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运用专家教育思想,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作者】 彭 超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与关心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小学生中,有一小部分同学对数学学习有恐惧感、认为数学难学、怕学,如何激发这些“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些数学思考方法,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是一个非常现实与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定比例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这些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那么这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分析如下:
1、学生自身原因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齐”更何况人呢,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有不同的差异,因此这些差异,就注定使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思维障碍,不灵活,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差。
数学学困生存在普遍的问题就是,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思考具有表面性,过分依赖感性认识,思维定势,学习方法不当等等。首先理解能力方面,从低年级开始,课堂中有部分学生听不懂老师所说的话,出现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障碍,这种常常被忽视的沟通障碍往往是孩子成为学困生的罪魁祸首。其次在思考、思维、学习方法方面,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非常重要,然而部分学生对过程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思维单一、想象力低下,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同时这些学生的思维活动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低下,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形不成数学的应用能力,而且他们还轻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势,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还有一些高年级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对数学对象理解不准确,只知记题型,背公式,因而事倍功半,知识极易遗忘,且经常与其他数学概念相混淆。
2、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时代进步的同时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也在不断滋生,它们在无形的吞噬着学生纯净的心灵,继而造成学生过分迷恋而厌学、弃学等。同时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心灵可能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有部分父母态度太粗暴教育方法欠缺,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或没人在家管教,长期放任自流对学习毫无兴趣。
3、教师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疏于感情投入,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并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数学,在心理上对数学产生惧怕。同时面对老师强加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造成学生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还有个别教师思想上的疏忽大意,教学方法的不得当,责任心、事业心的缺乏,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有部分学生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上,一上数学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数学,导致数学严重偏科。
二.如何转化学困生
(一)倾注真感情,感化学困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既要有严父式的从严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关心呵护,对学困生更要进行情感方面的投入,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表扬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学困生”的帽子摘掉。只有“学困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师爱,感受到热烈而积极的期待时,才能有受到信赖的感情体验,从而唤起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样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
我班有个孩子叫张昊杰,上课很不认真,总是做小动作,手里总是拿个东西玩个不停,他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很低,很讨厌计算,经常作业不完成,即使完成也是乱七八糟的,所以他的数学成绩很差。上课时还喜欢乱插话,总是打乱上课的思路,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批评他,有时甚至处罚他,但他思维灵活,是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发现处罚什么的对他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更加的变本加厉的捣乱了。和他的妈妈沟通后才知道他想让老师喜欢他,关注他。所以我就经常和他促膝谈心,赞扬他的优点,他很快就喜欢上了我,我借机对他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时我讲得很详细,直到他理解、学会了,让他也明白了“勤能补拙”的道理。以后上数学课就特别认真,我在课堂上也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题目,有了成功的体验他就觉得数学不难学,成绩逐步提高。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才会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只有爱“学困生”才能去转化“学困生”。对于学困生的爱应该是真心的,无处不在的。在平日里用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热情地目光给孩子以鼓励和勇气。学困生回答问题时出现不满意的答案,不是去批评,而是鼓励,让学生再去想一想,使他们的回答能更趋完整,消除学生的害羞紧张心理。从而使学困生乐说、爱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亲切人性化的交谈,可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出一种平等的师生立场,既尊重学生的心理,又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教师精心诱导,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老师在学校都喜欢乖巧听话,学习认真,考试高分的孩子,讨厌甚至有时惩罚那些数学上困难的孩子。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学困生”往往对数学抵触、厌倦,毫无兴趣。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需要进行精心诱导、科学诱导,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1、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引入中,应尽量用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前,可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巧妙地以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
2、联系生活,间接激趣。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兴趣。如统计图表的知识就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好了数学,生活的本领也就增强了。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3、体验成功,引发兴趣。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困生”要低目标、小起点,可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教师与他们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乐趣。例如,简单的问题可让“学困生”回答,答对了,应给予鼓励,表示祝贺;对学困生的作业,应先让他们只做一题,做对了再奖励做第二题……这样,就会使“学困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就会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若不失时机地帮助、鼓励,便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更广处发展,使“学困生”真正由厌学变为乐学。
