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项目活动《“帽”美如花》
【作者】 陆 歆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帝景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项目缘起
夏日炎炎,孩子们在户外运动时总是抱怨骄阳的毒辣,满头大汗和涨红的脸让我们为之心疼,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变得凉快些呢?爱美的女孩子想到了可以撑一顶漂亮的雨伞遮挡阳光,馋嘴猫们提议来一根美味的棒冰去暑,讨厌运动的孩子则极力推崇不出门……这些不切实际的点子都遭到了孩子们的否定,“可以戴一顶帽子。”吴子睿一脸认真又略带羞涩的说道,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帽子也成为小五班近日热议的话题。
二、梳理前期经验——帽子大调查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建立在了解幼儿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关于帽子,我们展开了一项调查:你知道有哪些适合夏天穿戴的帽子种类呢?它们的外形是怎样的?在父母的配合下,孩子们针对问题展开了调查,在旧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的经验,也刷新了我们对帽子的认知——一顶简简单单的帽子居然有这么多新奇的款式。
三、 帽子座谈会
于是我们开展了关于帽子的讨论会。
1. 分享经验
孩子们根据调查表分享自己关于帽子的经验。
瑶宝说:太阳帽的中间是空心的。
璇璇说:夏天不能戴毛绒帽。
小墨迹说:鸭舌帽的前面像鸭子的舌头一样。
……
诸如此云
2. 我拥有的帽子
此后,孩子们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带来的帽子。
3. 一顶独一无二的帽子
孩子们希望制作一顶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帽子,为此他们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十一说:我要做一顶恐龙帽。
炜炜说:我想做一顶印第安帽,上面有各种好看的图形。
小美说:我想做一顶兔子帽,帽子上面有两只兔耳朵。
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四、 帽子那些事儿
为了让想法成为现实,孩子化身为设计师,尝试制作一顶独特的帽子。我将以魔法帽为例,阐述我们的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魔法帽
人数:三人
材料:黑绒布
1. 头围测量
在制作帽子的初始,孩子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想要让帽子戴在头上不掉下来,帽盖的尺寸必须要和头围的尺寸一样。所以,第一步要确定头围的尺寸。
孩子们利用皮尺围合头盖确定头围,将数值记录下来,每个孩子的头围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取最大值作为帽盖的尺寸,这样大家都能戴这顶帽子。
2. 裁剪布料
魔法帽的形状是一个锥形,那么应该裁剪一块怎样的布料呢?恰巧教室里有一顶生日帽,它的形状和魔法帽的形状相同,于是孩子们将生日帽打开,雷子杭兴奋地大喊“原来锥形打开后是扇形!”他们把扇形卡纸按在黑绒布上画下轮廓,然后沿着轮廓用剪刀剪下布料。
教师思考: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两步操作并不存在联系,他们没有按照头围裁剪布料,我们可以预见之后将会面临的问题,但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
3. 围合成帽
孩子们围绕扇形布料的顶点将它围合起来,布料的两边用双面胶贴合,这样一顶魔法帽就制作完成啦。
4. 测试实效
这天正好是个晴天,孩子们将帽子拿到操场上测试,发现了一下三个问题:
(1)帽子太小
(2)帽子根本遮不住太阳。
(3)帽子容易掉下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问题呢?
孩子们总结了原因:
(1)帽子的尺寸不是根据头围定的,而是生日帽的复制品。
(2)没有帽檐。
(3)帽子缺少类似松紧带的固定物。
5. 加大尺寸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尝试增加帽子的尺寸。但是以目前小班幼儿的能力,他们无法准确地计算扇形的弧长(圆弧长度),因此在第一个步骤中得到的头围数据只是起到了很小的作用——决定用谁的头围制作帽子。于是他们重新测量了咘咘的头围,这次用绳子围合咘咘的头盖,把围合部分剪下来,得到了一条与头围一致的绳子。接着,孩子们将绳子与生日帽轮廓上的圆弧重合,连接顶点和超出圆弧部分的端点,裁剪并围合成一顶尺寸更大的帽子。咘咘戴在头上,看上去正好合适。
6. 增加帽檐
孩子们利用桶盖和魔法帽的边缘剪下了一块环形布料用以充当帽檐,再次测试发现帽子依然遮挡不住太阳,因为布料本身柔软的特性,它会下垂贴合在脑袋上,根本起不到遮阳的作用。因此,需要更换硬度适当的材料制作帽檐。
孩子们找来了硬纸板,硬纸板很好地解决了帽檐硬度的问题。
7. 增加固定物
有什么办法让帽子不掉下来呢?
