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提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问题研究”教学探讨——以“崇明岛未来是什么样子”教学为例
【作者】 刘华平
【机构】 四川省蓬安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材中章末的问题研究是基于真实情景设计的案例,是本章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文以“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为模板,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蓬安太阳岛的形成、变化及带来的影响与解决措施,以此提高学生观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问题研究;崇明岛;太阳岛;流水堆积
“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新修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主线,是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1]。“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景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基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及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通过地理教学中一系列实践活动所获得,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问题研究课是地理教科书中每一章结束时必定会安排的一个课题,它通常与所在章节的内容有着直接的知识与理论联系,并且是这一章节内容的总结与延伸。通过一系列情景设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一、课标分析
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对于本节课主要强调研究的是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内力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外力中增加了人为作用的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日趋明显。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发展变化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应用层面理解和分析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一主题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与新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均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中设置了“问题研究”的活动内容,可见其在河流地貌中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明显。这部分内容在两个版本中问题设置都是一样,只是材料稍作修改。由于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因此,我们以新人教版地理教材为例加以分析研究。教材从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用了大量的文字图形,资料丰富,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素材。
三、研究流程
教材给我们了提供了本节内容的研究步骤:
通过对教材研究方法的学习,我们在指导学生做身边地理现象的问题研究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研究背景→选择议题→提出地理问题→资料搜集与分析→综合讨论→结论→决策分析。通过比较崇明岛与蓬安的太阳岛的特征和成因,寻找其共同之处,并对蓬安的江心洲形成、变迁提出问题,运用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背景
由于学校所在地处于嘉陵江河畔,具有丰富的河流地貌发育,有:江心洲(太阳岛和月亮岛)、河漫滩、嵌入式蛇曲、河流的裁弯取直、河道的变迁等地貌。太阳岛上生长着茂盛的草本植物,为附近的牛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另外百牛渡江旅游景点远近闻名,为蓬安带来了大量的旅游收入。因此,该岛的面积会变化什么样的变化对当地养殖户以及蓬安的旅游业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我们通过教材上“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一课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讨论蓬安太阳岛的形成以及变化。
五、研究过程
(一)资源准备
教师利用寒假时间给学生布置任务,指导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利用手机地图、网络文章、以及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观察蓬安县百牛渡江景点——太阳岛的地形地貌、物质组成及嘉陵江水位情况,并拍摄景观图。
(二)活动探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蓬安的百牛渡江景观视频进入新课,展示太阳岛的景观图。
图 1 太阳岛景观图
2.进入新课
[活动1]
从形状、地形、物质组成以及植被等方面指出太阳岛的特征。
图 2 太阳岛卫星地图
学生:从形状上看,太阳岛上下游窄、中间宽,呈纺锤体。从地形上看地形平坦,高差小,水道穿插其间,该岛的物质主要是由泥沙组成,岛上均为草本植物,无树木生长。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教材上“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一部分内容中崇明岛的地形特征,他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他们从地形上来看,都非常平坦,高差很小,由泥沙组成。不同的是:崇明岛面积较大,而蓬安太阳岛面积较小;位置上崇明岛处于河流入海口;太阳岛是形成于河流中游的江心洲。
[活动2]
设问:在河流入海口形成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那为何在河流中游也能形成江心洲,即嘉陵江在我们蓬安段的太阳岛和月亮岛?他们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
学生:他们都是河流堆积而形成的,他们之所以能形成河流堆积地貌,是由于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泥沙沉积。
教师:那影响河流搬运能力的是什么因素?
学生:影响河流流速的因素是:地形和河流径流量。
教师:请同学们对其详细阐述一下。
学生: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搬运能力强,侵蚀搬运为主,地形起伏小,落差小,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以堆积为主;河流水量大,流速快。
教师:太阳岛处于嘉陵江中游,为丘陵地形,比长江口落差大,为何也有河流堆积地貌,形成了江心洲呢?请大家观看太阳岛的卫星地图,观察嘉陵江河道特征。
图 3 嘉陵江蓬安太阳岛段卫星图
学生:嘉陵江河道在太阳岛处比较宽,在上游较窄。
教师:那么河道宽窄会不会影响水流速度呢?