4、开展活动,巩固兴趣。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对数学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数学活动来巩固兴趣,如“口算比赛”、“小小诊所”、“聪明小博士评比”等。可把“学困生”分成小组,为他们设计特长比赛,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促使兴趣得以巩固。
(三)细心培养学困生,形成良好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因为态度不端正,习惯未养成,时常犯数字抄错、计算算错、题目看错等低级错误,他们经常是“一点就通,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确实令老师头疼。针对这种情况,可着力培养其三方面的习惯:
1、用心审题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困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看到题目,眼睛一瞟,不做思考就开始解答。对此,应要求他们读题要像读课文一样,做到“四读”(眼读、口读、手读、心读),即眼睛看着题目,轻声读出,同时用笔划出重点字词,标出相关数量,在问题下标记出要解答什么。
2、用心解题的习惯。
(1)强化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规范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数字”毛病的发生。
(2)读数抄写。要求学生解题、打草稿时边轻声读数边抄写,这样手口一致,数字就不易抄错。
(3)分步解答。要求学生解计算题时画出先算的一步,如80-80÷4;解方程时画出先解的一步,注明每步依据;解应用题时写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等。
3、用心计算的习惯。有人说,计算是数学的心脏。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口算天天练,单项计算重点练,易错之处突出练。
(2)规范草稿本。学生应有专门的草稿本,做题要像对待正式作业一样,做到草稿不潦草,竖式排列有序,并不定期抽阅、批改。
(3)注重算法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快捷速算的方法,让他们反复实践,总结规律,形成计算能力。
(四)平时下功夫,转化学困生
1、了解学生情况
每接一个新班,作为数学老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摸底,确定哪些学生在什么方面吃力,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掌握他们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学习生活、性格特长及心理状态,建立档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以后的转化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2、形式多样,对症下药
对智商较低的学困生,要撒播爱心,让他们树立信心。对他们要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时要讲得更为详细,有些地方应该给他们重复讲几次,多用鼓励的方法引导他们进步;对在课堂上调皮的学困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并加强与班主任老师、家庭的联系;对作业拖拉的学生则在学校采取人盯人,即给作业拖拉的学生配备一名班干部,负责监督和指导其作业,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请家长多检查督促其完成家庭作业;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则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关注,先过好计算关。针对学困生知识遗忘较快、新旧知识容易混淆的特点,我就经常专门为学困生出一些练习题,变化题目条件、问题或题目类型,让他们有针对性练,及时练,反复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可使他们经过努力有得到高分的机会。
3、严格要求,强化落实
就象坚持锻炼以保证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一样,注重对学困生平时的规范、落实,“低起步、严要求”,把功夫下在平时,培养他们健康的学习心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要求学生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课本、练习本及相应的学习用具;上课时必须做到抱臂坐直,目视前方,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做作业时要做到书写规范、格式正确、正确率高、先完成作业,再干其它事情。
4、分层要求,鼓励争先
(1)目标分层。学困生主要是夯实基础,争取课课有收获,天天有进步,激起他们的成功欲望。
(2)答题分层。既要给他们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还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理解能力。我的一般做法是:把问题分为难、中、易三类,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我鼓励他“你能行!”;当他们有所进步时,就表扬道“ⅹⅹ同学有进步!”再试着提问稍难的问题,使他们在在满足其自尊的同时,培养他们一种良好的品质。
(3)作业分层。数学作业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为使他们有能力和信心完成作业,就适当降低作业的要求,只要求他们做基本题,家庭作业布置也有弹性,除了必做题外,还有一些是选做题,同时由专人负责记载选做题做的情况,作为表扬的依据。学困生的作业优先批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教师尽量当面点拨,及时反馈纠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
(4)奖励分层。课堂上不仅要表扬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更重要的要表扬或奖励学习成绩有进步、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有所提高的学困生,并且表扬要公开。为了鼓励他们多提问、多发言,答错了不批评,同时,一节课上发言3次以上,老师就奖励一个五角星,三个五角星又可换一样学习用品。所有这些做法,都能让学困生得到认可,并提高学习的愉悦性。
(五)家校齐抓共努力,促进学困生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努力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这就是说,转化学困生,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在观念上形成共识,认识到他们形成的原因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又认识到每个个体的可教育性,用动态的,辩证的观点去实施转化工作。学校家庭配合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个体及同一学生不同方面、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创造适合每位学生成长的环境,真正做到,学生差在哪方面,就补在哪方面。
陶行知说:“要和学生家庭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做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光靠数学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促进学困生向好的方面转化。首先,要从家长入手,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通过电话、家校联系簿、走访等形式,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变化,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改变其对子女的看法,促使用新的教育手段来教育子女,更好地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地学习。其次,通过集体活动,让学困生融入团结向上的大集体中,改变他们对集体的对抗情绪,改变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歧视。最后在各科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同学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他们改变恶习,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催化剂,只要老师能施以爱心,并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的给他们正面的刺激和正强化,帮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转化“学困生”就一定会有收获,进而根据收获不断的改变转化策略,因人而异,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体会到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的喜悦。当然,我们必须知道转化“学困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做好打持久站的充分准备。只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多付出爱心和耐心,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他们将不再是那块“难啃的骨头”,他们也一定能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版