方法一:松紧带
汤圆说:“我的太阳帽上有一根长长的绳子,每次用这根绳子套住下巴,帽子就不会掉下来。”于是,孩子们找来了一根绳子,将绳子拴在帽子两端,不断地调试长度让绳子正好套紧下巴。
方法二:耳套
孩子们用扭扭棒在帽檐上制作了两个耳套,套住耳朵,帽子就不会掉下来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套的大小和耳套的长度也需要不断调试。
方法三:挡板
在帽檐的两端安装两块挡板,这样帽子正好能卡在头上。
考虑到实用性和美观度,孩子们一致认为松紧带是最好的办法。
8. 美化帽子
(视频)经过美化,我们的魔法帽完成了。
教师小结:教育即是生活,项目活动应追随幼儿的经验和生活,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者解决的问题,应该被及时地纳入到项目活动中来。魔法帽的制作正是从幼儿生活中应运而出的。
生活需求:需要一顶帽子遮挡烈阳。
材料选择:生活中的废旧物。
制作过程:是生活情境的再现。例如利用皮尺测量头围、用绳子制作松紧带。
帽子的功能:帽子是孩子可以戴出去遮阳并能长时间使用的。
五、 亲子大制作
孩子们都希望拥有一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帽子,分组制作的效率太低了,于是,他们在周末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完成了帽子的制作。
1. 亲子制作
2. 任务卡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配合孩子完成一张任务卡,上面有设计图、制作步骤、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希望借此初步培养孩子们工程设计、归纳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 分享作品和感受。
六、 “帽”美如花——神奇的帽子秀
我们赶在六一前完成了此次项目活动,目的在于希望能在六一节当天给孩子们一个特别的礼物,为这个项目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1. 布置舞台
老师和孩子们利用背景板、红地毯、气球对舞台进行了简单的布置。
2. 帽子秀
神奇的帽子秀开始了(视频)。
七、 教师手记——回顾与反思
在历时两周的项目活动“帽”美如花中,孩子们完全是活动的小主人。他们的投入全神贯注,他们的自信无处不在,他们的创意充满无限想象力,他们的动手制作一丝不荀。在这里,没有了无事可干、四处游荡的孩子,有的只是忙忙碌碌的参与。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活动的需要,幼儿对活动的浓厚兴趣,以及幼儿之间共同的活动目标,使得幼儿的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孩子们很自然地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同伴的言与行,从而对同伴的言行做出积极的反馈,在彼此的互动中获得认可、激励,甚至是启示,幼儿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在此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看来不是孩子不爱学习,不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关键是要了解孩子对怎样的学习内容、怎样的学习活动、怎样的学习方式感兴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直接观察这种学习方式显然比间接认识更受孩子青睐,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和理解方式获得鲜活经验,在经历与体验中,学习欣欣然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在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准确判断教育价值所在,及时把握教育契机,有目的地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在观察中及时的对幼儿的行为作敏感的、主动的反应,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的尊重、理解、接纳孩子在认识、理解事物和表现事物的过程中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为幼儿提供较为恰当的支持、引导和帮助,并能够和孩子们分享每一次的成功和喜悦。
夏日炎炎,孩子们在户外运动时总是抱怨骄阳的毒辣,满头大汗和涨红的脸让我们为之心疼,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变得凉快些呢?爱美的女孩子想到了可以撑一顶漂亮的雨伞遮挡阳光,馋嘴猫们提议来一根美味的棒冰去暑,讨厌运动的孩子则极力推崇不出门……这些不切实际的点子都遭到了孩子们的否定,“可以戴一顶帽子。”吴子睿一脸认真又略带羞涩的说道,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帽子也成为小五班近日热议的话题。
二、梳理前期经验——帽子大调查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建立在了解幼儿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关于帽子,我们展开了一项调查:你知道有哪些适合夏天穿戴的帽子种类呢?它们的外形是怎样的?在父母的配合下,孩子们针对问题展开了调查,在旧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的经验,也刷新了我们对帽子的认知——一顶简简单单的帽子居然有这么多新奇的款式。
三、 帽子座谈会
于是我们开展了关于帽子的讨论会。
1. 分享经验
孩子们根据调查表分享自己关于帽子的经验。
瑶宝说:太阳帽的中间是空心的。
璇璇说:夏天不能戴毛绒帽。
小墨迹说:鸭舌帽的前面像鸭子的舌头一样。
……
诸如此云
2. 我拥有的帽子
此后,孩子们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带来的帽子。
3. 一顶独一无二的帽子
孩子们希望制作一顶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帽子,为此他们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十一说:我要做一顶恐龙帽。
炜炜说:我想做一顶印第安帽,上面有各种好看的图形。
小美说:我想做一顶兔子帽,帽子上面有两只兔耳朵。
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四、 帽子那些事儿
为了让想法成为现实,孩子化身为设计师,尝试制作一顶独特的帽子。我将以魔法帽为例,阐述我们的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魔法帽
人数:三人
材料:黑绒布
1. 头围测量
在制作帽子的初始,孩子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想要让帽子戴在头上不掉下来,帽盖的尺寸必须要和头围的尺寸一样。所以,第一步要确定头围的尺寸。
孩子们利用皮尺围合头盖确定头围,将数值记录下来,每个孩子的头围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取最大值作为帽盖的尺寸,这样大家都能戴这顶帽子。
2. 裁剪布料
魔法帽的形状是一个锥形,那么应该裁剪一块怎样的布料呢?恰巧教室里有一顶生日帽,它的形状和魔法帽的形状相同,于是孩子们将生日帽打开,雷子杭兴奋地大喊“原来锥形打开后是扇形!”他们把扇形卡纸按在黑绒布上画下轮廓,然后沿着轮廓用剪刀剪下布料。
教师思考: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两步操作并不存在联系,他们没有按照头围裁剪布料,我们可以预见之后将会面临的问题,但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
3. 围合成帽
孩子们围绕扇形布料的顶点将它围合起来,布料的两边用双面胶贴合,这样一顶魔法帽就制作完成啦。
4. 测试实效
这天正好是个晴天,孩子们将帽子拿到操场上测试,发现了一下三个问题:
(1)帽子太小
(2)帽子根本遮不住太阳。
(3)帽子容易掉下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问题呢?
