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家源性”因素导致的特殊幼儿自卑心理的问题探析
【作者】 周淑英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月亮湾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家长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家长的期望、要求、教育方法、教育心态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特殊幼儿也不例外,甚至比正常幼儿更为需要。因为特殊幼儿本身认知能力较低,社交能力较差,无自己的主动要求和想法,可以说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受家长影响和作用的。笔者依据多年的家长工作,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素质、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等因素可能导致特殊幼儿自卑心理的产生,探讨家长有效关注幼儿的兴趣优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提供支持给予有效帮助等具体策略,旨在增强家长在陪伴过程中关注特殊幼儿心理健康的意识,防止特殊幼儿自卑心理问题产生。
关键词:家长 特殊幼儿 自卑心理
《指南》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同时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此外,我们已从先前的研究结果中得知学前儿童年龄小、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偶然性、早期的个性倾向与情绪情感开始形成等,而特殊幼儿,在心理及其他各方面相比普通幼儿,发展较为弱,更容易形成不恰当的自尊与自卑以及其他负面情绪。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及学习场所,因此,家长是影响特殊幼儿心理发展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或因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或策略,直接或间接地对幼儿心理造成影响,引发其负面情绪、产生消极心理的情况,在日常特殊幼儿家庭中常常发生。
一、“家源性”因素:呈现问题,直击现状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源头,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而对于特殊幼儿来说,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据调查,目前特殊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比普通幼儿家庭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对于特殊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一)教育方法欠妥
近三年,我园有16名特殊幼儿,根据调查,发现有14名家长都是大专及以下学历毕业的,并且家长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更不是学特殊教育毕业的。从数据分析来看,绝大多数的家长主要是以陪伴为主,最简单的每天给孩子讲个故事,带孩子画简单的画是没有问题的。93%左右的家长都曾有过直接包办代替的行为,也有80%左右的家长认为只要注意安全,照顾好饮食及生活等护理工作就行了。而对于图片提示、手势提醒、语言辅助等教育方法,使用的家长相对较少。这也说明缺乏对应的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在家庭中,遇到特殊幼儿的一些问题行为,很难用专业的策略去处理,缺少针对性。
图1 家长使用的教育方法统计图
(二) 家庭关系失衡
根据调查,我园16名特殊幼儿中,有12名幼儿的家庭关系失衡。因为特殊幼儿的父母有更多的焦虑、沮丧和其他情绪,财产问题、自尊心、主观幸福感和婚姻满意度较低。根据调查,大部分家庭中有一位家长将要放弃工作,专门照顾孩子,而且康复教育训练的费用就像无底洞一样,很多时候自闭症幼儿家长会感觉这些巨额费用都打了水漂。与此同时,亲朋好友的误解、毫无根据的指责和错误的归属往往使特殊幼儿的家长处于毫无道理的焦虑甚至自我否定的状态。
(三) 心理压力过大
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幼儿时,心理都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从最初的震惊期,到拒绝期,愤怒期,平静期,最后才是认知重建期。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部分的家长们看到一丝进步的时候会有欣喜的心情,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良的情绪,81%左右的家长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大部分家长也会有难过的情绪,也许是当特殊幼儿在公共场合或是亲戚朋友家中表现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时,家长又会产生羞愧心理。当周围朋友知道家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往往就会在背后议论,乃至出现指指点点,连看这家人的眼光都是异样的,或是歧视、或是好奇。这些现象都给家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图2 家长各种情绪统计图
二、遇见“绊脚石”:呈现案例,立足幼儿
3-6岁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一个朦胧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速度不一,特点也比较混杂,弗洛伊德称这个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特殊幼儿入园后,心理发展会受到周围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家源性”即家长的因素就可能使幼儿形成不当的自我概念和消极的情绪情感。
小蒋是一个来自遥远星空的孩子。他是那样的不同(是个特别的孩子),现在三周岁零六个月,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小蒋妈妈常常会在老师面前抱怨还自己在家的一些行为。
案例一:我不是真的“调皮鬼”
妈妈在讲绘本,小蒋与妈妈一起坐着,但是仿佛凳子上有毛毛虫一样,他每次坐在凳子上不超过10秒钟就要离开座位,被别的东西吸引过去了,妈妈叫他回来坐坐好,他出手打了人,随后用脚踢椅子,于是妈妈就会瞪大双眼喝道:“把脚放放好!”妈妈总是很烦躁,向老师“告状”:“这孩子真的是一刻也坐不住。”