2、戴曙光 《简单教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12.8
3、任云云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尝试》[J] 吉林教育 2010年02期
4、于世献 《浅谈后进生转化策略》 莒县刘官庄镇第二中学 2007.9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定比例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这些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那么这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分析如下:
1、学生自身原因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齐”更何况人呢,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有不同的差异,因此这些差异,就注定使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思维障碍,不灵活,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差。
数学学困生存在普遍的问题就是,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思考具有表面性,过分依赖感性认识,思维定势,学习方法不当等等。首先理解能力方面,从低年级开始,课堂中有部分学生听不懂老师所说的话,出现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障碍,这种常常被忽视的沟通障碍往往是孩子成为学困生的罪魁祸首。其次在思考、思维、学习方法方面,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非常重要,然而部分学生对过程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思维单一、想象力低下,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同时这些学生的思维活动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低下,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形不成数学的应用能力,而且他们还轻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势,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还有一些高年级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对数学对象理解不准确,只知记题型,背公式,因而事倍功半,知识极易遗忘,且经常与其他数学概念相混淆。
2、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时代进步的同时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也在不断滋生,它们在无形的吞噬着学生纯净的心灵,继而造成学生过分迷恋而厌学、弃学等。同时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心灵可能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有部分父母态度太粗暴教育方法欠缺,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或没人在家管教,长期放任自流对学习毫无兴趣。
3、教师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疏于感情投入,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并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数学,在心理上对数学产生惧怕。同时面对老师强加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造成学生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还有个别教师思想上的疏忽大意,教学方法的不得当,责任心、事业心的缺乏,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有部分学生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上,一上数学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数学,导致数学严重偏科。
二.如何转化学困生
(一)倾注真感情,感化学困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既要有严父式的从严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关心呵护,对学困生更要进行情感方面的投入,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表扬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学困生”的帽子摘掉。只有“学困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师爱,感受到热烈而积极的期待时,才能有受到信赖的感情体验,从而唤起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样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
我班有个孩子叫张昊杰,上课很不认真,总是做小动作,手里总是拿个东西玩个不停,他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很低,很讨厌计算,经常作业不完成,即使完成也是乱七八糟的,所以他的数学成绩很差。上课时还喜欢乱插话,总是打乱上课的思路,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批评他,有时甚至处罚他,但他思维灵活,是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发现处罚什么的对他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更加的变本加厉的捣乱了。和他的妈妈沟通后才知道他想让老师喜欢他,关注他。所以我就经常和他促膝谈心,赞扬他的优点,他很快就喜欢上了我,我借机对他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时我讲得很详细,直到他理解、学会了,让他也明白了“勤能补拙”的道理。以后上数学课就特别认真,我在课堂上也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题目,有了成功的体验他就觉得数学不难学,成绩逐步提高。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才会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只有爱“学困生”才能去转化“学困生”。对于学困生的爱应该是真心的,无处不在的。在平日里用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热情地目光给孩子以鼓励和勇气。学困生回答问题时出现不满意的答案,不是去批评,而是鼓励,让学生再去想一想,使他们的回答能更趋完整,消除学生的害羞紧张心理。从而使学困生乐说、爱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亲切人性化的交谈,可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出一种平等的师生立场,既尊重学生的心理,又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教师精心诱导,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老师在学校都喜欢乖巧听话,学习认真,考试高分的孩子,讨厌甚至有时惩罚那些数学上困难的孩子。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学困生”往往对数学抵触、厌倦,毫无兴趣。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需要进行精心诱导、科学诱导,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1、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引入中,应尽量用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前,可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巧妙地以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
2、联系生活,间接激趣。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兴趣。如统计图表的知识就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好了数学,生活的本领也就增强了。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3、体验成功,引发兴趣。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困生”要低目标、小起点,可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教师与他们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乐趣。例如,简单的问题可让“学困生”回答,答对了,应给予鼓励,表示祝贺;对学困生的作业,应先让他们只做一题,做对了再奖励做第二题……这样,就会使“学困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就会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若不失时机地帮助、鼓励,便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更广处发展,使“学困生”真正由厌学变为乐学。
4、开展活动,巩固兴趣。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对数学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数学活动来巩固兴趣,如“口算比赛”、“小小诊所”、“聪明小博士评比”等。可把“学困生”分成小组,为他们设计特长比赛,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促使兴趣得以巩固。