学生:会,河道窄,流速快;河道宽,流速慢。
教师:那太阳岛的形成是什么原因?崇明岛的形成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太阳岛的形成主要是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崇明岛的形成原因是:地形平坦、河道变宽、海水顶托作用。
[活动3]太阳岛的变化
材料:百牛渡江是马回水电站建设的副产品。1994年之前,嘉陵江油房沟村段水位很低,牛可直接涉水走到岛上吃草。1994年后,马回电站下闸蓄水致嘉陵江水位上涨,每年暮春到初秋时节,牛儿禁不住对岸的“美食”诱惑,仍趟过江水上岛吃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每天日出渡江上岛,日落涉水归栏的习惯。由此,“百牛渡江”的景象逐渐形成[3]。
活动:请大家根据材料画出马回水电站建设前后太阳岛段嘉陵江的剖面图。
图 4 下游电站建成前后嘉陵江水位图
教师:随着下游马回电站蓄水位的升高,太阳岛面积会如何变化。
学生:随着下游马回电站蓄水位的升高,太阳岛面积减小,主要是岛屿附近地势较低的地方被水淹没。
教师:岛屿基部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江水淹没,现在嘉陵江马回电站蓄水后,不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太阳岛附近嘉陵江的水位都比较稳定,与太阳岛顶部保持有不到1米的高差。但是由于水深增加,太阳岛的面积还可能继续变小,请同学们结合蓄水后的太阳岛示意图与景观图思考其原因。
学生:(略)
图 5 太阳岛河岸景观
教师:在蓄水前,水位较低,河床坡度较缓,河床中有泥沙沉积补充;马回电站蓄水后嘉陵江上游带来的泥沙主要在水库库尾处沉积,而太阳岛接近大坝处,江水深度较大,水质清澈,泥沙补充较少,加上河水的波浪侵蚀岛屿边缘,形成较陡的河岸,江岸容易坍塌,导致岛屿面积缩小。
[活动4]
面对太阳岛不断被河水侵蚀,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降低河水对岛屿边缘的侵蚀速度呢?
学生:岛屿边缘种植喜水性植物,起到固岸作用,减少波浪对河岸的侵蚀,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泥沙沉积,根系有利于固定河底泥沙,同时由于夏季多发洪水,喜水性植物耐涝,生命力顽强。
教师:我们通过对太阳岛的研究发现,太阳岛的形成是由于嘉陵江在此处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而形成的江心洲;在下游修水坝之后河道水位上升,河道变深,岛屿变为现在大小;由于河水侵蚀岛屿边缘,可能使岛屿边缘坍塌导致岛屿变小进而影响百牛渡江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岛屿边缘种植水生植物保护河岸不被侵蚀。
总 结:
通过学习活动研究“崇明岛的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来引导学生发现并研究身边的地理问题,在教学研究中着力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加强地理教材中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因为书本知识源于生活与自然,只有与生活世界相通,知识才富有生命活力;二是加强地理课堂教学与地理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地理实践中发现并运用知识,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珍惜大自然。通过学习问题研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运用地图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3] 四川惊现“百牛渡江”生态奇观:画面震撼[EB/OL].https://www.sohu.com/a/110120249_258768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问题研究;崇明岛;太阳岛;流水堆积
“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新修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主线,是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1]。“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景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基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及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通过地理教学中一系列实践活动所获得,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问题研究课是地理教科书中每一章结束时必定会安排的一个课题,它通常与所在章节的内容有着直接的知识与理论联系,并且是这一章节内容的总结与延伸。通过一系列情景设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一、课标分析
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对于本节课主要强调研究的是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内力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外力中增加了人为作用的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日趋明显。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发展变化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应用层面理解和分析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一主题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与新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均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中设置了“问题研究”的活动内容,可见其在河流地貌中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明显。这部分内容在两个版本中问题设置都是一样,只是材料稍作修改。由于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因此,我们以新人教版地理教材为例加以分析研究。教材从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用了大量的文字图形,资料丰富,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素材。
三、研究流程
教材给我们了提供了本节内容的研究步骤:
通过对教材研究方法的学习,我们在指导学生做身边地理现象的问题研究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研究背景→选择议题→提出地理问题→资料搜集与分析→综合讨论→结论→决策分析。通过比较崇明岛与蓬安的太阳岛的特征和成因,寻找其共同之处,并对蓬安的江心洲形成、变迁提出问题,运用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背景
由于学校所在地处于嘉陵江河畔,具有丰富的河流地貌发育,有:江心洲(太阳岛和月亮岛)、河漫滩、嵌入式蛇曲、河流的裁弯取直、河道的变迁等地貌。太阳岛上生长着茂盛的草本植物,为附近的牛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另外百牛渡江旅游景点远近闻名,为蓬安带来了大量的旅游收入。因此,该岛的面积会变化什么样的变化对当地养殖户以及蓬安的旅游业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我们通过教材上“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一课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讨论蓬安太阳岛的形成以及变化。
五、研究过程
(一)资源准备
教师利用寒假时间给学生布置任务,指导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利用手机地图、网络文章、以及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观察蓬安县百牛渡江景点——太阳岛的地形地貌、物质组成及嘉陵江水位情况,并拍摄景观图。
(二)活动探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蓬安的百牛渡江景观视频进入新课,展示太阳岛的景观图。
图 1 太阳岛景观图
2.进入新课
[活动1]
从形状、地形、物质组成以及植被等方面指出太阳岛的特征。
图 2 太阳岛卫星地图
学生:从形状上看,太阳岛上下游窄、中间宽,呈纺锤体。从地形上看地形平坦,高差小,水道穿插其间,该岛的物质主要是由泥沙组成,岛上均为草本植物,无树木生长。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教材上“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一部分内容中崇明岛的地形特征,他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他们从地形上来看,都非常平坦,高差很小,由泥沙组成。不同的是:崇明岛面积较大,而蓬安太阳岛面积较小;位置上崇明岛处于河流入海口;太阳岛是形成于河流中游的江心洲。
[活动2]
设问:在河流入海口形成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那为何在河流中游也能形成江心洲,即嘉陵江在我们蓬安段的太阳岛和月亮岛?他们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
学生:他们都是河流堆积而形成的,他们之所以能形成河流堆积地貌,是由于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泥沙沉积。
教师:那影响河流搬运能力的是什么因素?
