇、古诗词各50篇。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安排了三个单元共12篇,7篇全背,3篇部分背,2篇熟读。第三册两个诗歌单元、一个抒情散文单元,期中21首篇幅不长的古诗词中18首要求全背,4首长诗中2首要求全背、一首部分背,另还有选背诗词十余首;4篇散文中2篇全背、一篇部分背。四、五、六册均设了两个文言单元,背诵要求略低于前三册,但仍有1篇较长的戏曲和4首长诗要求全背,2篇戏曲、4篇长文部分背诵。高中六册就背诵总量而言估计已逾选文的一半。叶百丰老先生提出“凡是选入课本的文言文,篇幅不太长的,均要熟读成诵,背诵全篇”⑦,新教材的要求与叶老先生的期望已相去不远了。高考语文试卷在1999年前多有名句默写的考查,1999、2000、2001三年一度消失,2002年重出”江湖“,并将”默写中国的名言警句“改为”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以后历年高考均有考查。这样,课文背诵要求与高考考查要求统一了起来,并以考试的形式得到确立和落实。张伟明先生在《语文科<考试说明>修订的几点说明》中就说:“经过几年调查研究,我们感到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背诵名句名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所言甚是。
四、方法指导
1、把好朗读关
朗读求准不求快。“准”字要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对停顿,三是读出语气。朗读前先借助工具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扫清字音障碍,对多音字、生僻字的读音做好查实核对工作,严格按照普通话中的朗读规则,正确处理段间、句间的停顿,不要读破句,也不要在不当连续处连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今天下三分”、“地方”、“今天”就要读出正确的停顿来,否则就会影响句意的理解。语气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语气词显然就成了语气最直接的表现载体。古人有言:“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全无。”⑧我们在朗读时也要分清楚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尽量读出真情实感来。总之,朗读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字,不颠倒,句读分明,语气语调清楚,做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可大力提倡大声朗读背诵法和聆听跟读背诵法。现在许多学生喜欢默读,小声哼哼,有的甚至有口无声,心不在焉,背诵就毫无效果可言。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能不断刺激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充分调动听觉、视觉、思维等各种感官,让声震于耳,眼观于心,心思于义,那么,一个早上拿下一段又有何难?各“段”击破,背下一文又岂是难事?只怕整个单元的背诵也如囊中取物,“口”到擒来。仔细聆听、尝试跟读磁带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背诵方法。录音中的朗读往往音美声正,悦耳耐听,这声情并茂、极富磁性的朗读往往能深深吸引着我们,使我们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材料,背诵也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了。朗读聆听背诵法比较适宜于抒情性浓郁的文章,如《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祭十二郎文》等。
2、走好理解路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对文章理解得越全面越深透,背诵起来也一定越准越快越牢。理解还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真正理解了,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因此,走好理解路,趟过理解河,背诵和灵活运用才有牢固的基石。
笔者认为文章理解有三个层面。⑴基础层面:字(多音字、生僻字、通假字),词(重要实词——多义词、异义词、活用词,重要虚词),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⑵次基础层面:文章内容材料和文章结构框架问题。具体涉及全文有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又是怎样组织起来的,选材有何特点,布局谋篇上有何特色,遣句炼字上有何特长,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等等。⑶深入发展层面:主要包括作者思想感情及文章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以及生活实践指导等诸方面。上述三个层面涉及的内容都作了充分理解,背诵的路就算铺好了。
理解了上述各层内容后,可选用下列几种背诵法:
⑴提纲挈领背诵法:
