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问题解决 凸显思想方法——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与基本方法
【作者】 王 勇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中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基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与基本方法,如何在一节数学课上让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体验、达到内化,笔者进行了实践探究。
关键词: 问题解决; 策略; 基本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2011年版”开始,就把原来的“解决问题”调整为“问题解决”。这不是简单的顺序交换,而是更关注“问题”,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过程,收获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能力。
关于“问题解决”,我们一般把它归结为3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实际上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型。在小学低段,这3个环节,课本上是这样呈现的: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虽然表述方式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和这个过程模型是一致的。
一、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阅读与理解
1.读懂题意,有效地收集信息和选择信息,理解信息。
新课标提倡运用图形、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这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面对众多的信息,老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若干信息,提出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要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哪些信息,题中有时设置了干扰信息。如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从里面量,它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4.5分米。鱼缸里装有3分米高的水,放入5条鲤鱼后,水面上升了0.5厘米。这5条鲤鱼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题中告诉的数据信息很多,学生要根据解决的问题选择有效的信息。其实,这里只需要这样3个有效的信息: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水面上升了0.5厘米。要让学生明白,解题时,不是题中的每个已知信息都要用完,应该选择性使用。
同时,学生要清楚,题中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是否相关联。如:一箱牛奶60元,买5箱雪碧要多少钱?这里虽然告诉了单价和数量,但这两个量不相关联,所以无解。接着追问:怎样改就有解了呢?通过这样的训练,6年级学习《比例》时,对于深入理解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有帮助的。
2.找出并理解关键信息。
例题: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km。周日早上9:00 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何时相遇?
学生首先要理解“同时”、“相向而行”、“相遇”、“何时”这几个词语,如“早上9:00”,这是两人出发的时刻,说明两人是同时出发的。很多老师通过抓相遇点在哪儿,为什么相遇点要靠近小云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他们是同时出发,同时停止,就是时间相同,谁的速度越快,谁骑的路程就越多。
理解“相向而行”,老师可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什么叫“相向而行”,然后使用动作表征:伸出手,左右两只手分别表示小林家和小云家,手心对手心,表示面对面,相向而行,相遇就是两人碰见了,在同一个点上。
理解“何时”,让学生明白,“何时”是一个时刻,怎么求“何时”,就是出发时间加上经过的时间。“何时”这个词语,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好,学生解题时,往往就把这个问题当作求“经过的时间”。
审题时,弄清题目单位统不统一,部分学生解题时,往往不去关注单位。
如:某小区要修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50米,宽45米,深20分米。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贴瓷砖的面积有多大?
这里就要求统一单位。
(二)分析与解答
分析与解答,核心在于理清数量关系。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说: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是理清数量关系。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着重分析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指问题解决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与路程”,“工效、时间和工作总量”等等。其次,要重视问题解决中的分析与说理过程。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关于分析与解答,一般有以下策略:
1.运用几何直观,如画图。画图策略,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画图包括画实物图、示意图、线段图等。画线段图是一种常见的画图方式。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90例5《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解决第1问: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图画好了,第1问从图上都可以看出来。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其实就是比较3月价格的20%和4月价格的20%,3月价格比4月价格多,所以,3月价格的20%大于4月价格的20%,因此,降得多,涨的少。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降了。
2.列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列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的策略。通过列表,将所有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集于一张表格中,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表格,并将有关信息、问题等填入表中,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4年级的“鸡兔同笼”题,可以用列表法解答。例题如下: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假设全是鸡,一共有16条腿,而实际有26条腿,少了10条腿,让学生思考:少的这10条腿,少的是谁的腿?(兔子)少了10条兔子的腿,怎么办?最基础的思维就是逐一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直到得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跳跃式列举。假设全是鸡,一共有16条腿,少了10条腿,如果学生一下就明白:少的这10条腿,少的是兔子的腿,而一只鸡比一只兔少两条腿,要把5只鸡换成5只兔,从而很快得到鸡有3只,兔有5只。
