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低结构游戏”促进“被动型”幼儿有效转型的案例研究

【作者】 朱小芳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帝景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游戏是幼儿世界的通用语言,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使自身的各种能力获得练习和发展,可以说,幼儿正是在游戏中学习成长并获得发展。目前很多幼儿园的游戏开展状况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游戏单一性、重复性;自由游戏时间少,教师善于“牵着孩子鼻子走”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等,这样的游戏形式容易造就被动型幼儿的产生。我们班创设了“低结构”游戏,从材料上看,“低结构”游戏基本以低结构材料为主,种类齐全;从内容上看,都是孩子自发生成,自娱自乐;从形式上看,都是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生活写照,真正倡导了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这一理念。本文中笔者尝试用结合这些理念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的来改变“被动型”幼儿,以达到向“主动型”幼儿的有效转型。
  关键词:低结构游戏   “被动型”幼儿   “主动型”幼儿
  一、“低结构游戏”开展的必要性——“被动型”幼儿的交往状态及成因 
   案例描述:“瑶瑶”入园1年多来,她几乎每天都在老师身边转悠,玩着老师预设给她的游戏内容,没有了老师的引导她就开始惆怅,不是发呆就是哭闹。 其他孩子每天都在盼望新游戏的开始,只有瑶瑶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哭闹着不愿参与游戏。发现问题后老师与瑶瑶做了多次交流,但每次听到的都是“这个游戏没意思”、“不好玩”、“没人跟我玩”等等类似的话。
   “瑶瑶”就是我们认为的“被动型”幼儿,我们以瑶瑶为例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成因归结如下:
  (一)幼儿自身的因素
  1.性格内向:在观察中我们发现那些性格外向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显得较为积极主动,游戏能力相对较好,而瑶瑶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太与同伴交往,容易被人排斥。
  2.能力较弱:“被动型”幼儿能力比一般幼儿弱,平时语言表达不够清楚,在游戏交往的过程中就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信息沟通的障碍;与人合作能力较差,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友好的合作,常常会自己玩或者当旁观者等。
  (二)游戏设计多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幼儿园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设是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和运行程序,能够保证幼儿的基本发展,尤其是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对幼儿的游戏老师们也会做作为一定的预设,如:
  1.游戏内容的预设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应让幼儿自己提出并确定游戏内容。但我们经常发现由于教师预设安排而人为造成“玩不到想玩的游戏”或“老师让我玩的”等现象,那些游戏水平不高的幼儿就只能旁观游戏,这样造成一部分“被动型”幼儿。
  2.游戏材料的预设
  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教师们没有注意到游戏材料的“低结构性”,不能满足不同游戏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特别是能力较差幼儿的需要。
  3.游戏形式的预设
  在创设游戏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预设好每一个游戏开展的形式,比如会在美工区的毛根材料边上放着制作提示图、在建构区粘贴很多的作品图片,这样的游戏形式在于模仿,抑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及同伴间的交流,从而形成了更多的“被动型”幼儿。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
  1.“主导”变“主宰”
  在游戏中无疑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可是,从以往的游戏实际运作来看,这一点往往出现错位。在不少角色游戏活动中,“主体”成了表演的工具,“主导”成了“主宰”,教师想好主题、定好情节,幼儿只是按规定去表演,整个过程教师包办得多,幼儿难有发挥地余地。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幼儿的自主性被压抑了。