孩子们总结了原因:
(1)帽子的尺寸不是根据头围定的,而是生日帽的复制品。
(2)没有帽檐。
(3)帽子缺少类似松紧带的固定物。
5. 加大尺寸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尝试增加帽子的尺寸。但是以目前小班幼儿的能力,他们无法准确地计算扇形的弧长(圆弧长度),因此在第一个步骤中得到的头围数据只是起到了很小的作用——决定用谁的头围制作帽子。于是他们重新测量了咘咘的头围,这次用绳子围合咘咘的头盖,把围合部分剪下来,得到了一条与头围一致的绳子。接着,孩子们将绳子与生日帽轮廓上的圆弧重合,连接顶点和超出圆弧部分的端点,裁剪并围合成一顶尺寸更大的帽子。咘咘戴在头上,看上去正好合适。
6. 增加帽檐
孩子们利用桶盖和魔法帽的边缘剪下了一块环形布料用以充当帽檐,再次测试发现帽子依然遮挡不住太阳,因为布料本身柔软的特性,它会下垂贴合在脑袋上,根本起不到遮阳的作用。因此,需要更换硬度适当的材料制作帽檐。
孩子们找来了硬纸板,硬纸板很好地解决了帽檐硬度的问题。
7. 增加固定物
有什么办法让帽子不掉下来呢?
方法一:松紧带
汤圆说:“我的太阳帽上有一根长长的绳子,每次用这根绳子套住下巴,帽子就不会掉下来。”于是,孩子们找来了一根绳子,将绳子拴在帽子两端,不断地调试长度让绳子正好套紧下巴。
方法二:耳套
孩子们用扭扭棒在帽檐上制作了两个耳套,套住耳朵,帽子就不会掉下来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套的大小和耳套的长度也需要不断调试。
方法三:挡板
在帽檐的两端安装两块挡板,这样帽子正好能卡在头上。
考虑到实用性和美观度,孩子们一致认为松紧带是最好的办法。
8. 美化帽子
(视频)经过美化,我们的魔法帽完成了。
教师小结:教育即是生活,项目活动应追随幼儿的经验和生活,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者解决的问题,应该被及时地纳入到项目活动中来。魔法帽的制作正是从幼儿生活中应运而出的。
生活需求:需要一顶帽子遮挡烈阳。
材料选择:生活中的废旧物。
制作过程:是生活情境的再现。例如利用皮尺测量头围、用绳子制作松紧带。
帽子的功能:帽子是孩子可以戴出去遮阳并能长时间使用的。
五、 亲子大制作
孩子们都希望拥有一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帽子,分组制作的效率太低了,于是,他们在周末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完成了帽子的制作。
1. 亲子制作
2. 任务卡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配合孩子完成一张任务卡,上面有设计图、制作步骤、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希望借此初步培养孩子们工程设计、归纳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 分享作品和感受。
六、 “帽”美如花——神奇的帽子秀
我们赶在六一前完成了此次项目活动,目的在于希望能在六一节当天给孩子们一个特别的礼物,为这个项目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1. 布置舞台
老师和孩子们利用背景板、红地毯、气球对舞台进行了简单的布置。
2. 帽子秀
神奇的帽子秀开始了(视频)。
七、 教师手记——回顾与反思
在历时两周的项目活动“帽”美如花中,孩子们完全是活动的小主人。他们的投入全神贯注,他们的自信无处不在,他们的创意充满无限想象力,他们的动手制作一丝不荀。在这里,没有了无事可干、四处游荡的孩子,有的只是忙忙碌碌的参与。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活动的需要,幼儿对活动的浓厚兴趣,以及幼儿之间共同的活动目标,使得幼儿的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孩子们很自然地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同伴的言与行,从而对同伴的言行做出积极的反馈,在彼此的互动中获得认可、激励,甚至是启示,幼儿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在此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看来不是孩子不爱学习,不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关键是要了解孩子对怎样的学习内容、怎样的学习活动、怎样的学习方式感兴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直接观察这种学习方式显然比间接认识更受孩子青睐,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和理解方式获得鲜活经验,在经历与体验中,学习欣欣然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在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准确判断教育价值所在,及时把握教育契机,有目的地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在观察中及时的对幼儿的行为作敏感的、主动的反应,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的尊重、理解、接纳孩子在认识、理解事物和表现事物的过程中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为幼儿提供较为恰当的支持、引导和帮助,并能够和孩子们分享每一次的成功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