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英语中高段教学中工具性的体现与运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 王 艳
【机构】 神木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新修订版)《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校英语课堂中高段教学中普遍存在这两点现象:1、教师对英语课堂教学还局限于教材所传递的信息,知识拓展不到位;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切实体现英语学科工具性特点的课堂还不多。2、课堂教学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由于课堂教学中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出现了问题: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缺少主动参与运用语言的积极性。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扎实、理解不全面,对于所学词句只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不能充分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忽略了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他们能够熟读词句,但是面对生活中简单的交际场景,却羞于用英语表达;他们甚至能够熟背课文,但面对一份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却一筹莫展。语言不能服务于生活,语言没有运用于交际,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在这样的背景下, 立足我校小学英语中高段教学实际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研究中高段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经过我课题组全体教师的交流与探讨最终确定研究课题为:《小学英语中高段教学中工具性的体现与运用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课前研究:
教材把握灵活化。把教材想活、备活、用活。
2、课中研究:
(1)语言运用生活化。充分利用教材、跳出教材、找准教材
与生活的契合点,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与真实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2)教学模式活动化。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把教材所包含的内容转化为语言行为,使之成为活生生的交际事实,促使孩子们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才能促使语言内化,以动促说、以动促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课后研究: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英语活动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语言、真实感受语言的平台。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2、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并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加强与家长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方法与策略
(一)理论学习研究法:
通过参阅《小学英语教育法》、《英语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法》等相关书籍,探索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抓住每一模块的知识点,构建有效的知识网络。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中各单元之间的知识整合,各模块之间的整合,各册各年级教材的整合,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内容的整合。
2、抓住单元教学重难点,研究弹性化的设计方案,同时抓住学生,研究出有效的重难点突破方法。
(三)问卷调查法:
利用调查表对学生的真实兴趣和学习真实困难进行动态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学生在英语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四、研究步骤与进程
(一)准备阶段
1、做好课题的选题及申报论证工作,做好课题的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2、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建立研究组织。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树立教材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3、组织课题开题,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意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
(二)实施阶段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探索研究。我们首先确立了课题的研究起点在课前,把对教材的活化研究,以备课为突破口,对备课形式做了一次改革,我们组内每位成员在备课上达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的处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综合优化。具体内容为5个字:趣、新、活、宽、实。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内容有趣、富有新意。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整合:模块中各单元之间的知识整合,各模块之间的整合,各册各年级教材的整合,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内容的整合,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变宽变活了。设计并开展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教材内容实实在在的立起来。《新标准英语》教材内容量大,词汇多,知识点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语言贫乏机械的现象。为促进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交际,必须经常性地对旧知进行复习,将旧知与新知进行有效的整合。1、从教材体系本身出发,发现教材中不易重复出现的内容进行复现。2、从新授的内容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适时复现。3、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进行复现。4、结合模块的专题作业进行复现。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研究,转变了教师的学生观。
教师们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看是否增强了学生的英语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兴趣。
(二)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研究,学生的语用能力有了提高与进步。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已有知识结构,开展形式多样与生活紧密相结合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语言、感受语言的真实性与工具性。
(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这得益于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参与、讨论、实践和合作,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通过一阶段的实验和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课题组的各位教师以自己的切身教学体会积极撰写论文及教学案例。
六、实验课题展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来上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倾向性的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教育等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众多的语言环境中"缺乏语言环境,令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学过新知后却无用武之地
1、 教师课堂教学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较薄弱。我们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只停留在实践层面,深度不够。
2、 教师的课堂实践面临新的挑战。
3、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必须适应于教材,优于教材。
4、教学活动的设计内容虽然丰富,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5、教师教学负担较重,投入课题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教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但可以有十全十美的梦想,梦想教学上的和谐、完美、与超脱,纵然今天难以实现,总有明天……。请相信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认真学习和探索、实践与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在新课程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风采,再创我们的辉煌!