  2.“讲”的多 “动”的少
  游戏的重点应是让幼儿尽情去玩,幼儿一听说要游戏便极为兴奋,早已迫不及待,但实际工作中教师则往往要讲上一通,介绍玩法规则,让“讲”占去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游戏本身就是幼儿凭生活经验操作游戏材料的,教师在游戏前应尽量少讲,“讲”的时间多了,“动”的时间就少了;规则多了,幼儿自由发挥的余地就少了,客观上限制了幼儿主动性的发挥。
  二、“低结构游戏”创设及指导策略
  (一)减“预设”——为“被动型”幼儿创设“低结构”的游戏环境
  1.减少游戏材料“预设”→增强自信心
  案例描述:随着游戏开始音乐的响起,瑶瑶像个小跟班儿似的待在老师身边。此时很多孩子纷纷来到布区挑选喜欢的布,有的拿着布装饰自己的小家;有的装饰汽车、轮船;几经挑选后,剩下一块大大的白布吸引了瑶瑶眼球。瑶瑶慢慢的靠近,然后几番打量,略带思索地说:“这么大一块布,为什么没人喜欢它呢?”老师小心翼翼地说:“可能,它不漂亮吧!”瑶瑶有些着急地说:“那我们想个办法把它变漂亮吧!”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瑶瑶默默地注视着这块白布,然后开始了她的首秀。
  分析:案例中“瑶瑶”是一位个性及其内向、胆小、缺乏自信的小女孩,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后,笔者决定从瑶瑶的美工特长入手,引导孩子参与低结构游戏中来。布料是低结构材料,不同的幼儿对其都有不一样的创造,可以单独的用布料玩游戏,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结合起来创造,爱表现及爱互动的幼儿很多都会用其装扮表演,而内向的瑶瑶则选择在上面画画,因为只有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合用” 材料孩子才能真正的玩起来,才能增强自信心。
  2.减少游戏时间“预设”→增加互动机会
  案例描述:游戏开始了,瑶瑶还是一如既往地跟随在老师身边。今天的“创意吧”由于活动前投放了许多新材料和工具,显得特别热闹。看着大家时而涂鸦、时而剪贴、时而压膜拓印,瑶瑶眼睛都亮了。老师轻轻地问:“瑶瑶你想试试吗?”瑶瑶勉强地说:“我,试试吧!”随后她找了一个相对偏僻的角落,开始了她的“彩纸创意画”。当我再次走到孩子们身旁时,轩轩自豪地说:“老师,瑶瑶教我做贺卡,我要把贺卡送给妈妈”,睿睿也说:“我要把贺卡送给我奶奶,她肯定喜欢”。听着同伴你一言我一语,瑶瑶特满足。
  分析:很多幼儿园为了完成一日作息时间的每一个环节将幼儿的游戏时间做了一定的限制。多年的实践观察表明:在短时间的游戏中,幼儿更多地表现为旁观行为、闲散行为、过渡性行为及一些实物游戏和模仿表演游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很难发挥,因而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质量。“低结构游戏”就是要减少对游戏时间的设定,视幼儿的游戏状况而定,在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更充足的游戏时间保证有更多的互动机会。
    (二)加 “关注”——变“被动”为“主动”的指导策略
  1.“关注”幼儿需要→选材捡料 
  镜头一:游戏开始不一会,瑶瑶走到我身旁说:“老师,你看我做了这么多鱼”,用毛根做的鱼,让笔者好意外。一旁几位孩子见状也跟着瑶瑶一起学做鱼,很快做好了一盘鱼。于是我又问道:“你们做了这么多鱼,准备干什么呢?”小宇自信满满地说:“你们要不要跟我钓鱼啊?”说着他把所有的鱼倒在地上,然后用栅栏把鱼围起来,做了第一个池塘。我急切地问:“你们没有鱼竿怎么钓鱼啊?”瑶瑶看着手里的毛根,随手一扭,一只鱼钩就做好了,其他孩子也跟着瑶瑶做起了鱼钩,开始了钓鱼游戏。但由于栅栏很短,围合好的鱼塘很小,同时容纳3位孩子钓鱼就会显得很拥挤,就在这时一张纸板箱引起了瑶瑶的注意,她把纸板往地上一站,倒进了很多鱼,第二个池塘就诞生了。  
  分析:维果茨基指出,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而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还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低结构游戏”老师要关注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关注最近发展区,选择能激发幼儿游戏欲望的材料;提供半成品,让幼儿自己去完成,去操作。以瑶瑶的能力来说,毛绒棒是能够驾驭的,仅仅通过对毛绒棒的创作,也能增强自信,还能增强游戏创造力。
  2.“关注”游戏需要 →适宜引导
  镜头二:当制作了满满一盘五彩鱼后,我走过去问:“瑶瑶,这么多五彩鱼,用来干什么呢?”瑶瑶马上说:“我要烧烧吃” “没有工具怎么烧?”老师追问。一旁两位热心的孩子听到了赶紧说:“我来做锅子”,女孩就用纸折了一个‘锅子’,男孩找了一张红纸问瑶瑶:“这个当火可以吗?”瑶瑶爽朗地回答“行啊!”正当孩子们准备把鱼放在地上烧时,细心的瑶瑶发现地上有一滩水,赶紧制止了,四下张望后,瑶瑶就让成成把鱼放到帐篷顶上,开心地说:“我们烧鱼吧!”
