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 吴开洪
【机构】 罗渡苗族乡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引言。
美术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科之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美术独特的审美能力教育功效,即通过美术活动学生可以将美好的愿望、丰富的想象画出来,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对审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然而,在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学生是否学会了某堂课的内容,是否已经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作为主要目标,尚未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于孩子们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因此,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审美能力的意识。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是否具备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识往往决定着审美教育的效果。目前,小学的美术教育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当走进某间教室时,会发现学生们都低着头,手中的画笔快速飞舞着。当问及学生们在画些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美丽的花朵,鲜红的太阳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色彩美。因此,要想使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首先应当具备通过美术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识。以上述案例为依据,当学生在画“花朵”时,教师可以通过梅花不畏严寒,冬天傲立枝头让学生明白与外在的鲜亮、美丽相比,花之群芳斗妍、勃勃生机的美更具有生命力。这样不仅会让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会欣赏,更为重要的是也会为学生的绘画注入鲜活的生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不仅会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会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美术活动。为此,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切身感受到来自美术活动的审美体验。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这种特性,对其予以正确、合理的引导,尽可能多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中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与此同时,小学生由于没有美术基础,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特别注意相关内容的难易程度,太难的东西会导致学生因无法获取成功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事实上,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进行“三月色与三间色”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根据小学生喜欢动画人物的特点,引出了动画人物孙悟空,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都扮演“孙悟空”的角色,向学生提问题“三原色有哪些?三间色有哪些?怎么调和呢?”孩子们听到“悟空”提出的问题,很快动手翻课本寻到答案,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着手绘制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课堂的气氛极为融洽,而且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自己动手去表现美好的实物,实现了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丹尼尔曾经说过“创作的灵感源于真实的生活”。因此,在实际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借助生活中各种客观存在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事实上,无论是生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还是憨态可掬的动物,只要用心发掘,就可能发现不一样的美,进而引起人的美感。
例如,我在进行素描课的教学时,会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见的物品来勾勒线条,如:梳子、铅笔盒以及竹片等等,让学生在进行素描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各种美丽的线条不是只有画笔才能勾画出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也能画出美妙的线条。同时,我会让学生远远地观察来往的车让、人群,追寻蝴蝶飞舞的痕迹。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与憧憬,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感知和领悟生活,用心去感受美、发现美并创造美,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四)通过大量优秀的儿童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但是,特别应当注意的是,这些美术作品应当符合小学生的欣赏水平。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教育功能,重点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事情,但是,基于其极为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想法设法去实现。为此,一名真正合格的美术教师,是应该能够真正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善于引导学生从最为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掘美,并最终能够欣赏美、创造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日常的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美术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科之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美术独特的审美能力教育功效,即通过美术活动学生可以将美好的愿望、丰富的想象画出来,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对审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然而,在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学生是否学会了某堂课的内容,是否已经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作为主要目标,尚未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于孩子们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因此,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审美能力的意识。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是否具备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识往往决定着审美教育的效果。目前,小学的美术教育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当走进某间教室时,会发现学生们都低着头,手中的画笔快速飞舞着。当问及学生们在画些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美丽的花朵,鲜红的太阳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色彩美。因此,要想使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首先应当具备通过美术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识。以上述案例为依据,当学生在画“花朵”时,教师可以通过梅花不畏严寒,冬天傲立枝头让学生明白与外在的鲜亮、美丽相比,花之群芳斗妍、勃勃生机的美更具有生命力。这样不仅会让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会欣赏,更为重要的是也会为学生的绘画注入鲜活的生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不仅会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会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美术活动。为此,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切身感受到来自美术活动的审美体验。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这种特性,对其予以正确、合理的引导,尽可能多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中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与此同时,小学生由于没有美术基础,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特别注意相关内容的难易程度,太难的东西会导致学生因无法获取成功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事实上,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进行“三月色与三间色”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根据小学生喜欢动画人物的特点,引出了动画人物孙悟空,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都扮演“孙悟空”的角色,向学生提问题“三原色有哪些?三间色有哪些?怎么调和呢?”孩子们听到“悟空”提出的问题,很快动手翻课本寻到答案,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着手绘制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课堂的气氛极为融洽,而且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自己动手去表现美好的实物,实现了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丹尼尔曾经说过“创作的灵感源于真实的生活”。因此,在实际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借助生活中各种客观存在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事实上,无论是生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还是憨态可掬的动物,只要用心发掘,就可能发现不一样的美,进而引起人的美感。
例如,我在进行素描课的教学时,会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见的物品来勾勒线条,如:梳子、铅笔盒以及竹片等等,让学生在进行素描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各种美丽的线条不是只有画笔才能勾画出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也能画出美妙的线条。同时,我会让学生远远地观察来往的车让、人群,追寻蝴蝶飞舞的痕迹。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与憧憬,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感知和领悟生活,用心去感受美、发现美并创造美,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四)通过大量优秀的儿童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但是,特别应当注意的是,这些美术作品应当符合小学生的欣赏水平。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教育功能,重点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事情,但是,基于其极为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想法设法去实现。为此,一名真正合格的美术教师,是应该能够真正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善于引导学生从最为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掘美,并最终能够欣赏美、创造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日常的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