编写提纲,由纲索目,粗中带细,有板有眼,背诵时踩着这些纲目板眼的路线,或追本溯源,或穷跟究底,环环相连,步步紧扣,背诵起来就轻松自如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缘由、进谏内容、进谏结果三个阶段明显,《石钟山记》先疑、再访、后叹三大脉络清晰,像这些课文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背诵方法背诵。
⑵画面想象背诵法:
有些文章描写细致,形象性强,如《阿房宫赋》《梦游天姥吟留别》可采用再现画面,抓住形象进行记忆。
⑶特征提示背诵法:
许多古文在语言形式上多有相近相似点,如对偶排比句,大多结构相同、词性相当、意义相关,记背时可抓住这些特征记忆。这样既能减少记忆内容,降低记忆难度,又能缩短记忆时间,加快记忆速度。如《劝学》中一组组比喻,若能由此及彼加以联系记忆,背诵速度一定加快不少。《师说》中三段对比材料,完全可取此法记忆。大凡古诗、赋文、骈文都有明显特征可利用,借助特征记背,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弹好兴趣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任何学习行为都会变得自觉和有效,背诵也一样,需要兴趣的滋润和撩拨。若能弹好这首能产生无穷力量,使人执着追求的迷人曲子,背诵就算完成了一半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古文背诵兴趣激发有下面三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范背激趣:若能在带领学生品读文章之前,老师先示范背诵全文,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和背诵的强烈欲望;当有学生能顺利背诵全文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作个示范,同样能给不甘落后的学生带来背诵的冲劲。实践证明,由老师或学生作背诵示范后的早读,同学们往往精神振奋,教室里总是书声琅琅。
竞赛激趣:竞争总能撩拨人的斗志,放射着诱人的光芒。它能激活沉睡的雄狮,声震山林,背诵中搞点竞争同样能激活在古文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人的斗志。它犹如辣椒,让莘莘学子品尝到学习中的麻辣味,在辣性的刺激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组织不同群体各种层次多样形式的背诵比赛,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个人对抗赛、寝室联谊赛、男女擂台赛、小组接龙赛、班级综合实力大比拼等各种形式都可举行。哪里有生命,哪里就就有竞争,哪里就有生机。将背诵置于竞争的洪流中,怎会没有勃勃生机?
“名”字激趣:要求背诵的课文多是名家名篇,这些有名的作家出色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总有至高的地位和无上的声誉,学生对此会崇拜有加,若能稍加点拨,背诵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名人名篇效应,价不可估,不妨一试。
4、勤耍回马枪
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背诵偏偏需要爱吃回头草,而且要勤吃不厌。无论怎样聪明绝顶的头脑,都逃脱不了遗忘这个背诵的天敌,因此背诵是少不了走回头路耍回马枪的。抗拒遗忘的唯一药方就是反复背诵,经常用用。一般来说遗忘总是前快后慢,因此在前期要做到勤勉,不能有半点懈怠,争取“书不离手,曲不离口”。此外,多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加以引用或化用所背文句也是巩固背诵的好办法,在使用中让那些妙文佳句永远活跃在我们的生命中。
5、打好时间仗
在知识大爆炸生活快节奏的今天,要想继续开垦古文这片肥沃的土地,必须打个漂亮的时间仗。但我们又不能去“侵占”其它学科的学习时间,而只能以坚守固有的阵地为主。如早自修,我们就要做到兴趣激发和抽背督查相结合,明确目标与方法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这段时间。课堂安排读背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古文教学最提倡老师少讲学生多读,集体齐读、自由散读,小声默读、大声朗读,小组自由背、同桌交互背等多种读背形式均可采用;就是讲一段背一段,随讲随背也无不可,若能黑板上跳摘几个关键字引背,效果会更佳;对教段文段,还可开展课前三分钟限时突击背诵,效果往往也较明显。若是有心者,其它点滴时间还可以加以利用,如睡前重现已学内容、默记背诵段落,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等等,也多少能解决一点时间危机。我们始终相信并实践着鲁迅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参考文献:
① 朱熹. 《训学斋规》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训学斋规》卷94
②巴金 《赞歌集·谈我的散文》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0年版)
③《中国青年报》教育时评:考不考“默写”事小,培养学生事大(赵廷鹏)
④《吉尼斯电视,中国电视的新宠》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4.15)
⑤《大脑也要做做操——记忆力训练》 《学生天地》2002第一期
⑥韩愈 《示儿》 《昌黎先生集》 卷七
⑦叶百丰《熟读成诵》 转录《学习报·学海导航》(第一版)
⑧刘知几《史通·浮词》 《史通》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