  分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通过与幼儿的共同合作,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及时提供和更换操作材料。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介入游戏,须找好最佳的时机。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如:当制作好“鱼”之后,老师要介入引导孩子继续游戏 。瑶瑶平时的游戏经验较少,但是生活中她多少也接触一些成人的家务经验,所以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她从同伴的游戏中引发了对成人烧饭的模仿工作,因而生成了自主游戏。
  三、案例研究成效
  (一) 有助于“被动型”幼儿成功转型
  以“瑶瑶”为例的“被动型”幼儿,利用低结构游戏的特殊性,通过同伴、材料、教师、家长的引领,在创造、模仿日常生活、自发生成的游戏中,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促进了交往能力大幅度的提高。
  1. “被动型”幼儿性格的转变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游戏中,“被动型”幼儿一般只限于与同桌孩子有交往,很少与外界有沟通。在低结构游戏中,“被动型”幼儿会随着游戏的开展,交往范围逐渐扩大,轻松、愉快、友善的同伴交流氛围,让“被动型”幼儿有更多的机会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吸引更多的同伴参与到游戏中来。
  2. “被动型”幼儿游戏能力的提高
  低结构游戏借助低结构材料的优势,让“被动型”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升华,为其与同伴的顺利交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案例中当瑶瑶处于紧张焦虑的游戏情景中,笔者借助一块白布吸引了瑶瑶的注意,让她有了尝试的欲望;在 “鱼儿”历险记中,瑶瑶更是通过一根简单的毛根创造了一系列由“鱼”而生成的活动内容,使瑶瑶的交往能力向前迈进了大大的一步。
  3.“关注”游戏需要 →适宜引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通过与幼儿的共同合作,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及时提供和更换操作材料。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介入游戏,须找好最佳的时机。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
  (二)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1.增强了解读孩子的能力
  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一个“窗口”。只有看懂了游戏,也就读懂了幼儿,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静下心来看幼儿游戏,耐心观察和学习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通过“低结构游戏”中孩子们的自主创造,及对“被动型“幼儿”的关注和研究中,我们针对性的了解了“被动型”幼儿的性格形成原因及游戏能力,努力读懂每一位幼儿的游戏行为,把握其兴趣热点,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幼儿得到相应的发展。
  2.增长了介入游戏的智慧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他们需要老师的支持和帮助时,我们应该以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地介入指导,以帮助实现游戏构思。经过“被动型”幼儿成功转型的案例研究中国,我认为在一下几种情况下可以给予适当的介入与引导:(1)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2)当幼儿的游戏行为或游戏材料有不安全隐患时;(3)当玩伴之间出现游戏纠纷无法自行解决时;(4)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而准备放弃原来构思的游戏情节时;(5)当幼儿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时;(6)当教师发现游戏可以提升幼儿经验且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时。当然方法还是最重要的,只有“适宜”介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低结构游戏”能让幼儿在游戏、学习过程中,没有过多事先的假设和前提而开展的一切活动。更直白地说,就是让幼儿在没有主题、没有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一个开放的游戏环境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最后通过材料创造出游戏内容和价值和教师有效的引导,从而促进“被动型”幼儿的主动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陈佳怡《论幼儿游戏在幼儿学习中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