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技工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创新研究之成长型思维与教学的融合探讨

【作者】 王丹菱 陈 瑶

【机构】 重庆万州技师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技工院校作为承接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继续培养的重要机构,亦是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应顺应时代的实际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具思维性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各行各业之间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发生变化。在人才需求方面,扎实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应用能力是基础,具备终身学习概念的成长型思维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纳入了需求范围。本文将对成长型思维的内涵,和技工院校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成长型思维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融合做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  教学方法  创新  成长型思维  人才培养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她于2006年出版的专著《思维方式:新的成功心理学》提出的一个信念体系。描述的智力是可以通过坚持努力以及专心致志的学习进行成长的。[1]一经推出后,不仅受各大企业管理层的青睐和追捧,高校和中小学教学也将其广泛地纳入到研讨实践范畴。以此,技工院校作为社会专业型人才输入的机构,亦可深入了解此思维模式,将此思维模式融入到教学之中,改善学生思维模式,传递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一、 成长型思维的内涵
        思维模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是不易被觉察的,但却对人的动机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据目前的大量研究结果揭示了人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其学业归因、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心理韧性等一系列重要变量的影响。斯坦福大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杰出研究者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团队结合已有的动机、个性和发展研究理解,提出了成长型和固定型两种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在其成长发展中,专注发展过程,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刻意地练习,可以增长人的学习潜力;面对失败或者犯错时,也能够沉着应对且愿意不断接受挑战;而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学习能力是天生的,面对挑战和失败更多地采取回避的方式,因此错失学习和成长体验的机会。
        以此可见,人若拥有成长型思维,将更乐于接受学习和生活的挑战,并积极地去扩展自己的能力。成长型思维的传递与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相得益彰。
        二、 在技工院校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必要性
        15-18岁是人自主意识的高速成长发育的阶段,也是孩子更新和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处于这个阶段,但技工院校的学生因其生活成长环境由简单的“学校——家庭”已经演变成“学校——社会——家庭”,家庭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社会环境因素的增加而减弱。他们需要在和社会的试探接触中,接触更为复杂的社会人和社会场景,处理更为复杂地人际关系;他们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景变得更为复杂。所以这个阶段地学生在认知层面如何做到正向发展需要着重引导。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教学过的学生进行简单分析和对离校后的职业发展简单追踪发现:技工院校里面学生普遍因为过往成长经验和学习结果等后天环境影响形成了较强的僵固型思维模式。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中,表现出的状态是认为自己天赋平平,不够聪颖;行动上拒绝改变或想要改变但内部动力很弱,不能长时间持续性地做突破。离开学校进入到工作环境后,面对工作上的挑战,无法做到较好的承接;面对他人的批评,偏向承接负向反馈,无法较好地做到接纳批评里有益的那面,从批评建议中成长。
        综上所述,结合到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技工院校学生成长阶段状态,笔者以为在技工院校中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三、 成长型思维与教学的融合性探讨
        笔者深度了解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底层逻辑后,又对思维模式的理论发展进行了学习。借鉴了以思维模式为核心的意义系统框架及其经验,并结合自己日常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成长型思维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 营造成长型思维与技工院校教育融合的和谐教学氛围
        思维模式培养受环境影响比重较重,在技工院校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场景氛围尤为重要,因此学校的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学氛围。教师团队需要自身要学习成长型思维理论,将成长型思维理论演化为具体行为,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课堂和课堂外与学生接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改善其整体的思维模式。[4]
        (二) 教学课堂创新设置,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知归因范式
        成长型思维底层逻辑之一的“归因理论”里面提到,人们会对其行为成败的进行归因,且这种归因会主要围绕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3个维度和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6个因素。若将成功与失败这个结果归因为努力程度,则可以提高人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将成功与失败归因为自身能力、天赋和任务本身,则会降低人的坚持性。以此可见,是否具有正确的认知归因范式将直接影响思维模式的形成。
