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者】 粟群芳
【机构】 越溪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学生要学会并运用某一知识,必须去体验去发现。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点拨,需要接受学习,目前,中小学教师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特别是小学语文学习中尤其明显.繁琐提问,机械的字、词、句、训练,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 ,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机制,探究学生新的学习方法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当务之急的任务。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只有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现代人,教育才能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教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生学习 是学生走向未来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发展的坚定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1、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实践告诉我: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问题情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愿望。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形成问题情景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问是为了思,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就不是好问题,学生回答只是照着书本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也是不好的回答,精心设计课文中没有直接答案的问题,把发问点放在教才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在讨论中追问为什么,是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我认为做到以下四点:
⑴引导学生有兴趣的思考,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我把发问点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有思维价值的地方外,还注意了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设计的问题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⑵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表面性,注重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有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处着拐仗,背靠一颗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我在这里提问: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是什么意思?追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矛盾吗?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认识到并不矛盾,因为老奶奶之所以“焦急”是由于等灵车的时间长了,加上她老年体弱,已经支撑不住了她是多么希望灵车快些开来啊!可是她又很“耐心”因为老奶奶对周总理有无比热爱和深切怀念的感情,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学懂意思,领会含义,体会感情,这样的思考比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不满足于思维的求同性,单一性,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生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要善于培养学生勤于思索,自求得之的读书习惯,有了这种习惯,在学习时就会敞开思路,各抒己见,就会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必然会出现议论纷纷。深动活泼的局面。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发问。
学生的发问会产生比教师提问更佳的教学效果,因而在课后必须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触伸向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伸向知识的深处,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发问,就能养成“善思”的习惯。
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教师的提问外,还要重是学生的发问,因为思维永远是由学生的发问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体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技巧。
⑵对学生的发问,一要提倡,二要鼓励,三要引导。通过提倡鼓励让学生做到“敢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问”。
⑶教师要给学生指示发问的途径,教给发问的方法,可以从课题上发问,从课文的内容,语句上发问,也可以从某些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地方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的运用上发问。
二.恰到好处地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手段。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让学生发挥探究,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1、组织引导学生探究。
“组织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收集信息,实践操作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在提其它假设,并再次通过探究活动验证,直到取得成功,整个过程教师要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用协商的口气和学生交流,以参加促进学生的探究取得成功。
2、引导学生在收集信息资源中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对某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在收集料中探究,我在教学《鲸》这课之前,我考虑到这种动物感到很陌生,于是就事先安排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查询,进图书馆找有关资料等方法了解鲸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和它的演变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前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我班的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课前利用资料,收集信系来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形成了自主探究的意识。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
探究式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学生作为人所特具的主题性、独立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如我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探究式教学法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教学方法。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通过在教学实际中探索,我总结出提高小组合作实效性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小组讨论前,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应是教师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问题不宜多,且要有讨论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帮助建立规则,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讨论时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把课文读一遍,然后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长认真作好记录。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
总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创造性人才。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只有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现代人,教育才能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教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生学习 是学生走向未来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发展的坚定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1、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实践告诉我: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问题情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愿望。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形成问题情景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问是为了思,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就不是好问题,学生回答只是照着书本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也是不好的回答,精心设计课文中没有直接答案的问题,把发问点放在教才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在讨论中追问为什么,是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我认为做到以下四点:
⑴引导学生有兴趣的思考,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我把发问点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有思维价值的地方外,还注意了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设计的问题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⑵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表面性,注重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有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处着拐仗,背靠一颗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我在这里提问: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是什么意思?追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矛盾吗?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认识到并不矛盾,因为老奶奶之所以“焦急”是由于等灵车的时间长了,加上她老年体弱,已经支撑不住了她是多么希望灵车快些开来啊!可是她又很“耐心”因为老奶奶对周总理有无比热爱和深切怀念的感情,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学懂意思,领会含义,体会感情,这样的思考比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不满足于思维的求同性,单一性,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生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要善于培养学生勤于思索,自求得之的读书习惯,有了这种习惯,在学习时就会敞开思路,各抒己见,就会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必然会出现议论纷纷。深动活泼的局面。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发问。
学生的发问会产生比教师提问更佳的教学效果,因而在课后必须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触伸向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伸向知识的深处,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发问,就能养成“善思”的习惯。
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教师的提问外,还要重是学生的发问,因为思维永远是由学生的发问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体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技巧。
⑵对学生的发问,一要提倡,二要鼓励,三要引导。通过提倡鼓励让学生做到“敢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问”。
⑶教师要给学生指示发问的途径,教给发问的方法,可以从课题上发问,从课文的内容,语句上发问,也可以从某些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地方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的运用上发问。
二.恰到好处地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手段。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让学生发挥探究,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1、组织引导学生探究。
“组织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收集信息,实践操作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在提其它假设,并再次通过探究活动验证,直到取得成功,整个过程教师要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用协商的口气和学生交流,以参加促进学生的探究取得成功。
2、引导学生在收集信息资源中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对某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在收集料中探究,我在教学《鲸》这课之前,我考虑到这种动物感到很陌生,于是就事先安排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查询,进图书馆找有关资料等方法了解鲸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和它的演变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前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我班的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课前利用资料,收集信系来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形成了自主探究的意识。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
探究式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学生作为人所特具的主题性、独立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如我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探究式教学法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教学方法。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通过在教学实际中探索,我总结出提高小组合作实效性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小组讨论前,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应是教师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问题不宜多,且要有讨论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帮助建立规则,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讨论时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把课文读一遍,然后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长认真作好记录。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
总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