案例二:我不是真的“隐形人”
有时候,妈妈会邀请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和小蒋一起玩,小朋友们都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一起玩耍,小蒋就一个人默默地玩起了拼图、小鱼。但是他不会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也不会主动跟他们交流,只是自己一个人玩,就算有别的小朋友抢他的玩具,他也只是换个地方,不会去争抢。妈妈也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小蒋。
案例三:我不是真的“不懂”
在家里,小蒋和妈妈一起玩益智游戏的时候,妈妈拿出一张卡片,问小蒋:“图上的小树叶,轻轻的落在哪里了?”小蒋看着妈妈,没有回答。妈妈重复刚才的问题。小蒋慢慢说:“小树叶,落下来了。”妈妈接着问:“落在哪里?”“落下来了”小蒋重复她的答案。妈妈摇头说:“不对。”小蒋低头坐下,红了双眼。
三、静思“型”与“质”:摸索思考,分析原因
面对特殊幼儿出现的各种“不适应”的表现,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显得无从把握。家长普遍采取暂时性回避、忽视、不予理睬,甚至是厉声斥责,制止其参与游戏活动等,这样的应对方式显然不利于营造轻松积极的心理环境,直接打击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由此,特殊幼儿的自卑心理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或加深。对特殊幼儿家庭教育中家长原因的分析,将有助于家长反思自己日常的家庭教育活动,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一)家长之德——理解与支持的缺少
部分家长会在孩子两三岁时因为觉得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语言发育迟缓或有一些其他孩子很少出现的异样行为而首次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从此就打乱了一个平静家庭生活的节奏,他们整个家族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他们的宝宝通常会被诊断为自闭症或疑似自闭症。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这类也许是终身制的病时,就会被眼前的现实击垮。家长常常因为无法处理好自身的焦虑感和烦躁感而产生的压力等不良因素,从而导致没有给予特殊幼儿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也没有及时给予适合的支持和关注。若家长缺少对特殊幼儿基本的尊重和理解,不仅无法深入了解他们的特点和挖掘潜能,最终也可能恶性循环,增加对家庭教育开展的难度。
案例1中,家长没有及时满足幼儿被理解和被关注的心理需要,逐渐造成了心理感受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并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在案例2中,家长因为不会引导,而剥夺了小蒋尝试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样案例3中,家长的回应也反应了潜意识中对特殊幼儿尊重与理解的忽视。这些不利因素长期积累就很有可能造成幼儿自卑的心理。
(二)家长之理——理念与知识的不足
目前幼儿园开展的家长学校中并没有涉及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的匮乏,先进理念的不足,就不能有效地转变家庭教育行为。日常生活的负担和家长本身对新知的渴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由于对特殊幼儿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储备不够,许多家长在面对特殊幼儿时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时常对特殊幼儿采取忽视、忽略的态度。家长没有正确的理念,常常感觉自己家的孩子很特殊,常常有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家长的自身情绪也得不到疏通,无处诉说,从而增加家长的心理压力。
案例3中,家长虽然有意识的重复问题,在小蒋错误反馈时能顺其思路继续引导提问,但小蒋错误回答的原因是家长提出的问题超过了幼儿的理解范畴。此时,家长若是了解他的学习方式和表达习惯,结合图谱或手势动作再深入引导,或许小蒋就能说出正确答案了。
(三)家长之力——沟通力与合力的滞后
此处的“交流与合力”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家长必须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只有对幼儿的各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底,才能对幼儿开展行之有效的个别教育和指导。由于家长自身性格、态度及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互补式的观察与信息交换、前置式的相互沟通与建议,在特殊幼儿家庭教育中并没有形成常态。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与普通的孩子有一定差距的时候,家长普遍会产生无助感甚至反感、抱怨等负面情绪。特殊幼儿则可能从家长外显的态度行为中形成了对自己的评价,逐步陷入自卑、孤僻的状态中。案例3中家长若能好好了解小蒋的学习内容,便可以结合小蒋当前的学习能力给出引导,以避免家长的言语不当导致的特殊孩子心理失调。
四、巧化“垫脚石”:策略分析,综合提升
从家长本身出发,使用一些方法策略尽可能地减少对特殊幼儿不必要的伤害和影响,降低家长原因造成的特殊幼儿自卑的心理,从而巧妙地使阻碍特殊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转变为支持协助幼儿发展的“垫脚石”。
(一)关爱幼儿,给与支持
孩子接触最多、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当然,陪伴特殊孩子耐心是必须要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在一个尊重、理解、关爱和接纳的环境下才能更充分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为特殊幼儿“提供一个温暖、自在、支持的心理环境”,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性行为,促进其自信心的形成。
1.给孩子公平的爱,多方面关心孩子
家长首先要以乐观的情绪、正确的态度看待孩子。我们已经不能改变幼儿的生理缺陷,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卑、失落的情绪,给与精神的支持,让特殊幼儿意识到爸爸妈妈都在关心他、爱护他,鼓励他。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1)擅用身体语言。经常性的走近、走进特殊幼儿,时常给予他们鼓励的拥抱和击掌;当特殊幼儿不理解时,不妨直接出示图画或用夸张的动作、手势、表情、声音表现一下故事中主角的喜怒哀乐。