        笔者将“对身边发生的事务做正向地归因”纳入建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第一步。作为长期因学业结果而不断接收负向的评价的技工院校学生而言,其对于学习和生活的认知上呈现明显的负向归因。以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上创设场景,先帮助学生建立起“正向归因”的思维范式。比如:小班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借助时事案例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讨论看到不同人对于同一个案例会有不同的认知角度,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做正向和负向分类;分类结束后引导学生探讨正向与负向结果的形成原因和带来的后续影响。通过这样的情境演练让学生去感知不同认知模式下产生的不同认知结果,不同认知结果源溯与不同认知归因。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正向的认知归因范式概念。
        建立正确的认知归因范式后还不够。因从学习到具体地习得需要刻意练习,所以让正向认知归因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站主导地位还需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地刻意练习。以此,课后的刻意练习对于学生最终的习得的关键。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课后练习是一项负担。所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和过程不能过于生硬和强制,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设置。
        目前笔者思考后整理的执行模式是:由少到多,及时反馈,定期总结,循序渐进。即刚开始的时候,频次要少,一周一次。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呈现后,老师课通过及时点评和正向反馈。并通过阶段式的结果呈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以此增强学生在此项练习上的效能感,以达到学生在后续增加频次后仍可以持续地练习,并最终习得。
        (三) 正确利用对于学生的评价语,建构恰当的评价方式
        恰当的评价方式,其实就是老师对成长型思维的一种运用。赞科夫在其《教学与发展》提到:“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5]学生阶段的孩子在其价值观完全形成之前,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评价语原则上是可以很好的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其发挥高效作用的。以此,教师对学生的正向反馈在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习得中尤为重要。教师的评价语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还需要更多的去关注学习学生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心态、努力、情绪等等。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和结果结合起来做正向反馈评价,可较好的调整学生的认知状态,将被动、低效的学习方式转化为高效主动的探索发展。[5]
        笔者目前根据学习和实践总结出一个相对可行的评价方式可够大家参考讨论——“详细的描述事情过程+正向的结果评价语”。即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某个行为或者某件事时,抛弃过去“言简意赅”的模式。采用先详细的描述这件事情的经过,然后再将其中能体现学生优异品质或行为的归纳总结出来进行传达。
        这个评价过程中,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相对空洞的评价。针对学生表现优异的那一面,老师可以在详细描述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他是通过努力的方式取得的进步;针对学生表现欠缺的那一面,老师可以在详细描述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他优异努力的点,给到学生更多积极正向的恰当反馈。以此,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的评价/评语是真诚的,有的放矢的,从而达到强化学生效能感的作用。
        综上而言,不管是教会学生“对事情发展方向做正向归因”,还是“通过评语的方式强化学生努力的过程”,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领其突破原有的僵固型思维困境,能够更具挑战精神和信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作为“社会专业型人才输出的主要机构之一——技工院校”的老师,面对社会对人才的不断变化需求,更期望自己能够培养出21世纪里具有竞争力和终身学习力的成长型思维人才。自己目前也在思考如何将这种新的思维模式带到教学课堂上,提出了“创设成长型思维氛围—帮助学生建构正向归因—由少到多的刻意练习”这样的引导架构,通过课堂模式的创新调整,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调整,将这种先进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渗透给到学生。上述探讨中,笔者亦只是通过自己对“成长型思维”的学习理解和教学实践,将“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引导到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简单地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得到更多的反馈,让这种思维模式能够在技工院校的学生群体里面,能够有更好地呈现。
        参考文献:
        [1] DWECK C S.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2006: 7-14.
        [2] BETSY N. The neuroscience of growth mindset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J]. Brain Sciences, 2018, 8(2): 20-30.
        [3]熊思思.《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运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4]牛宝荣,李如密.促进学生成长型思维发展的教师评价语探析[J],中国考试,2022,1:69-75
        [5]张阔,杨宁,顾家月,陈祥聪.儿童成长型思维干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走向[J].心理学探新,2021,41(3):19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