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问题研究”中提升高中生安全素养的路径探析——以“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为例
【作者】 周义辉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问题研究”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模块,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落实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阵地。本文以2019年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六章的问题研究“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为例,结合高中生安全素养的培养,充分开发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模块的育人价值,探究总结“问题研究”中提升高中生安全素养的四大路径。
关键词:问题研究;高中地理;安全素养;路径探析
一、“问题研究”模块
2019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在每一章教学之后设置了“问题研究”模块,每一章的主题紧扣教学内容,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学生生活。“问题研究”模块的设置,既是对章节主题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丰富,更是对学生地理视野的拓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注重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1]“问题研究”模块选取学生实际生活中紧密联系的素材作为案例,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生安全素养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中提到,高中教育应当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培育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其中,实践能力部分,重点是考察学生在社会防灾减灾中的体验经历,着重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当前,安全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学科的工作都应当与安全工作充分融合。通过活动与课程教会学生充足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在实践与成长中不断提升安全素养。
学校教育应秉承“生命至圣,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教育理念,倡导全校师生牢固树立“生命有限,安全无限” 的价值观,以“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赋予终生安全的能力”为使命,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原则,以夯实安全知识,培植安全技能,养成安全习惯,形成安全意识为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笔者尝试将高中生安全素养的培养与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模块教学融为一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安全意识。
三、高中生安全素养提升路径
本文结合高中生安全素养的培养,充分开发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模块的育人价值,从角色扮演、地理调查、课堂辩论、课题研究四个方面阐述提升高中生安全素养的实施路径。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在活动中,参与者在模拟情景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进行互动。[3]参与者通过对角色的扮演能够获得快乐体验和难忘经历。在“问题研究”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研究主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更加深入了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讨论与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角色分配,角色扮演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扮演几种角色,也可以是一个角色由几个学生扮演,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例如,在“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具体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分别扮演扮演政府官员、应急救灾规划者、社区管理者、城市居民。不同角色之间展开讨论,阐述救灾物质储备库选址的具体的理由,结合所在城市或省份具体灾害情况给出救灾物质储备库的目标地点。当然,也可以四人一组,组内成员每人扮演一个角色,进行组内交流。在模拟具体角色决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针对所在区域自然灾害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二)地理调查
地理调查是地理教师指导高中学生以开展地理调查的形式,完成“问题研究”模块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注重在室外实践和野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5] 在“问题研究”模块教学活动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用地理眼光去观察、认识、欣赏和解读地理事物,评价、分析、设计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例如,在“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具体教学时,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在所在城市开展以下地理调查:①利用网络,在电子地图上查找身边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若所在城市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查找从学校或社区前往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路线;②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和特征,会带来哪些危害;③在自己所在社区发放“救灾物质储备”的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居民对救灾物质储备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④了解居民安全意识,备有应急救援包的家庭比例有多高。通过实地调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应急避难场所,基本的救灾物质包括哪些,呼吁身边的人形成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的安全意识。
(三)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是在课堂上以辩论的形式开展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化高中生对地理知识掌握和安全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以辩论的形式开展“问题研究”是将辩论形式的优点和“问题研究”的教学充分融合,其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例如,在“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具体教学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针对“西南地区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成都和重庆哪个城市更合适”这一论题展开辩论,通过对比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十大指标,讨论得出影响救灾物质储备库选择的主要因素,救灾物质储备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方案,促进高中生防灾减灾意识的深化理解。
(四)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高中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方法。[5]在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模块,可以将课题研究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教材问题研究素材为参考,结合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适当改编,从地理环境、生活实践中发现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重新选择研究素材并确定研究主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最终找到解决地理问题方法。课题研究具体教学流程如图4所示。[6]
例如,在“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具体教学时,分七个步骤开展研究。第一步:选取典型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本课题的研究选取了2019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一第120页“材料一 近百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图5),作为典型素材。以四川省的救灾物质储备现状为创新情景。第二步:提出地理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例如,设计问题“南充市有没有救灾物质储备库?如果有,查找该储备库的地点,并了解其物质储备情况。如果没有,请给出选址建议。经过调查分析最终确定研究课题为:南充市救灾物质储备库如何选址。第三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选择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个人独立研究为辅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撰写研究计划并在实际研究中修订完善。第四步:课题研究实施。具体实施分校外调查和校内讨论分析两个阶段进行。第五步: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学生展示绘制好的南充市救灾物质储备库拟选位置地图,陈述选址原因,同时简要汇报研究中的收获与不足。第六步:评价总结。课题结束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每个小组提交一个调查档案,包括课题研究计划、成员分工、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南充市救灾物质储备库拟选位置地图、心得体会等材料。
图5 近百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
通过问题研究“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案例教学,将高中生安全素养的培养与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模块教学有效融合,高中生在“问题研究”活动中学会了充足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在实践与成长中提升了安全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杨爱玲.普通高中实验地理教科书(人教版)中的“问题研究”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1):9-11.