学生:影响河流流速的因素是:地形和河流径流量。
教师:请同学们对其详细阐述一下。
学生: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搬运能力强,侵蚀搬运为主,地形起伏小,落差小,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以堆积为主;河流水量大,流速快。
教师:太阳岛处于嘉陵江中游,为丘陵地形,比长江口落差大,为何也有河流堆积地貌,形成了江心洲呢?请大家观看太阳岛的卫星地图,观察嘉陵江河道特征。
图 3 嘉陵江蓬安太阳岛段卫星图
学生:嘉陵江河道在太阳岛处比较宽,在上游较窄。
教师:那么河道宽窄会不会影响水流速度呢?
学生:会,河道窄,流速快;河道宽,流速慢。
教师:那太阳岛的形成是什么原因?崇明岛的形成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太阳岛的形成主要是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崇明岛的形成原因是:地形平坦、河道变宽、海水顶托作用。
[活动3]太阳岛的变化
材料:百牛渡江是马回水电站建设的副产品。1994年之前,嘉陵江油房沟村段水位很低,牛可直接涉水走到岛上吃草。1994年后,马回电站下闸蓄水致嘉陵江水位上涨,每年暮春到初秋时节,牛儿禁不住对岸的“美食”诱惑,仍趟过江水上岛吃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每天日出渡江上岛,日落涉水归栏的习惯。由此,“百牛渡江”的景象逐渐形成[3]。
活动:请大家根据材料画出马回水电站建设前后太阳岛段嘉陵江的剖面图。
图 4 下游电站建成前后嘉陵江水位图
教师:随着下游马回电站蓄水位的升高,太阳岛面积会如何变化。
学生:随着下游马回电站蓄水位的升高,太阳岛面积减小,主要是岛屿附近地势较低的地方被水淹没。
教师:岛屿基部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江水淹没,现在嘉陵江马回电站蓄水后,不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太阳岛附近嘉陵江的水位都比较稳定,与太阳岛顶部保持有不到1米的高差。但是由于水深增加,太阳岛的面积还可能继续变小,请同学们结合蓄水后的太阳岛示意图与景观图思考其原因。
学生:(略)
图 5 太阳岛河岸景观
教师:在蓄水前,水位较低,河床坡度较缓,河床中有泥沙沉积补充;马回电站蓄水后嘉陵江上游带来的泥沙主要在水库库尾处沉积,而太阳岛接近大坝处,江水深度较大,水质清澈,泥沙补充较少,加上河水的波浪侵蚀岛屿边缘,形成较陡的河岸,江岸容易坍塌,导致岛屿面积缩小。
[活动4]
面对太阳岛不断被河水侵蚀,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降低河水对岛屿边缘的侵蚀速度呢?
学生:岛屿边缘种植喜水性植物,起到固岸作用,减少波浪对河岸的侵蚀,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泥沙沉积,根系有利于固定河底泥沙,同时由于夏季多发洪水,喜水性植物耐涝,生命力顽强。
教师:我们通过对太阳岛的研究发现,太阳岛的形成是由于嘉陵江在此处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而形成的江心洲;在下游修水坝之后河道水位上升,河道变深,岛屿变为现在大小;由于河水侵蚀岛屿边缘,可能使岛屿边缘坍塌导致岛屿变小进而影响百牛渡江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岛屿边缘种植水生植物保护河岸不被侵蚀。
总 结:
通过学习活动研究“崇明岛的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来引导学生发现并研究身边的地理问题,在教学研究中着力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加强地理教材中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因为书本知识源于生活与自然,只有与生活世界相通,知识才富有生命活力;二是加强地理课堂教学与地理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地理实践中发现并运用知识,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珍惜大自然。通过学习问题研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运用地图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3] 四川惊现“百牛渡江”生态奇观:画面震撼[EB/OL].https://www.sohu.com/a/110120249_258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