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青少年人格缺失——自我中心

【作者】 张 瑾

【机构】 广元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时期是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中,人格是否健全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人格缺失大致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心理脆弱、自制力差、动机缺失等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自我中心的人格缺失的方面来进行分析阐述,从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来解决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中心;自私自利;青少年;人格缺失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1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状
        1.1.1自我控制能力差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的能力,在没有其他人的监督下,适当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冲动,抵制诱惑,个体主动的选择目标。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对于快节奏的时代有点不知所措,有时会被假象所迷惑,分不清事物的好坏,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1.1.2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在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励下,表现出对他人或对社会所履行具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当今社会中,社会中各种不良影响,人情冷漠、唯利是图、诚信缺失等等对青少年的成长中道德人格造成严重的影响。很多青少年严格要求别人,以集体主义要求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因此青少年做出很多道德失范的行为,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1.1.3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差
        交流是信息获取知识发展自己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主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到真诚的情感,交流更深入人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部分的交流都是在电脑手机上进行交流,而且互联网的发展也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但是这也同样让很多人在网上发布一些不负责的言语,导致很多青少年将自己封闭在虚拟网络上,没有责任感,同时也造成他们在现实生活照有一定的交流障碍。
        1.2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人格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为人的态度或为人的品格。它包括为人的态度、待人的态度、处事的态度。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人格缺陷不能不反映出我国现行教育的失误。首先,人格缺陷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失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使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只重视了对子女的物质满足与单纯学习成绩的较量,而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其次,人格缺陷反映了现行学校教育的弊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成长,尤其是不顾学生人格发展而一门心思地抓高考、抓分数和名次。然而培养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视。最后,社会环境也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社会媒体传播的思想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思维。社会环境是教育青少年学习分辨社会生活中的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有效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影响的主要途径。
        二、自我中心的概念以及形成过程
        2.1自我中心的概念
        "自我中心"一词最先见于当代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著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指儿童在心理上不能分辨主体与客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观点。也就是说,儿童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与对象的不同,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自己的一部分。[1]后来,这一术语被广泛用于成年人,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受自我中心倾向影响的青少年由于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往往会以偏盖全,会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社会使用不良的情况,出现人格缺陷的现象,有时甚至做出对他人或者社会不利的有害行为。"自我中心"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最高,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2.2青少年自我中心形成的过程
        受各种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青少年有了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和人格障碍,而且促使他们做出错误的自我认知以及错误的行为方式。
        首先是自我认知错误。许多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难以适应学校规则和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对于学校体制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都是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心态。
        其次,就是自我行为控制失调。一般来说,在青春期阶段,青少年遇到挫折困难,慢慢调节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能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但是,基于"自我中心"的心理特质的支配,青少年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某个问题,不接纳别人的正确的建,如此一来,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控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容易冲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做出错误的行为。
        最后,在自我认知错误与行为控制失调后的基础上,外界一个小的因素都可以导致"自我中心"的青少年做出错误的行为举动。例如,李某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打架抽烟逃课,什么都做,根本不考虑家人老师同学的感受,只顾自己开心,以别人的痛苦难过为乐趣。
        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特质直接导致指考虑自己的利益,几乎不或者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并且对他人的过失极大的敏感敌意,对他人的关心漠视无动于衷,对人生观价值观模糊。
        三、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心理行为表现
        3.1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表现
        第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学生往往处于以我为中心的位置,别人都该听他的,非常重视自己的感觉,自我的存在感,常常用自己的利益淹没其他人的利益,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轻视别人的感受和存在价值。这种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有时会导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当时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仅仅因与同学打牌产生的一点小摩擦,引起心中不快,自己无法很好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就极其残忍地杀死四名同窗好友。
        第二,错误归因和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许多人都能在困难和挫折中人们遭受挫折或打击,都能积极的去找自身的原因并且勇敢的面对克服它。然后一些青少年遇到挫折不能很好地从内部因素找问题,反而错误归因于外部因素,对他人对社会充满怨恨,由此变得消极,社会价值观扭曲。
        3.2行为方式
        第一,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很多种因素造成青少年变得狭隘、自私、冷漠的人格倾向。在这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我"占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可侵犯,他人为我是理所当然的,我为他人是不可理解、难以接受的。[1]他一种冷漠态度们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事物表现出事不关己的一种态度。
        第二,攻击性强。因为一些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若遇到不顺和障碍时,他们就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怨气冲天,情绪烦躁、焦虑,内心冲突强烈,有时恶语相加,有时在背后做手脚,有时候采取暴力行为。[1]
        四、自我中心的建议以及应对方式
        自我中心的现象在青春期只要很好的引导,采取一些可行性较强的措施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自我中心人格缺陷的特征。对于自我中心的解决策略,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4.1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解决自我中心倾向的前提
        青少年产生自我中心倾向的根源在于对自身的评价的不正确,他们往往在处事和行为中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摆在一个不适当的位置,处处显示自己的观点、想法而不顾其他,其最终结果是四处碰壁,影响了自己的信心,反过来由极端的自尊变为极端的自卑,陷入严重的心理危机而很难自拔。[2]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正确面对得与失,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己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做出正确的归因。
        4.2培养学生的与人交流的能力,关注其他人的观点
        许多人的自我中心倾向来源于只能考虑到自己,无法听到其他的的观点意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最后可以换位思考,了解其他人的一些想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让每个人的意见都发表出来,能聆听并能接受正确的意见和观点。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个人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某一个事物或者观点,从而改变学生自我中心的这种观念。
        4.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品德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反映在现实中,往往有只顾自己利益、不考虑集体和他人利益的表现,甚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铤而走险。这样的问题也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方面的缺陷。[2]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学校规则和社会规范的作用以及遵守规则规范的重要性。
        五、结语
        关于自我中心的人格倾向,学校要正确引导青少年克服这种自我中心的人格倾向,要求家庭和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过对自我中心的概念以及学生自我中心形成过程和心理行为的分析,使我们对青少年自我中心心理的形成和表现有了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自我中心心理问题以达到减轻其危害的目的,也同时给出了一些克服自我中心人格倾向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费江涛,蒋涛,郑瑜.马云鹏.学术研究[Z].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周文斌.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