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做教师,就要做“良师”
【作者】 王 军 于淑丽
【机构】 兰高学校 明德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师生关系“三部曲”为:坚持“待之以爱”、“待之以诚”、“垂之以范”。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态度。只有坚持“以爱为本,以诚相待”,才能实现师生共融,才会双赢。”
关键词:尊重学生;坦诚沟通;率先垂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指的是教师的责任。
“天、地、君、亲、师”这简单的五个字则点名了教师在社会角色中的重要地位。人们常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则更是一语点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活动也归属于人类交往活动的一个方面,但与其他的人际交往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交往的对象是学生,师生关系是教学领域中最主要的也是最为敏感的一对重要关系。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而在这种情感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强势,控制着交流的目的、内容、方向,乃至结果,无论学生是否能真心接受教师的观点,最终教师都可以以强制性实现自己预期的交流结果,这是朋友、同事、亲属等各种角色进行交流时都不具备的一个鲜明特征。
在一些学校里,领导和教师自己谈到教师素质时,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认为讲课讲得好的就是好教师,而忽视了教师所应具备的一些必要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其实教师素质的这些方面,正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影响的因素,恰恰必须予以重视。
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靠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生能否获得良好教育的前提。在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力,基于这种情感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师生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变量,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态度。
爱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具有的职业素养,是教师最真实的称号。
一、尊重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人与人交往,心理相容时,对方的行为就能引起我们的肯定的积极反应;心理不相容时,对方的行为则引起我们的消极反应。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间心理相容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形成心理相容的必备条件。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要以自己的观点任意对学生进行点评。在你看来热情过度的学生,他往往有善于交往的长处;而沉闷木讷的学生,也许更善于沉静思考;数学不分比例关系的,或许文学上有较深的文言底蕴,能成为一名作家;爱摆弄小器械的,或许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师。
世间万物,从这个角度看是缺陷时,从另一个角度,则往往是长处,没必要强求所有的都类似,类同就没有个性。
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人格。人的自尊心因年龄的不同或许有感知的强弱,范畴的宽窄,但绝不会因年龄小而不存在自尊心,教师在言语中经常使用的“笨”,“猪脑筋”,“木头疙瘩”,行为中的罚抄、罚站、推搡、打跺等行为都极易损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的心灵在成长过程中留下阴影。
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言,不管意见是否正确,重在言之有理,即使言不成理也无妨,不要对学生的见解轻易下结论,尽量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多质疑多思考,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更不能因为学生的思路与自己经常不同,而剥夺他的发言权,甚至冷嘲热讽。
实践证明:教师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情感上的滋润。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已被教师尊重、欣赏、接纳时,也就会全心全意与教师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报答教师,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二、沟通
教学中,师生间极易产生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太容易,产生厌倦;狭隘的勇敢心理,对错误的人、事讲义气。有教师自身的问题:钻研教材不透彻,对习题的讲解有错误;言语中不经意使用了侮辱攻击性的词句。也有学校管理制度的问题等。一旦发生冲突,教师不宜采取强制遏制的方法,而应正视矛盾,弄清矛盾的起因,控制自己的情绪,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感受,并认真倾听学生的看法,求同存异,逐步化解矛盾,坚持正面说服,耐心教育,以情感人,弃异趋同。
在学生的行为使自己感到愤怒,尊严受挫时,教师更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发雷霆,而应一方面积极的倾听学生的诉说,一方面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开诚布公的说明是自己生气的行为及后果,以及自己有什么感受等,尽快找到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来化解矛盾。
在教师与学生这矛盾的两方中,教师基于年龄、阅历、文化程度及特定身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更应明白:如果一直对抗或采取强硬措施,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双方只有坐下来,诚恳的交换意见,才能使矛盾化解。
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不应该是汉河楚界。师生共融,才会双赢。
三、表率
经常在校园里见到这样的标语;“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一语点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个人小节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的群体是生理和心理上都在发育的未成年人。
教师教育是用自己的言行诱导、指引、点拨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监督之下,随时与学生发生间接或直接的联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更应谨言慎行,以礼待人。“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不随便说挫伤学生自尊心,伤害学生感情的话,不随意反映对学生心理有危害的行为表现。在遭遇挫折时,既不能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对工作失去兴趣,对学生漠不关心,更不能把怒火发泄到学生身上,应尽量做到处变不惊;不摆唯师独尊的架子,对学生能以平易和蔼的态度对待,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关心学生的感情起伏;对学生的礼貌问候和招呼予以亲切的回应……
总之,教师在全面关心、热爱学生以及真诚对待学生的同时,如果能坦率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真诚的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就能在沟通、交往、行为等许多方面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形成这样的良好习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务学不如务求师。”。在我们的国家的教育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上的贵贱之分,即使学生有过错,有伤教师的“体面”,也不能以专横粗暴相回应,讽刺、体罚、训斥、辱骂等都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不仅危害了学生身体健康,还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择师,不可不慎也。”笔者认为:“爱与善” 是教师一个本质的素养,体现教师对生命的敬畏,对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教师的工作现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具有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越发找不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方法。因此,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欲为名师,先做个“良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努力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