(2)乐于倾听心声。特殊幼儿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欠缺,这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倾听,并且能从特殊幼儿的只字片语中,听“懂”幼儿,需要家长完完全全的投入,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指导。
(3)表达关爱之语。积极的语言是对特殊幼儿的一种尊重和支持。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表达鼓励的话,以无条件的爱接纳他们,使用赞美的话,让其体验“我也行”的感受。
图3 鼓励及赞美语言的表达种类
2.自信是万事之本,多方面观察孩子
家长要善于发掘特殊幼儿的潜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多特殊幼儿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比如有些特殊幼儿画画特别好、有些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特别好。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观察幼儿的特点,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在优势方面获得成就感、增加“高峰”情绪体验、逐步建立自信心。对于性格敏感的特殊幼儿,家长应有意识的减少自己“否定”的动作和情绪的表达,多牵手幼儿,向他鼓掌,支持他重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二) 注入新知,助推成长
1.转变家教方式 打破固化思维
特殊幼儿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在多进行一些简单的模仿性游戏,如手指操,角色扮演等,这类游戏特殊幼儿很容易学习。其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些特殊幼儿自发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享受游戏活动的愉快心情,减少自卑、孤僻的情绪。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依据特殊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为他们提供支持,以便幼儿与家长行为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有可能达到心理上的契合点。
2.重构家教理念,拓展思维维度
借助外力。家长可以主动向幼儿园提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或培训,尤其是特殊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教学技巧策略;其次,与其他特殊幼儿家长资源共享、精神鼓励。从发现自己孩子的不同到能和孩子共同努力面对未来这一过程对于特殊幼儿家长来说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但是,如果有一群和你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出现在你面前,与你分享交流这一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和须度过的困难使你时刻看到希望、看到进步、保存长久与心理能量,这会使这条艰难的道路好走很多。第三,利用双休及空闲时间借阅有关特殊幼儿心理学、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和期刊。
自我调节。《指南》中提出,别人的态度和评价被自己感知到,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如果经常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友好、关爱、尊重的,那么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较高,就容易形成自尊和自信。家长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对特殊幼儿的回应和评价,更会直接影响特殊幼儿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因此,家长要多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控制疏通自己的情绪,及时调节心理状态,注意少说负面的批评的话语,给特殊幼儿多一份表现的机会和鼓励。
(三)多维互补 全员合力
“父亲角色缺失”,是目前普遍家庭中都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通孩子是如此,特殊孩子的家庭更是如此。普遍父亲担任的角色就是在外赚钱,母亲辞职,放弃工作,专门照顾孩子,这无疑给妈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家庭教育中,任何一方都不可缺席,尤其是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全员合力尤为重要。特殊幼儿生理,心理等发展均受自身缺陷影响落后于普通儿童,他们在家庭中需要父母亲更多地参与教养、康复等环节中,因此特殊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父亲参与就尤为重要。只有家庭成员互相合作、鼓励与支持,将会是特殊幼儿家长顺利渡过心理难关最大的精神支柱。
当今社会,盲、聋的孩子数量在不断减少,自闭、弱智的孩子数量却每年递增,“重视家庭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特殊幼儿内心远比普通孩子更为敏感,更需要家长的关注,不要让家长的行为、态度加深特殊幼儿的自卑心理,愉快地让他们成长和生活,是家长的一份职责,让我们一起用关爱、用智慧和孩子一同化“绊脚石”为“垫脚石”,助力特殊幼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M]. 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广学,张巧明,王芳.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二版)》.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发展学习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郝若平.《论家校教育“双通道”思想与应用》[J].山西: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5]谭细龙.《权利的落实与家校教育协同》[J].湖北:新班主任.2014.
