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策略
【作者】 张建玲
【机构】 江北实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语文教师致力改革和优化的重要问题。但是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是少之又少,教师们都把教研的重点放在阅读课上。而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普遍怕作文,写起作文来,或者无话可说,或者有话说不出,或者有话说不好。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课兴致不高,甚至从心理上畏惧写作文,使得作文教学步履艰难。其实,作文本该是件快乐的事,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要以平常心对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才能彻底放松学生的手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的作文。
一、充分发挥“下水文”作用。
叶圣陶先生倡导“教师下水”。他说:“‘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我一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总觉得学生作文水平不理想。我就尝试着和学生共同作文,在学生动笔之前我先写一篇同类作文,念给他们听,然后学生简单点评,剩余时间学生就开始自由作文。这样不仅节约了学生的写作时间,还帮学生找到写作方向。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教师写“下水文”是教师与学生主动亲近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为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移情”体验。即当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之后,会更主动与教师配合,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作文指导课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巧设情景,引导学生开放作文。
现如今,许多学生写命题作文绞尽脑汁,一筹莫展,私下写的日记却灵气飞扬。本来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有自己的视角,不愁没东西写。但现实给了他们太多的限制,使得丰富的现实生活进不了作文。写老师,不是写老师的优点,就是写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做好事不是让座就是拾金不昧,以司空见惯的所谓“好人好事”来服务于预设的主题,自欺欺人地演绎着这可怕的流行病流,更可怕的是导致思维的萎缩,语言的发展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拆除束缚学生作文的“紧箍”,首先要开放教学,让学生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虽说作文教学应该先导后作,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是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一开始就给学生定下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意图行事,作文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哪里谈得上创新?而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写作思路为主线。其基本模式是“搜集材料—尝试作文—分类指导—协作修改—完善提高”。在这里,摒弃了教师先行指导的条条框框,实施先作后导,放手让学生尝试作文,学生能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然后,教师按照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训练,对遇到不同困难的学生,给以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这样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写作主体得以确立。在训练学生写景的一片作文教学中,我给了学生两节课的时间让他们漫步于学校每个角落,要求他们先将自己想写的景点以片段的形式写好,回到教室他们自己进行筛选,并按一定的顺序将片段连成一篇写校园春景的文章。当晚我利用在校值班的时间将全班同学的作文进行了批改,这次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读好文章是一种享受,她们的语言是那么优美,遣词造句的能力让我惊叹,就连平时不会写文章的同学也写出了很好的作文,为了奖励她们,我将她们的作文进行了二次修改,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作文抄写在班级的优秀作文集中,看着他们那一张张开心的面孔,我心中充满了欣慰。由此我不得不告诫自己:所有学生都是作家,我要当好他们的引路人,剪断自己手中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描述,相信他们一定会让我收获可喜的成果。
三、作文评改还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要有眉批和尾批。这样其实是在给作文教学套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其次,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看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看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人。③看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看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说明是否准确。⑤看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第三让学生互改。除了写“自由文”,每次都要求当堂完成,写好后先自改,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
总之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在作文教学改革的路途上,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扩展学生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激发其兴趣,又激发其感情,让学生好学、乐学,为学生创造一片快乐作文的广阔天空,让我们的作文教学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一、充分发挥“下水文”作用。
叶圣陶先生倡导“教师下水”。他说:“‘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我一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总觉得学生作文水平不理想。我就尝试着和学生共同作文,在学生动笔之前我先写一篇同类作文,念给他们听,然后学生简单点评,剩余时间学生就开始自由作文。这样不仅节约了学生的写作时间,还帮学生找到写作方向。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教师写“下水文”是教师与学生主动亲近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为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移情”体验。即当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之后,会更主动与教师配合,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作文指导课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巧设情景,引导学生开放作文。
现如今,许多学生写命题作文绞尽脑汁,一筹莫展,私下写的日记却灵气飞扬。本来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有自己的视角,不愁没东西写。但现实给了他们太多的限制,使得丰富的现实生活进不了作文。写老师,不是写老师的优点,就是写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做好事不是让座就是拾金不昧,以司空见惯的所谓“好人好事”来服务于预设的主题,自欺欺人地演绎着这可怕的流行病流,更可怕的是导致思维的萎缩,语言的发展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拆除束缚学生作文的“紧箍”,首先要开放教学,让学生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虽说作文教学应该先导后作,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是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一开始就给学生定下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意图行事,作文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哪里谈得上创新?而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写作思路为主线。其基本模式是“搜集材料—尝试作文—分类指导—协作修改—完善提高”。在这里,摒弃了教师先行指导的条条框框,实施先作后导,放手让学生尝试作文,学生能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然后,教师按照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训练,对遇到不同困难的学生,给以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这样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写作主体得以确立。在训练学生写景的一片作文教学中,我给了学生两节课的时间让他们漫步于学校每个角落,要求他们先将自己想写的景点以片段的形式写好,回到教室他们自己进行筛选,并按一定的顺序将片段连成一篇写校园春景的文章。当晚我利用在校值班的时间将全班同学的作文进行了批改,这次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读好文章是一种享受,她们的语言是那么优美,遣词造句的能力让我惊叹,就连平时不会写文章的同学也写出了很好的作文,为了奖励她们,我将她们的作文进行了二次修改,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作文抄写在班级的优秀作文集中,看着他们那一张张开心的面孔,我心中充满了欣慰。由此我不得不告诫自己:所有学生都是作家,我要当好他们的引路人,剪断自己手中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描述,相信他们一定会让我收获可喜的成果。
三、作文评改还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要有眉批和尾批。这样其实是在给作文教学套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其次,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看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看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人。③看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看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说明是否准确。⑤看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第三让学生互改。除了写“自由文”,每次都要求当堂完成,写好后先自改,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
总之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在作文教学改革的路途上,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扩展学生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激发其兴趣,又激发其感情,让学生好学、乐学,为学生创造一片快乐作文的广阔天空,让我们的作文教学焕发出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