(一)研究背景
(新修订版)《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校英语课堂中高段教学中普遍存在这两点现象:1、教师对英语课堂教学还局限于教材所传递的信息,知识拓展不到位;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切实体现英语学科工具性特点的课堂还不多。2、课堂教学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由于课堂教学中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出现了问题: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缺少主动参与运用语言的积极性。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扎实、理解不全面,对于所学词句只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不能充分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忽略了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他们能够熟读词句,但是面对生活中简单的交际场景,却羞于用英语表达;他们甚至能够熟背课文,但面对一份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却一筹莫展。语言不能服务于生活,语言没有运用于交际,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在这样的背景下, 立足我校小学英语中高段教学实际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研究中高段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经过我课题组全体教师的交流与探讨最终确定研究课题为:《小学英语中高段教学中工具性的体现与运用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课前研究:
教材把握灵活化。把教材想活、备活、用活。
2、课中研究:
(1)语言运用生活化。充分利用教材、跳出教材、找准教材
与生活的契合点,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与真实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
(2)教学模式活动化。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把教材所包含的内容转化为语言行为,使之成为活生生的交际事实,促使孩子们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才能促使语言内化,以动促说、以动促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课后研究: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英语活动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语言、真实感受语言的平台。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2、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并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加强与家长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方法与策略
(一)理论学习研究法:
通过参阅《小学英语教育法》、《英语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法》等相关书籍,探索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抓住每一模块的知识点,构建有效的知识网络。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中各单元之间的知识整合,各模块之间的整合,各册各年级教材的整合,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内容的整合。
2、抓住单元教学重难点,研究弹性化的设计方案,同时抓住学生,研究出有效的重难点突破方法。
(三)问卷调查法:
利用调查表对学生的真实兴趣和学习真实困难进行动态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学生在英语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四、研究步骤与进程
(一)准备阶段
1、做好课题的选题及申报论证工作,做好课题的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2、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建立研究组织。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树立教材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3、组织课题开题,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意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
(二)实施阶段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探索研究。我们首先确立了课题的研究起点在课前,把对教材的活化研究,以备课为突破口,对备课形式做了一次改革,我们组内每位成员在备课上达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的处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综合优化。具体内容为5个字:趣、新、活、宽、实。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内容有趣、富有新意。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整合:模块中各单元之间的知识整合,各模块之间的整合,各册各年级教材的整合,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内容的整合,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变宽变活了。设计并开展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教材内容实实在在的立起来。《新标准英语》教材内容量大,词汇多,知识点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语言贫乏机械的现象。为促进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交际,必须经常性地对旧知进行复习,将旧知与新知进行有效的整合。1、从教材体系本身出发,发现教材中不易重复出现的内容进行复现。2、从新授的内容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适时复现。3、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进行复现。4、结合模块的专题作业进行复现。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研究,转变了教师的学生观。
教师们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看是否增强了学生的英语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兴趣。
(二)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研究,学生的语用能力有了提高与进步。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已有知识结构,开展形式多样与生活紧密相结合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语言、感受语言的真实性与工具性。
(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这得益于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参与、讨论、实践和合作,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通过一阶段的实验和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课题组的各位教师以自己的切身教学体会积极撰写论文及教学案例。
六、实验课题展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来上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倾向性的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教育等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众多的语言环境中"缺乏语言环境,令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学过新知后却无用武之地
1、 教师课堂教学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较薄弱。我们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只停留在实践层面,深度不够。
2、 教师的课堂实践面临新的挑战。
3、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必须适应于教材,优于教材。
4、教学活动的设计内容虽然丰富,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5、教师教学负担较重,投入课题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教学是一项遗憾的艺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但可以有十全十美的梦想,梦想教学上的和谐、完美、与超脱,纵然今天难以实现,总有明天……。请相信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认真学习和探索、实践与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在新课程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风采,再创我们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