关键词:尊重学生;坦诚沟通;率先垂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指的是教师的责任。
“天、地、君、亲、师”这简单的五个字则点名了教师在社会角色中的重要地位。人们常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则更是一语点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活动也归属于人类交往活动的一个方面,但与其他的人际交往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交往的对象是学生,师生关系是教学领域中最主要的也是最为敏感的一对重要关系。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而在这种情感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强势,控制着交流的目的、内容、方向,乃至结果,无论学生是否能真心接受教师的观点,最终教师都可以以强制性实现自己预期的交流结果,这是朋友、同事、亲属等各种角色进行交流时都不具备的一个鲜明特征。
在一些学校里,领导和教师自己谈到教师素质时,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认为讲课讲得好的就是好教师,而忽视了教师所应具备的一些必要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其实教师素质的这些方面,正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影响的因素,恰恰必须予以重视。
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靠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生能否获得良好教育的前提。在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力,基于这种情感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师生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变量,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态度。
爱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具有的职业素养,是教师最真实的称号。
一、尊重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人与人交往,心理相容时,对方的行为就能引起我们的肯定的积极反应;心理不相容时,对方的行为则引起我们的消极反应。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间心理相容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形成心理相容的必备条件。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要以自己的观点任意对学生进行点评。在你看来热情过度的学生,他往往有善于交往的长处;而沉闷木讷的学生,也许更善于沉静思考;数学不分比例关系的,或许文学上有较深的文言底蕴,能成为一名作家;爱摆弄小器械的,或许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师。
世间万物,从这个角度看是缺陷时,从另一个角度,则往往是长处,没必要强求所有的都类似,类同就没有个性。
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人格。人的自尊心因年龄的不同或许有感知的强弱,范畴的宽窄,但绝不会因年龄小而不存在自尊心,教师在言语中经常使用的“笨”,“猪脑筋”,“木头疙瘩”,行为中的罚抄、罚站、推搡、打跺等行为都极易损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的心灵在成长过程中留下阴影。
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言,不管意见是否正确,重在言之有理,即使言不成理也无妨,不要对学生的见解轻易下结论,尽量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多质疑多思考,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更不能因为学生的思路与自己经常不同,而剥夺他的发言权,甚至冷嘲热讽。
实践证明:教师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情感上的滋润。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已被教师尊重、欣赏、接纳时,也就会全心全意与教师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报答教师,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二、沟通
教学中,师生间极易产生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太容易,产生厌倦;狭隘的勇敢心理,对错误的人、事讲义气。有教师自身的问题:钻研教材不透彻,对习题的讲解有错误;言语中不经意使用了侮辱攻击性的词句。也有学校管理制度的问题等。一旦发生冲突,教师不宜采取强制遏制的方法,而应正视矛盾,弄清矛盾的起因,控制自己的情绪,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感受,并认真倾听学生的看法,求同存异,逐步化解矛盾,坚持正面说服,耐心教育,以情感人,弃异趋同。
在学生的行为使自己感到愤怒,尊严受挫时,教师更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发雷霆,而应一方面积极的倾听学生的诉说,一方面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开诚布公的说明是自己生气的行为及后果,以及自己有什么感受等,尽快找到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来化解矛盾。
在教师与学生这矛盾的两方中,教师基于年龄、阅历、文化程度及特定身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更应明白:如果一直对抗或采取强硬措施,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双方只有坐下来,诚恳的交换意见,才能使矛盾化解。
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不应该是汉河楚界。师生共融,才会双赢。
三、表率
经常在校园里见到这样的标语;“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一语点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个人小节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的群体是生理和心理上都在发育的未成年人。
教师教育是用自己的言行诱导、指引、点拨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监督之下,随时与学生发生间接或直接的联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更应谨言慎行,以礼待人。“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不随便说挫伤学生自尊心,伤害学生感情的话,不随意反映对学生心理有危害的行为表现。在遭遇挫折时,既不能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对工作失去兴趣,对学生漠不关心,更不能把怒火发泄到学生身上,应尽量做到处变不惊;不摆唯师独尊的架子,对学生能以平易和蔼的态度对待,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关心学生的感情起伏;对学生的礼貌问候和招呼予以亲切的回应……
总之,教师在全面关心、热爱学生以及真诚对待学生的同时,如果能坦率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真诚的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就能在沟通、交往、行为等许多方面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形成这样的良好习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务学不如务求师。”。在我们的国家的教育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上的贵贱之分,即使学生有过错,有伤教师的“体面”,也不能以专横粗暴相回应,讽刺、体罚、训斥、辱骂等都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不仅危害了学生身体健康,还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择师,不可不慎也。”笔者认为:“爱与善” 是教师一个本质的素养,体现教师对生命的敬畏,对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教师的工作现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具有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越发找不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方法。因此,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欲为名师,先做个“良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努力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