(三)细心培养学困生,形成良好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因为态度不端正,习惯未养成,时常犯数字抄错、计算算错、题目看错等低级错误,他们经常是“一点就通,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确实令老师头疼。针对这种情况,可着力培养其三方面的习惯:
1、用心审题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困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看到题目,眼睛一瞟,不做思考就开始解答。对此,应要求他们读题要像读课文一样,做到“四读”(眼读、口读、手读、心读),即眼睛看着题目,轻声读出,同时用笔划出重点字词,标出相关数量,在问题下标记出要解答什么。
2、用心解题的习惯。
(1)强化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规范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数字”毛病的发生。
(2)读数抄写。要求学生解题、打草稿时边轻声读数边抄写,这样手口一致,数字就不易抄错。
(3)分步解答。要求学生解计算题时画出先算的一步,如80-80÷4;解方程时画出先解的一步,注明每步依据;解应用题时写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等。
3、用心计算的习惯。有人说,计算是数学的心脏。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口算天天练,单项计算重点练,易错之处突出练。
(2)规范草稿本。学生应有专门的草稿本,做题要像对待正式作业一样,做到草稿不潦草,竖式排列有序,并不定期抽阅、批改。
(3)注重算法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快捷速算的方法,让他们反复实践,总结规律,形成计算能力。
(四)平时下功夫,转化学困生
1、了解学生情况
每接一个新班,作为数学老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摸底,确定哪些学生在什么方面吃力,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掌握他们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学习生活、性格特长及心理状态,建立档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以后的转化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2、形式多样,对症下药
对智商较低的学困生,要撒播爱心,让他们树立信心。对他们要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时要讲得更为详细,有些地方应该给他们重复讲几次,多用鼓励的方法引导他们进步;对在课堂上调皮的学困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并加强与班主任老师、家庭的联系;对作业拖拉的学生则在学校采取人盯人,即给作业拖拉的学生配备一名班干部,负责监督和指导其作业,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请家长多检查督促其完成家庭作业;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则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关注,先过好计算关。针对学困生知识遗忘较快、新旧知识容易混淆的特点,我就经常专门为学困生出一些练习题,变化题目条件、问题或题目类型,让他们有针对性练,及时练,反复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可使他们经过努力有得到高分的机会。
3、严格要求,强化落实
就象坚持锻炼以保证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一样,注重对学困生平时的规范、落实,“低起步、严要求”,把功夫下在平时,培养他们健康的学习心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要求学生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课本、练习本及相应的学习用具;上课时必须做到抱臂坐直,目视前方,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做作业时要做到书写规范、格式正确、正确率高、先完成作业,再干其它事情。
4、分层要求,鼓励争先
(1)目标分层。学困生主要是夯实基础,争取课课有收获,天天有进步,激起他们的成功欲望。
(2)答题分层。既要给他们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还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理解能力。我的一般做法是:把问题分为难、中、易三类,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我鼓励他“你能行!”;当他们有所进步时,就表扬道“ⅹⅹ同学有进步!”再试着提问稍难的问题,使他们在在满足其自尊的同时,培养他们一种良好的品质。
(3)作业分层。数学作业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为使他们有能力和信心完成作业,就适当降低作业的要求,只要求他们做基本题,家庭作业布置也有弹性,除了必做题外,还有一些是选做题,同时由专人负责记载选做题做的情况,作为表扬的依据。学困生的作业优先批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教师尽量当面点拨,及时反馈纠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
(4)奖励分层。课堂上不仅要表扬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更重要的要表扬或奖励学习成绩有进步、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有所提高的学困生,并且表扬要公开。为了鼓励他们多提问、多发言,答错了不批评,同时,一节课上发言3次以上,老师就奖励一个五角星,三个五角星又可换一样学习用品。所有这些做法,都能让学困生得到认可,并提高学习的愉悦性。
(五)家校齐抓共努力,促进学困生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努力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这就是说,转化学困生,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在观念上形成共识,认识到他们形成的原因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又认识到每个个体的可教育性,用动态的,辩证的观点去实施转化工作。学校家庭配合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个体及同一学生不同方面、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创造适合每位学生成长的环境,真正做到,学生差在哪方面,就补在哪方面。
陶行知说:“要和学生家庭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做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光靠数学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促进学困生向好的方面转化。首先,要从家长入手,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通过电话、家校联系簿、走访等形式,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变化,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改变其对子女的看法,促使用新的教育手段来教育子女,更好地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地学习。其次,通过集体活动,让学困生融入团结向上的大集体中,改变他们对集体的对抗情绪,改变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歧视。最后在各科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同学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他们改变恶习,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催化剂,只要老师能施以爱心,并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的给他们正面的刺激和正强化,帮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转化“学困生”就一定会有收获,进而根据收获不断的改变转化策略,因人而异,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体会到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的喜悦。当然,我们必须知道转化“学困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做好打持久站的充分准备。只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多付出爱心和耐心,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他们将不再是那块“难啃的骨头”,他们也一定能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版
2、戴曙光 《简单教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12.8
3、任云云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尝试》[J] 吉林教育 2010年02期
4、于世献 《浅谈后进生转化策略》 莒县刘官庄镇第二中学 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