关键词:家长 特殊幼儿 自卑心理
《指南》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同时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此外,我们已从先前的研究结果中得知学前儿童年龄小、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偶然性、早期的个性倾向与情绪情感开始形成等,而特殊幼儿,在心理及其他各方面相比普通幼儿,发展较为弱,更容易形成不恰当的自尊与自卑以及其他负面情绪。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及学习场所,因此,家长是影响特殊幼儿心理发展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或因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或策略,直接或间接地对幼儿心理造成影响,引发其负面情绪、产生消极心理的情况,在日常特殊幼儿家庭中常常发生。
一、“家源性”因素:呈现问题,直击现状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源头,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而对于特殊幼儿来说,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据调查,目前特殊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比普通幼儿家庭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对于特殊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一)教育方法欠妥
近三年,我园有16名特殊幼儿,根据调查,发现有14名家长都是大专及以下学历毕业的,并且家长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更不是学特殊教育毕业的。从数据分析来看,绝大多数的家长主要是以陪伴为主,最简单的每天给孩子讲个故事,带孩子画简单的画是没有问题的。93%左右的家长都曾有过直接包办代替的行为,也有80%左右的家长认为只要注意安全,照顾好饮食及生活等护理工作就行了。而对于图片提示、手势提醒、语言辅助等教育方法,使用的家长相对较少。这也说明缺乏对应的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在家庭中,遇到特殊幼儿的一些问题行为,很难用专业的策略去处理,缺少针对性。
图1 家长使用的教育方法统计图
(二) 家庭关系失衡
根据调查,我园16名特殊幼儿中,有12名幼儿的家庭关系失衡。因为特殊幼儿的父母有更多的焦虑、沮丧和其他情绪,财产问题、自尊心、主观幸福感和婚姻满意度较低。根据调查,大部分家庭中有一位家长将要放弃工作,专门照顾孩子,而且康复教育训练的费用就像无底洞一样,很多时候自闭症幼儿家长会感觉这些巨额费用都打了水漂。与此同时,亲朋好友的误解、毫无根据的指责和错误的归属往往使特殊幼儿的家长处于毫无道理的焦虑甚至自我否定的状态。
(三) 心理压力过大
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幼儿时,心理都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从最初的震惊期,到拒绝期,愤怒期,平静期,最后才是认知重建期。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部分的家长们看到一丝进步的时候会有欣喜的心情,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良的情绪,81%左右的家长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大部分家长也会有难过的情绪,也许是当特殊幼儿在公共场合或是亲戚朋友家中表现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时,家长又会产生羞愧心理。当周围朋友知道家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往往就会在背后议论,乃至出现指指点点,连看这家人的眼光都是异样的,或是歧视、或是好奇。这些现象都给家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图2 家长各种情绪统计图
二、遇见“绊脚石”:呈现案例,立足幼儿
3-6岁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一个朦胧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速度不一,特点也比较混杂,弗洛伊德称这个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特殊幼儿入园后,心理发展会受到周围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家源性”即家长的因素就可能使幼儿形成不当的自我概念和消极的情绪情感。
小蒋是一个来自遥远星空的孩子。他是那样的不同(是个特别的孩子),现在三周岁零六个月,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小蒋妈妈常常会在老师面前抱怨还自己在家的一些行为。
案例一:我不是真的“调皮鬼”
妈妈在讲绘本,小蒋与妈妈一起坐着,但是仿佛凳子上有毛毛虫一样,他每次坐在凳子上不超过10秒钟就要离开座位,被别的东西吸引过去了,妈妈叫他回来坐坐好,他出手打了人,随后用脚踢椅子,于是妈妈就会瞪大双眼喝道:“把脚放放好!”妈妈总是很烦躁,向老师“告状”:“这孩子真的是一刻也坐不住。”
案例二:我不是真的“隐形人”
有时候,妈妈会邀请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和小蒋一起玩,小朋友们都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一起玩耍,小蒋就一个人默默地玩起了拼图、小鱼。但是他不会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也不会主动跟他们交流,只是自己一个人玩,就算有别的小朋友抢他的玩具,他也只是换个地方,不会去争抢。妈妈也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小蒋。
案例三:我不是真的“不懂”
在家里,小蒋和妈妈一起玩益智游戏的时候,妈妈拿出一张卡片,问小蒋:“图上的小树叶,轻轻的落在哪里了?”小蒋看着妈妈,没有回答。妈妈重复刚才的问题。小蒋慢慢说:“小树叶,落下来了。”妈妈接着问:“落在哪里?”“落下来了”小蒋重复她的答案。妈妈摇头说:“不对。”小蒋低头坐下,红了双眼。
