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吴伟容
【机构】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探讨了学科竞赛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了目前学科竞赛活动现状,研究了改善现状的方法。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堂中的知识积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主要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等活动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组委会主任李大潜说:“参加竞赛,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动手、创新、协作,积极进取,学以致用。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一般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比赛,除了校内进行的各种竞赛、选拔赛,还有诸如数学建模、“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计划大赛等。因此,学科竞赛已成为高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学科竞赛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视野
最近两年,我校经管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网中网杯”大学生财务决策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两年来参赛学生踊跃,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学生的创新活动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的。在竞赛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学生们往往会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而只有及时学习补救欠缺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竞赛。从无到有充满挑战的竞赛过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竞赛的全新过程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弥补学生课程知识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同学们在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1.2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活动中,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完成作品直至论文或者报告撰写完成。这一系列过程实际就是冥思苦想、不断探索的过程。竞赛项目比课程实验的技术含量更高,更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竞赛项目鼓励作品的新颖,在同类型作品中独树一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历整个竞赛过程后,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
1.3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要完成整套作品制作流程。资料查阅、选题分析、方案制定、论证选择、报告的书写等一系列任务,要经受挫折、打击、迷茫。这个过程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毅力和直面困难的勇气。
创新是一种集体活动,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事业成功的基本保障。个人的才能、想法、创新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处理好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以及团结团队也是竞赛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在竞赛中,一般都是以团队形式参加,团队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所设想的方案能否实现。历年参赛的经历表明,如果学生能参与大型专业赛事,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磨合,以谦虚的态度耐心听取并采纳他人建议,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撰写报告和论文的能力,以及表达和展示能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笔者2015、2016年作为商业精英赛的指导老师,两次指导学生参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例如缺乏自信、不善于表达、依赖性强等是学生们遇到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1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但创新思路不够开阔,思维模式固定
对于经管学生而言,参加管理类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是他们实现“管理梦”的一个现实渠道,因而普遍具有很强的参与积极性。但是在初期动员、报名后,具体到选题、立意、创新时很多学生难以突破思维桎梏。有少数虽然是原创的项目,但是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训练,选题往往只凭感觉,对所研究领域又缺乏系统的了解,盲目展开研究,在数据的获得和方法的选用上都比较陈旧,最后的研究报告要么是重复前人作品,缺乏创新性,要么脱离现实,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2.2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存在误区
首先,在竞赛活动立项时,学生只是把这项活动当成一次任务,一次获得学分的机会,并没把它当成一次很好的创新能力锻炼,也不知道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就很容易被忽视,也就没有系统训练,学生缺乏创新的思维、意识、兴趣和热情。其次,指导教师主导化倾向。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竞赛活动中指导老师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不能太多的表现指导老师的具体思想,还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更多的突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在竞赛中的主动性表现不足。
2.3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学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比较重视,但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经费资助有限,导致一些好的构思不能实际实现;学生开展活动的硬件配置不到位,需要的统计软件、数据库等需要及时更新,这样的工作模式很难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范有序、高质量的持续开展。奖励机制不够完善,赛事级别和相应的奖励没有详细区分。在赛事的举办和后期的奖励过程中存在文件职责不明确等问题,造成一定困扰。
3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的途径
3.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促进学生学科竞赛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全面推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思想,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营造轻松的学习、工作环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我们应该怎样指导、服务于主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还不突出,但在指导学生竞赛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得以实现的关键。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富于想象,敢于幻想,善于联想,长于运用分析类比的方法,思路多而目标集中,勇于探索及实践验证,且习惯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未知的天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该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方案,尽管看似荒谬,但指导教师必须以服务于主体的态度,来进行指导,发现其方案缺点,和学生一起克服这些问题,尽可能帮助学生实现其想法。尽管这种想法、方案可能不是最优的,但却体现、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了他们的创新潜能。
3.2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建立组织管理机构能够对全校的竞赛进行统筹规划、宣传、协调、培训和组织。各赛事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相关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工作开展有序进行。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资金保障,稳定经费来源,根据学校条件,设立专项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鼓励教师选择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竞赛活动小组,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有利于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撰写科技论文,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例如我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为学生认证该项学分的政策,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竞赛、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开放实验等得到实践创新学分的认证从而提高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
3.3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层次培养创新人才
要培养创新人才,活动体系可以分层次、特色化。比如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程,不具备本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因此主要针对所学专业和兴趣开展一些论坛和讲座类的课外学术活动,鼓励其参加基础类学科竞赛。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组成项目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训练及组队竞赛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参赛学生的梯队建设,学科竞赛的参赛学生应以大三、大四的学生作为主力队员,而对大二、大一学生作为外围队员,鼓励其参与、学习,有效地保持团队组织形式和各类竞赛经验的延续性,并在以后的学科竞赛中逐渐成为核心力量。学生要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来分配组员的任务,指导教师则对它们进行技术指导和支持,小组定期举行学术讨论会,由竞赛组长主持,主要探讨研究中的疑难理论和技术问题,总结阶段性成果。
3.4注重教师的引导,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
在参加学科竞赛中,学生们有了一定的思想方法之后,还要注意加强知识技能的引导,这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创新。
学科竞赛建立了以问题或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学科竞赛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了一个真实的、复杂的、人性化的情境中,教师的主导随之转变为辅助主题式的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的点拨、点评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都将反映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自身学科背景出发,审视学生科技竞赛的立题创意及可实现的程度,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创意并实现目标,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在教师层面上,应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上,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教育与实践体系,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又快又好地发展。
结论:
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竞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在实现竞赛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激发学生创新本能,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同时创新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综合能力反作用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学科竞赛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树立正确的面对问题的态度。
论文得到北方工业大学教改项目“依托专业竞赛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资助,项目编号“XN093-39”。
参考文献:
[1]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3