3.动手操作的策略。这是一种通过探索性动手操作而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如:9+4=?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先拿9根,再拿4根,合起来可以怎么摆?学生先摆一摆,学生摆的过程,就是理解算理的过程;然后看着小棒说计算过程;最后把小棒收起来在脑子里想摆小棒的过程,这就是表象思维。这样的操作,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
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块内容时,动手操作的策略就会显得很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不要给太多的提示,真正把实际操作策略的选择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实现操作策略的多样化。把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这时的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如:把下面这个展开图折成一个长方体。
(1)如果C面在底部,那么( )面在上面;
(2)如果E面在前面,从左面看是F面,( )面在底面。
小学数学中所涉及到的具体解题策略还有很多,如化繁为简、尝试与猜想、倒推等。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每5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两端都栽)。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猜:可以栽几棵?学生的答案可能是19棵、20棵、21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他们的这些答案,都是在谁的基础上得来的?学生说段数。
接着,梳理出核心问题:就是棵数与段数的关系。老师可以这样设问:①根据你们的回答,棵数与段数有关系,那植树的棵数与段数到底有没有关系呢?②如果有关系,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栽一栽,看看究竟能栽多少棵树。
学生画图时,感觉100米太长了,于是想到可以把这个数据改小。
这个环节就体现了猜想和尝试、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
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回顾与反思
回顾与反思,就是要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结果加以检验,一方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这里不仅仅是检查,还要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看看积累了怎样的新经验,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考虑问题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逐步形成评价和反思意识。事实上,验证结果的合理性需要两种基本的能力,首先需要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及其关系有一定了解,如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的速度等,这些是判断问题结果合理性的重要背景知识;其次能对结果的数量级有准确的估计。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清晰,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
综合法:从题目中的已知数学信息出发,去思考哪两个信息是有关系的,是什么样的关系,可以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然后把所求出的数量作为一个新的已知信息,再与其他的已知条件搭配,看一看又可以解决什么新问题。这样逐步的推导,一步一步往下去想,直到求出题目要求的问题。这种思考的方法就是从已知信息入手去思考问题。
如: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已知信息“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 ,把3月价格看作单位“1”,可以求出4月的价格;4月的价格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已知信息,与已知信息“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联系起来,可以求出5月的价格。现在,知道了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就可以解决“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
列式的时候,一般用综合法。
分析法:从所要解答的问题入手,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然后到题中去找,哪些信息是已知的,题中直接给出的,哪些信息是未知的,题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需要我们找出解答这个未知信息需要的条件,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所找的条件在题目中都是已知的为止。这种思考方法就是从所求问题入手去寻找数学信息。
如上题:要解决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需要知道什么? 5月价格和3月价格;5月价格未知,但5月价格与4月价格有关,4月价格也是未知的,但4月价格与3月价格有关。把3月价格看作单位“1”,就可以求出4月价格,进而求出5月价格。
理清数量关系时,一般用分析法。
在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汇报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讲述,用适当的形式把两种分析问题的推理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综合”和“分析”有更直观的感受。
关于问题解决,我们要立足于数量关系的本质理解,把散乱、孤立的多个结构问题以结构演变的形式凝聚到简要的结构模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都可以用“单位量、数量、总量”的知识沟通联系起来。
可以呈现结构不完整、信息缺失的题组,如这里呈现三组常见的数量关系。问: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需要补充什么信息?
(1)轿车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王叔叔买20千克大米需要多少钱?
(3)李师傅X分钟做了多少个零件?
师追问:你们发现补充的信息有什么相同点?引发学生聚焦速度、单价和工作效率,发现其共性,概括得出“1份数”,进而实现数量关系的抽象,初步形成简要结构。
接下来,学生对以上题目进行改编:(1)把上面几题的数量变成小数、分数,你有什么发现?(2)你能改编成两步或三步解决的问题吗?