三、静思“型”与“质”:摸索思考,分析原因
面对特殊幼儿出现的各种“不适应”的表现,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显得无从把握。家长普遍采取暂时性回避、忽视、不予理睬,甚至是厉声斥责,制止其参与游戏活动等,这样的应对方式显然不利于营造轻松积极的心理环境,直接打击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由此,特殊幼儿的自卑心理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或加深。对特殊幼儿家庭教育中家长原因的分析,将有助于家长反思自己日常的家庭教育活动,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一)家长之德——理解与支持的缺少
部分家长会在孩子两三岁时因为觉得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语言发育迟缓或有一些其他孩子很少出现的异样行为而首次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从此就打乱了一个平静家庭生活的节奏,他们整个家族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他们的宝宝通常会被诊断为自闭症或疑似自闭症。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这类也许是终身制的病时,就会被眼前的现实击垮。家长常常因为无法处理好自身的焦虑感和烦躁感而产生的压力等不良因素,从而导致没有给予特殊幼儿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也没有及时给予适合的支持和关注。若家长缺少对特殊幼儿基本的尊重和理解,不仅无法深入了解他们的特点和挖掘潜能,最终也可能恶性循环,增加对家庭教育开展的难度。
案例1中,家长没有及时满足幼儿被理解和被关注的心理需要,逐渐造成了心理感受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并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在案例2中,家长因为不会引导,而剥夺了小蒋尝试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样案例3中,家长的回应也反应了潜意识中对特殊幼儿尊重与理解的忽视。这些不利因素长期积累就很有可能造成幼儿自卑的心理。
(二)家长之理——理念与知识的不足
目前幼儿园开展的家长学校中并没有涉及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的匮乏,先进理念的不足,就不能有效地转变家庭教育行为。日常生活的负担和家长本身对新知的渴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由于对特殊幼儿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储备不够,许多家长在面对特殊幼儿时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时常对特殊幼儿采取忽视、忽略的态度。家长没有正确的理念,常常感觉自己家的孩子很特殊,常常有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家长的自身情绪也得不到疏通,无处诉说,从而增加家长的心理压力。
案例3中,家长虽然有意识的重复问题,在小蒋错误反馈时能顺其思路继续引导提问,但小蒋错误回答的原因是家长提出的问题超过了幼儿的理解范畴。此时,家长若是了解他的学习方式和表达习惯,结合图谱或手势动作再深入引导,或许小蒋就能说出正确答案了。
(三)家长之力——沟通力与合力的滞后
此处的“交流与合力”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家长必须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只有对幼儿的各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底,才能对幼儿开展行之有效的个别教育和指导。由于家长自身性格、态度及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互补式的观察与信息交换、前置式的相互沟通与建议,在特殊幼儿家庭教育中并没有形成常态。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与普通的孩子有一定差距的时候,家长普遍会产生无助感甚至反感、抱怨等负面情绪。特殊幼儿则可能从家长外显的态度行为中形成了对自己的评价,逐步陷入自卑、孤僻的状态中。案例3中家长若能好好了解小蒋的学习内容,便可以结合小蒋当前的学习能力给出引导,以避免家长的言语不当导致的特殊孩子心理失调。
四、巧化“垫脚石”:策略分析,综合提升
从家长本身出发,使用一些方法策略尽可能地减少对特殊幼儿不必要的伤害和影响,降低家长原因造成的特殊幼儿自卑的心理,从而巧妙地使阻碍特殊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转变为支持协助幼儿发展的“垫脚石”。
(一)关爱幼儿,给与支持
孩子接触最多、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当然,陪伴特殊孩子耐心是必须要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在一个尊重、理解、关爱和接纳的环境下才能更充分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为特殊幼儿“提供一个温暖、自在、支持的心理环境”,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性行为,促进其自信心的形成。
1.给孩子公平的爱,多方面关心孩子
家长首先要以乐观的情绪、正确的态度看待孩子。我们已经不能改变幼儿的生理缺陷,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卑、失落的情绪,给与精神的支持,让特殊幼儿意识到爸爸妈妈都在关心他、爱护他,鼓励他。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1)擅用身体语言。经常性的走近、走进特殊幼儿,时常给予他们鼓励的拥抱和击掌;当特殊幼儿不理解时,不妨直接出示图画或用夸张的动作、手势、表情、声音表现一下故事中主角的喜怒哀乐。
(2)乐于倾听心声。特殊幼儿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欠缺,这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倾听,并且能从特殊幼儿的只字片语中,听“懂”幼儿,需要家长完完全全的投入,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指导。