[2]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24-26
[3]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61-65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堂中的知识积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主要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等活动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组委会主任李大潜说:“参加竞赛,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动手、创新、协作,积极进取,学以致用。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一般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比赛,除了校内进行的各种竞赛、选拔赛,还有诸如数学建模、“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计划大赛等。因此,学科竞赛已成为高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学科竞赛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视野
最近两年,我校经管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网中网杯”大学生财务决策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两年来参赛学生踊跃,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学生的创新活动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的。在竞赛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学生们往往会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而只有及时学习补救欠缺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竞赛。从无到有充满挑战的竞赛过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竞赛的全新过程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弥补学生课程知识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同学们在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1.2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活动中,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完成作品直至论文或者报告撰写完成。这一系列过程实际就是冥思苦想、不断探索的过程。竞赛项目比课程实验的技术含量更高,更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竞赛项目鼓励作品的新颖,在同类型作品中独树一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历整个竞赛过程后,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
1.3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要完成整套作品制作流程。资料查阅、选题分析、方案制定、论证选择、报告的书写等一系列任务,要经受挫折、打击、迷茫。这个过程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毅力和直面困难的勇气。
创新是一种集体活动,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事业成功的基本保障。个人的才能、想法、创新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处理好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以及团结团队也是竞赛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在竞赛中,一般都是以团队形式参加,团队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所设想的方案能否实现。历年参赛的经历表明,如果学生能参与大型专业赛事,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磨合,以谦虚的态度耐心听取并采纳他人建议,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撰写报告和论文的能力,以及表达和展示能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笔者2015、2016年作为商业精英赛的指导老师,两次指导学生参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例如缺乏自信、不善于表达、依赖性强等是学生们遇到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1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但创新思路不够开阔,思维模式固定
对于经管学生而言,参加管理类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是他们实现“管理梦”的一个现实渠道,因而普遍具有很强的参与积极性。但是在初期动员、报名后,具体到选题、立意、创新时很多学生难以突破思维桎梏。有少数虽然是原创的项目,但是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训练,选题往往只凭感觉,对所研究领域又缺乏系统的了解,盲目展开研究,在数据的获得和方法的选用上都比较陈旧,最后的研究报告要么是重复前人作品,缺乏创新性,要么脱离现实,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2.2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存在误区
首先,在竞赛活动立项时,学生只是把这项活动当成一次任务,一次获得学分的机会,并没把它当成一次很好的创新能力锻炼,也不知道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就很容易被忽视,也就没有系统训练,学生缺乏创新的思维、意识、兴趣和热情。其次,指导教师主导化倾向。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竞赛活动中指导老师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不能太多的表现指导老师的具体思想,还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更多的突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在竞赛中的主动性表现不足。
2.3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学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比较重视,但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经费资助有限,导致一些好的构思不能实际实现;学生开展活动的硬件配置不到位,需要的统计软件、数据库等需要及时更新,这样的工作模式很难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范有序、高质量的持续开展。奖励机制不够完善,赛事级别和相应的奖励没有详细区分。在赛事的举办和后期的奖励过程中存在文件职责不明确等问题,造成一定困扰。
3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的途径
3.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促进学生学科竞赛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全面推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思想,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营造轻松的学习、工作环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我们应该怎样指导、服务于主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还不突出,但在指导学生竞赛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得以实现的关键。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富于想象,敢于幻想,善于联想,长于运用分析类比的方法,思路多而目标集中,勇于探索及实践验证,且习惯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未知的天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该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方案,尽管看似荒谬,但指导教师必须以服务于主体的态度,来进行指导,发现其方案缺点,和学生一起克服这些问题,尽可能帮助学生实现其想法。尽管这种想法、方案可能不是最优的,但却体现、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了他们的创新潜能。
3.2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建立组织管理机构能够对全校的竞赛进行统筹规划、宣传、协调、培训和组织。各赛事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相关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工作开展有序进行。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资金保障,稳定经费来源,根据学校条件,设立专项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鼓励教师选择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竞赛活动小组,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有利于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撰写科技论文,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例如我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为学生认证该项学分的政策,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竞赛、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开放实验等得到实践创新学分的认证从而提高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
3.3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层次培养创新人才
要培养创新人才,活动体系可以分层次、特色化。比如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程,不具备本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因此主要针对所学专业和兴趣开展一些论坛和讲座类的课外学术活动,鼓励其参加基础类学科竞赛。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组成项目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训练及组队竞赛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参赛学生的梯队建设,学科竞赛的参赛学生应以大三、大四的学生作为主力队员,而对大二、大一学生作为外围队员,鼓励其参与、学习,有效地保持团队组织形式和各类竞赛经验的延续性,并在以后的学科竞赛中逐渐成为核心力量。学生要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来分配组员的任务,指导教师则对它们进行技术指导和支持,小组定期举行学术讨论会,由竞赛组长主持,主要探讨研究中的疑难理论和技术问题,总结阶段性成果。
3.4注重教师的引导,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
在参加学科竞赛中,学生们有了一定的思想方法之后,还要注意加强知识技能的引导,这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创新。
学科竞赛建立了以问题或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学科竞赛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了一个真实的、复杂的、人性化的情境中,教师的主导随之转变为辅助主题式的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的点拨、点评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都将反映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自身学科背景出发,审视学生科技竞赛的立题创意及可实现的程度,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创意并实现目标,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在教师层面上,应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上,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教育与实践体系,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又快又好地发展。
结论:
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竞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在实现竞赛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激发学生创新本能,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同时创新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综合能力反作用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学科竞赛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树立正确的面对问题的态度。
论文得到北方工业大学教改项目“依托专业竞赛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资助,项目编号“XN093-39”。
参考文献:
[1]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3
[2]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24-26
[3]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