这里,从整数联系到小数、分数,实现数量关系适用范围的扩展。通过问题改编,纵横比较,发现“单位量”“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感受函数思想(比例),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本质。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与基本方法,还需要我们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4
3.马云鹏;朱立明《从应用题到数量关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新思路》2018.06
4.《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永春 2014.10
5. 《把握关系本质 促进思维发展——“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总复习》 小学教学设计 刘贤虎 2022.05
基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与基本方法,如何在一节数学课上让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体验、达到内化,笔者进行了实践探究。
关键词: 问题解决; 策略; 基本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2011年版”开始,就把原来的“解决问题”调整为“问题解决”。这不是简单的顺序交换,而是更关注“问题”,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过程,收获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能力。
关于“问题解决”,我们一般把它归结为3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实际上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型。在小学低段,这3个环节,课本上是这样呈现的: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虽然表述方式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和这个过程模型是一致的。
一、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阅读与理解
1.读懂题意,有效地收集信息和选择信息,理解信息。
新课标提倡运用图形、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这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面对众多的信息,老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若干信息,提出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要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哪些信息,题中有时设置了干扰信息。如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从里面量,它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4.5分米。鱼缸里装有3分米高的水,放入5条鲤鱼后,水面上升了0.5厘米。这5条鲤鱼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题中告诉的数据信息很多,学生要根据解决的问题选择有效的信息。其实,这里只需要这样3个有效的信息: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水面上升了0.5厘米。要让学生明白,解题时,不是题中的每个已知信息都要用完,应该选择性使用。
同时,学生要清楚,题中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是否相关联。如:一箱牛奶60元,买5箱雪碧要多少钱?这里虽然告诉了单价和数量,但这两个量不相关联,所以无解。接着追问:怎样改就有解了呢?通过这样的训练,6年级学习《比例》时,对于深入理解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有帮助的。
2.找出并理解关键信息。
例题: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km。周日早上9:00 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何时相遇?
学生首先要理解“同时”、“相向而行”、“相遇”、“何时”这几个词语,如“早上9:00”,这是两人出发的时刻,说明两人是同时出发的。很多老师通过抓相遇点在哪儿,为什么相遇点要靠近小云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他们是同时出发,同时停止,就是时间相同,谁的速度越快,谁骑的路程就越多。
理解“相向而行”,老师可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什么叫“相向而行”,然后使用动作表征:伸出手,左右两只手分别表示小林家和小云家,手心对手心,表示面对面,相向而行,相遇就是两人碰见了,在同一个点上。
理解“何时”,让学生明白,“何时”是一个时刻,怎么求“何时”,就是出发时间加上经过的时间。“何时”这个词语,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好,学生解题时,往往就把这个问题当作求“经过的时间”。
审题时,弄清题目单位统不统一,部分学生解题时,往往不去关注单位。
如:某小区要修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50米,宽45米,深20分米。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贴瓷砖的面积有多大?
这里就要求统一单位。
(二)分析与解答
分析与解答,核心在于理清数量关系。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说: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是理清数量关系。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着重分析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指问题解决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与路程”,“工效、时间和工作总量”等等。其次,要重视问题解决中的分析与说理过程。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关于分析与解答,一般有以下策略:
1.运用几何直观,如画图。画图策略,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画图包括画实物图、示意图、线段图等。画线段图是一种常见的画图方式。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90例5《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解决第1问: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图画好了,第1问从图上都可以看出来。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其实就是比较3月价格的20%和4月价格的20%,3月价格比4月价格多,所以,3月价格的20%大于4月价格的20%,因此,降得多,涨的少。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降了。
2.列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列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的策略。通过列表,将所有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集于一张表格中,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表格,并将有关信息、问题等填入表中,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4年级的“鸡兔同笼”题,可以用列表法解答。例题如下: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假设全是鸡,一共有16条腿,而实际有26条腿,少了10条腿,让学生思考:少的这10条腿,少的是谁的腿?(兔子)少了10条兔子的腿,怎么办?最基础的思维就是逐一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直到得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跳跃式列举。假设全是鸡,一共有16条腿,少了10条腿,如果学生一下就明白:少的这10条腿,少的是兔子的腿,而一只鸡比一只兔少两条腿,要把5只鸡换成5只兔,从而很快得到鸡有3只,兔有5只。
