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汉语教学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作者】 邱 涛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民族认同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和前提。而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新疆高等教育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讨论新疆高校如何在汉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民族认同;汉语教学;新疆
  Abstract:National identity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scholars, is also promoting and fostering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for national spirit. As the national general language, Chinese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Xinjiang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how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 Higher Chinese Teaching in national identity.
  一、引言
  民族认同是在民族互动为主题的社会比较背景下,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确认以及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知和感情依附,是在交往中形成的,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民族认同是当今多社会多民族国家特别关注的焦点,也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广义的民族认同则是多民族国家中个体即作为单一民族的一员,又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的自我确认,表现双层次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包含了国家认同和民族族群认同两个层面。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56个民族在结合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中华民族中的成员对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的自觉意识和感情依附,是56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民族认同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对于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当代,没有什么意识的力量比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更具有包容性、广泛性,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与未来的共同发展都将是基于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一基础之上。
  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必须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祖国,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四个认同”的基础,是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社会大背景下,由于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较低,普遍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等共同问题。全球化、社会变迁以及西部大开发引发的民族认同感的加剧与重组,正严重影响着民族认同感,表现为我国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弱化或缺失,特别是多元文化并存下的文化激荡和碰撞,引发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民族认同危机。由于少数民族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特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家庭环境、价值观念以及一些在本民族通行内约定成俗的规则、规范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体系和心理特点,学生进入高校后,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面对新的生活环境,需要适应不同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的融合与冲突。在适应过程中,由于语言沟通的局限和背景知识的不足,很容易出现适应困难和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情感满意度下降,人际关系紧张,排斥学习和教育等,而这些问题继续恶化会导致大学生学业成就降低,文化边缘化,民族认同感降低,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汉语教学在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中的重要作用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拥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原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印度文化,以阿拉伯-波斯文化为主的伊斯兰文化,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主的欧洲文化的交汇地,形成了今天新疆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并存的多元文化景观。因此,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状况也有别于其它地区,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状况对新疆和全国的稳定和长治久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约占全区人口60%,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双重任务,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各民族间的团结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普通话是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新闻媒体、商业服务机构的正式用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建设以及百姓生活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社会生活的语言交际和信息交流中承担着重要的传播功能。我国公民如果不能掌握并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无法充分参与国家社会生活,无法平等行使公民权利。
  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通用或者官方语言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在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就已基本完成,而我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还远未达到一个现代化国家应有的水平,所以,在新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作为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语已经成为联系中华民族各个成员的重要纽带。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于更好地就业、更好地接受现代文化、更便捷地融入现代社会都有利。要全面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大学汉语教学培养民族认同感的途径
  (一)提高汉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汉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并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让“四个认同”观念深深植入学生的灵魂。 
  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责任。在大学汉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将汉语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其文化科学素养,还要能从文化的角度让学生学习并欣赏汉语和汉语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正确的人生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要求大学汉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汉语知识功底,还要不断的对汉语言教学领域进行研究,拓宽其应用领域。
  (二)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化教育
  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牵动学生的情感,更准确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受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教育资源的贫乏,师资力量的落后,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上存在差异性,其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汉语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地点拨,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通过激励式的春雨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教材本土化建设,深入挖掘汉语教材中的积极因素
  长期以来,新疆教育部门一直都在为实现汉语教材本土化积极努力工作,但从现实看,这项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当前新疆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是北京语言大学编写的汉语教材,虽然标注有“新疆版”字样,但是更多仅限于对生词加以维吾尔语注释,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没有体现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要求与特色。在面向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教材中,在确保学生掌握汉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文字展示近些年新疆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和新发展、赞美中华各民族文化大繁荣、歌颂新疆各民族大团结、维护新疆和谐稳定,表达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些内容可以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赋予教师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热情,切实做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汉语教材中蕴含着诸多积极的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地挖掘,通过教材中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可以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让少数民族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根深干壮,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此外,还要让各族学生认识到: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长期以来,中国各少数民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们不仅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也将域外优秀文化引入中国,为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增加汉语教学中对民族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生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教学过程不但是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而良好的情景条件、积极地情感不但能促进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曾强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信念、对事物明辨能力、促使道德素养的提高。而民族认同感的培养离不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情感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对于民族大学生来说,由于不同民族的处事风格不同,多数学生比较内敛,喜欢自己独自钻研,这对于学习作用不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枯燥而学生又容易出错的语言点,可以用兴趣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民族大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果,对实现“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将会有很大帮助。在大学汉语教学中对民族大学生加入情感教育,不仅大大拉近了师生距离,也促进了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这对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非常有利。
  四、结束语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位教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汉语教学的新特点和新方法,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手段。长此以往,不但可以促进新疆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培养、实现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玉柱.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培育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 王晓燕.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 2013
  [3] 李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4] 李芳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 2013
  作者简介:邱涛(1979- )男,江苏沛县人,新疆大学教务处考试中心主任,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Author's brief information: Qiu Tao(born in 1979), male, from Pei County of Jiang Su Province, director of Test Center of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of Xinjiang University, Master,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Mainly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