(3)表达关爱之语。积极的语言是对特殊幼儿的一种尊重和支持。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表达鼓励的话,以无条件的爱接纳他们,使用赞美的话,让其体验“我也行”的感受。
图3 鼓励及赞美语言的表达种类
2.自信是万事之本,多方面观察孩子
家长要善于发掘特殊幼儿的潜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多特殊幼儿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比如有些特殊幼儿画画特别好、有些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特别好。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观察幼儿的特点,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在优势方面获得成就感、增加“高峰”情绪体验、逐步建立自信心。对于性格敏感的特殊幼儿,家长应有意识的减少自己“否定”的动作和情绪的表达,多牵手幼儿,向他鼓掌,支持他重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二) 注入新知,助推成长
1.转变家教方式 打破固化思维
特殊幼儿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在多进行一些简单的模仿性游戏,如手指操,角色扮演等,这类游戏特殊幼儿很容易学习。其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些特殊幼儿自发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享受游戏活动的愉快心情,减少自卑、孤僻的情绪。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依据特殊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为他们提供支持,以便幼儿与家长行为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有可能达到心理上的契合点。
2.重构家教理念,拓展思维维度
借助外力。家长可以主动向幼儿园提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或培训,尤其是特殊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教学技巧策略;其次,与其他特殊幼儿家长资源共享、精神鼓励。从发现自己孩子的不同到能和孩子共同努力面对未来这一过程对于特殊幼儿家长来说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但是,如果有一群和你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出现在你面前,与你分享交流这一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和须度过的困难使你时刻看到希望、看到进步、保存长久与心理能量,这会使这条艰难的道路好走很多。第三,利用双休及空闲时间借阅有关特殊幼儿心理学、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和期刊。
自我调节。《指南》中提出,别人的态度和评价被自己感知到,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如果经常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友好、关爱、尊重的,那么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较高,就容易形成自尊和自信。家长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对特殊幼儿的回应和评价,更会直接影响特殊幼儿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因此,家长要多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控制疏通自己的情绪,及时调节心理状态,注意少说负面的批评的话语,给特殊幼儿多一份表现的机会和鼓励。
(三)多维互补 全员合力
“父亲角色缺失”,是目前普遍家庭中都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通孩子是如此,特殊孩子的家庭更是如此。普遍父亲担任的角色就是在外赚钱,母亲辞职,放弃工作,专门照顾孩子,这无疑给妈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家庭教育中,任何一方都不可缺席,尤其是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全员合力尤为重要。特殊幼儿生理,心理等发展均受自身缺陷影响落后于普通儿童,他们在家庭中需要父母亲更多地参与教养、康复等环节中,因此特殊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父亲参与就尤为重要。只有家庭成员互相合作、鼓励与支持,将会是特殊幼儿家长顺利渡过心理难关最大的精神支柱。
当今社会,盲、聋的孩子数量在不断减少,自闭、弱智的孩子数量却每年递增,“重视家庭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特殊幼儿内心远比普通孩子更为敏感,更需要家长的关注,不要让家长的行为、态度加深特殊幼儿的自卑心理,愉快地让他们成长和生活,是家长的一份职责,让我们一起用关爱、用智慧和孩子一同化“绊脚石”为“垫脚石”,助力特殊幼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M]. 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广学,张巧明,王芳.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二版)》.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发展学习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郝若平.《论家校教育“双通道”思想与应用》[J].山西: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5]谭细龙.《权利的落实与家校教育协同》[J].湖北:新班主任.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