3.动手操作的策略。这是一种通过探索性动手操作而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如:9+4=?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先拿9根,再拿4根,合起来可以怎么摆?学生先摆一摆,学生摆的过程,就是理解算理的过程;然后看着小棒说计算过程;最后把小棒收起来在脑子里想摆小棒的过程,这就是表象思维。这样的操作,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
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块内容时,动手操作的策略就会显得很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不要给太多的提示,真正把实际操作策略的选择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实现操作策略的多样化。把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这时的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如:把下面这个展开图折成一个长方体。
(1)如果C面在底部,那么( )面在上面;
(2)如果E面在前面,从左面看是F面,( )面在底面。
小学数学中所涉及到的具体解题策略还有很多,如化繁为简、尝试与猜想、倒推等。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每5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两端都栽)。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猜:可以栽几棵?学生的答案可能是19棵、20棵、21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他们的这些答案,都是在谁的基础上得来的?学生说段数。
接着,梳理出核心问题:就是棵数与段数的关系。老师可以这样设问:①根据你们的回答,棵数与段数有关系,那植树的棵数与段数到底有没有关系呢?②如果有关系,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栽一栽,看看究竟能栽多少棵树。
学生画图时,感觉100米太长了,于是想到可以把这个数据改小。
这个环节就体现了猜想和尝试、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
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回顾与反思
回顾与反思,就是要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结果加以检验,一方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这里不仅仅是检查,还要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看看积累了怎样的新经验,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考虑问题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逐步形成评价和反思意识。事实上,验证结果的合理性需要两种基本的能力,首先需要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及其关系有一定了解,如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的速度等,这些是判断问题结果合理性的重要背景知识;其次能对结果的数量级有准确的估计。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清晰,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
综合法:从题目中的已知数学信息出发,去思考哪两个信息是有关系的,是什么样的关系,可以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然后把所求出的数量作为一个新的已知信息,再与其他的已知条件搭配,看一看又可以解决什么新问题。这样逐步的推导,一步一步往下去想,直到求出题目要求的问题。这种思考的方法就是从已知信息入手去思考问题。
如: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已知信息“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 ,把3月价格看作单位“1”,可以求出4月的价格;4月的价格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已知信息,与已知信息“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联系起来,可以求出5月的价格。现在,知道了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就可以解决“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
列式的时候,一般用综合法。
分析法:从所要解答的问题入手,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然后到题中去找,哪些信息是已知的,题中直接给出的,哪些信息是未知的,题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需要我们找出解答这个未知信息需要的条件,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所找的条件在题目中都是已知的为止。这种思考方法就是从所求问题入手去寻找数学信息。
如上题:要解决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需要知道什么? 5月价格和3月价格;5月价格未知,但5月价格与4月价格有关,4月价格也是未知的,但4月价格与3月价格有关。把3月价格看作单位“1”,就可以求出4月价格,进而求出5月价格。
理清数量关系时,一般用分析法。
在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汇报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讲述,用适当的形式把两种分析问题的推理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综合”和“分析”有更直观的感受。
关于问题解决,我们要立足于数量关系的本质理解,把散乱、孤立的多个结构问题以结构演变的形式凝聚到简要的结构模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都可以用“单位量、数量、总量”的知识沟通联系起来。
可以呈现结构不完整、信息缺失的题组,如这里呈现三组常见的数量关系。问: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需要补充什么信息?
(1)轿车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王叔叔买20千克大米需要多少钱?
(3)李师傅X分钟做了多少个零件?
师追问:你们发现补充的信息有什么相同点?引发学生聚焦速度、单价和工作效率,发现其共性,概括得出“1份数”,进而实现数量关系的抽象,初步形成简要结构。
接下来,学生对以上题目进行改编:(1)把上面几题的数量变成小数、分数,你有什么发现?(2)你能改编成两步或三步解决的问题吗?
这里,从整数联系到小数、分数,实现数量关系适用范围的扩展。通过问题改编,纵横比较,发现“单位量”“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感受函数思想(比例),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本质。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与基本方法,还需要我们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4
3.马云鹏;朱立明《从应用题到数量关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新思路》2018.06
4.《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永春 2014.10
5. 《把握关系本质 促进思维发展——“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总复习》 小学教学设计 刘贤虎 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