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作者】 赵 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想教好历史,首先是多读书,其次是会读书。同时,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样重要。作为历史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更应该培养自己的思想品质,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也才能正确地影响与引导学生。观念必须不断更新,这是对每一位老师的共同要求。更新观念,包括要更新教育观念;要不断开扩视野、增长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要坚持充实自身的知识库存,经常性地阅读并钻研和自身工作有关的图书和知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能力 读书兴趣
  一、必须认识到功夫在史外的意义。我们知道,初中时期的历史课程是一门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社会不重视的小副科,因而等学生上了高中后,由于以往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方法不当、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也就直接影响了历史的继续学习;更重要的一点,学生少了一条了解古今中外世事变迁的渠道。更谈不上“以史为鉴”。怎么办?有的学生,甚至有的老师,便一味在书本上、资料中寻找提升成绩的渠道。我们都知道"功夫在诗外"这一说法。此句原是诗人陆游讲授写诗经验时所写一首诗中的一句。陆诗的大意说:他起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直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当重内容、意境,应当体现百姓的需求和喜怒哀乐。陆游强调诗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主张从诗人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格物致至的探索,从血乳交融的感应,从砥砺磨淬的历练,获得诗外的真功夫。功夫在诗外,讲的正是广泛涉猎、开阔眼界的人生阅历。其实,此语同样适用于高中历史的教与学。换句话说,功夫同样在史外。这话不无道理。我们每到一处、每讲一堂历史课,都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存获得裨益,通过让学生编演短剧等活动启迪学生了解和感悟历史的重要作用。当然,关键还是要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来带动学生动脑和实践,以正确的史学观、价值观统领我们的思想,以科学的方法、思维指导我们的学习,从而获得圆融的境界。
  二、读书对学习历史的重点性。应当说,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才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读书。刘向说: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同样的道理,无论是要教好历史,还是想学好历史,都必须首先多读书,其次是会读书。甚至可以说,读书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对此,我国近现代史上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将读书分为三个境界(亦称人生三重境界)。“三种境界”论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用它比喻读书,旨在说明读书要专注。人生有限,学海无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旨在比喻读书求知须历经一个艰苦的过程。古今凡有造诣者,无不经历一个刻苦,攻读的过程。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在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旨在说明苦读后的收获与幸福。这是第二境界的必然。经过“千百度”的苦读,你得到的将是物欲私念的超脱、人生哲理的顿悟、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灵感的激发。“三种境界”道出了一条读书求知的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
  三、以崇高的境界看待人生。春秋礼记,大学中庸,孟子、庄子,在古老的中国文化底蕴里,无不解读人生境界。“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这是一种大境界。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我认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这种“大境界”循循善诱地传授给学生。无论是我国古代政治史,还是我国古代经济史,抑或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其成功发展的脉络无不具有这种“大境界”。比如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当时的清王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很多人都只知道明哲保身,但林则徐认为国家的命运只有需要个人不计生死,充分体现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操和博大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了一个做人非常重要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忘我的。如今,类似这样的历史故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图书、影视当中,尽管不免有许多演绎,但多数还是遵循了历史的真实。作为老师,通过自身的学识,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积极引导,及时辨伪,教会学生懂得识别哪些是艺术创作,哪些是历史真实。绝不可以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自己又不分重点地笼统灌输。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历史当做科目学习,而应当作为爱好主动去了解、钻研。犹如我们在读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诗时,应当深刻体味诗人在那个时代的好恶,而不是简单的字意;应当懂得我们学习历史,正是为了创造历史,而不只是为了当一名历史的匆匆过客。
  四、善于培养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最常用的方法是故事导入,以激发其兴趣。一个有趣的故事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来吸取知识。先哲们说过:“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孔子)“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爱因斯坦)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有兴趣呢?我以为无外乎两种办法。1.课外培养学生学史兴趣的方法。①明确学好历史的目的,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②树立教学的权威形象,通过影响力,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③历史知识千头万绪,包罗万象,让学生懂得必要的记忆是完成学习的基础之一。④利用读书活动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2.课内调动学生学史兴趣的方法。 ①课前导入,精心设计“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较之成人更容易处于兴奋状态,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则是老师应当深入研究和掌握的。②在授课过程中善于巧设“悬念”并注意更换教学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采用幽默教学法,在笑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在一堂课结束前及时设置具有“悬念”的思考,充分保留兴趣的空间,让学生愿意去作进一步的探究。必须培养学生注重对重点知识学习的能力。历史知识大致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如何就这一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道永远值得探索的命题。
  五、德才兼备。德才兼备,实际上就是过去所说的又红又专。德,是指一个人的政治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了这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指这个人的智能水平。包括理论知识、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切实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充分说明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我们评价人的基本标准是先看其德、后看其才,德高才厚,谓之君子;德高才低,谓之庸人;德薄才厚,谓之小人。我们历史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教育学生思想品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身教胜于言教。俗话说,政史不分家。很多时候,历史与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既方便又活泼。由此可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样重要。既然如此,作为历史老师就应该首先加强自身的思想品质建设,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也才能正确地影响与引导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接班人。
  六、关键在于效果。在人类历史上,各类人物众多,历史事件繁杂,年代、背景纷纭繁复,极易混为一团。如果不讲究方法,一味死记硬背,效果不但不好,还会事倍功半。当然,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储藏的知识也有一定局限,正如历史老师未必什么都会一样。我们只需在自己的历史专业上有特长,历史知识要学得精,这是起码的条件;对历史事件、人物等应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基本的要求。有关历史的话题很多,许多时候历史往往与现实紧密相连。因此,历史老师首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新老教材适当增补内容以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这就是所谓备教材。其次,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寻找合适的话题展开教学;尤其也要考虑到一些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共同进步。这就是所谓备学生。其三,我们还必须善于从一些历史现象及现实事物的关联上发现问题,做到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索、思考、归纳、小结;设置疑问的时候,语言要有历史感,评价用词要科学准确、严谨贴切,绝不能信口开河、胡口乱吹。要在“讲”字上下功夫,切合实际,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注重对历史遗存的实地考察,这样更能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便于进一步探究历史。这就是所谓备方法。最后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参与,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目的,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备效果。随着人类社会向着信息社会的快速迈进,教育同样面临着重大变革,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考验。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已经到来。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务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这里,几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因此,作为老师,除了加强自身学习外,任重道远。
  七、及时更新观念。时代在发展,观念要更新,这是对每一位老师的共同要求。更新观念,包括要更新教育观念;要不断开扩视野、增长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要坚持充实自身的知识库存,有选择地多读一些和自身工作有关的图书。老舍说:“风格是各种花的特有的光彩与香味。”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这里面其实就有个更新观念的问题。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它是通过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知识能力而完成的。犹如“只有足够的能力,才能帮助他人实现梦想”(英格兰谚语)一样。当然,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老师富有独创性的较长时期劳动的结晶,凝聚着老师的美学理想和教学艺术实践的匠心。比如教材中提到的许多有关空间概念的知识就容易混淆,有些地名、国名、河流名、铁路名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那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说明、帮助学生找到各知识点的异同,从而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加深印象。
  总之,历史教师要把继承和发展、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促使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更快形成和更好发展。要有“乐教”的积极精神,把历史教学当作一种艺术性事业,创造出一种历史教学的艺术个性。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得好:“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梦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梦想。”愿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也能插上理想的翅膀,在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的同时,多把功夫用在课本之外的品德、能力锻造上,只有如此,教与学的效果才能得到双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