[4][5]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白海珍,董婕.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模块的教学探讨——以2019年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J].地理教学,2020(10):13--16.
关键词:问题研究;高中地理;安全素养;路径探析
一、“问题研究”模块
2019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在每一章教学之后设置了“问题研究”模块,每一章的主题紧扣教学内容,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学生生活。“问题研究”模块的设置,既是对章节主题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丰富,更是对学生地理视野的拓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注重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1]“问题研究”模块选取学生实际生活中紧密联系的素材作为案例,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生安全素养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中提到,高中教育应当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培育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其中,实践能力部分,重点是考察学生在社会防灾减灾中的体验经历,着重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当前,安全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学科的工作都应当与安全工作充分融合。通过活动与课程教会学生充足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在实践与成长中不断提升安全素养。
学校教育应秉承“生命至圣,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教育理念,倡导全校师生牢固树立“生命有限,安全无限” 的价值观,以“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赋予终生安全的能力”为使命,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原则,以夯实安全知识,培植安全技能,养成安全习惯,形成安全意识为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笔者尝试将高中生安全素养的培养与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模块教学融为一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安全意识。
三、高中生安全素养提升路径
本文结合高中生安全素养的培养,充分开发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模块的育人价值,从角色扮演、地理调查、课堂辩论、课题研究四个方面阐述提升高中生安全素养的实施路径。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在活动中,参与者在模拟情景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进行互动。[3]参与者通过对角色的扮演能够获得快乐体验和难忘经历。在“问题研究”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研究主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更加深入了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讨论与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角色分配,角色扮演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扮演几种角色,也可以是一个角色由几个学生扮演,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例如,在“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具体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分别扮演扮演政府官员、应急救灾规划者、社区管理者、城市居民。不同角色之间展开讨论,阐述救灾物质储备库选址的具体的理由,结合所在城市或省份具体灾害情况给出救灾物质储备库的目标地点。当然,也可以四人一组,组内成员每人扮演一个角色,进行组内交流。在模拟具体角色决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针对所在区域自然灾害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二)地理调查
地理调查是地理教师指导高中学生以开展地理调查的形式,完成“问题研究”模块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注重在室外实践和野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5] 在“问题研究”模块教学活动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用地理眼光去观察、认识、欣赏和解读地理事物,评价、分析、设计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例如,在“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具体教学时,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在所在城市开展以下地理调查:①利用网络,在电子地图上查找身边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若所在城市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查找从学校或社区前往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路线;②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和特征,会带来哪些危害;③在自己所在社区发放“救灾物质储备”的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居民对救灾物质储备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④了解居民安全意识,备有应急救援包的家庭比例有多高。通过实地调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应急避难场所,基本的救灾物质包括哪些,呼吁身边的人形成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的安全意识。
(三)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是在课堂上以辩论的形式开展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化高中生对地理知识掌握和安全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以辩论的形式开展“问题研究”是将辩论形式的优点和“问题研究”的教学充分融合,其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例如,在“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具体教学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针对“西南地区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成都和重庆哪个城市更合适”这一论题展开辩论,通过对比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十大指标,讨论得出影响救灾物质储备库选择的主要因素,救灾物质储备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方案,促进高中生防灾减灾意识的深化理解。
(四)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高中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方法。[5]在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模块,可以将课题研究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教材问题研究素材为参考,结合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适当改编,从地理环境、生活实践中发现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重新选择研究素材并确定研究主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最终找到解决地理问题方法。课题研究具体教学流程如图4所示。[6]
例如,在“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具体教学时,分七个步骤开展研究。第一步:选取典型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本课题的研究选取了2019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一第120页“材料一 近百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图5),作为典型素材。以四川省的救灾物质储备现状为创新情景。第二步:提出地理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例如,设计问题“南充市有没有救灾物质储备库?如果有,查找该储备库的地点,并了解其物质储备情况。如果没有,请给出选址建议。经过调查分析最终确定研究课题为:南充市救灾物质储备库如何选址。第三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选择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个人独立研究为辅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撰写研究计划并在实际研究中修订完善。第四步:课题研究实施。具体实施分校外调查和校内讨论分析两个阶段进行。第五步: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学生展示绘制好的南充市救灾物质储备库拟选位置地图,陈述选址原因,同时简要汇报研究中的收获与不足。第六步:评价总结。课题结束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每个小组提交一个调查档案,包括课题研究计划、成员分工、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南充市救灾物质储备库拟选位置地图、心得体会等材料。
图5 近百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
通过问题研究“救灾物质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案例教学,将高中生安全素养的培养与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模块教学有效融合,高中生在“问题研究”活动中学会了充足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在实践与成长中提升了安全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杨爱玲.普通高中实验地理教科书(人教版)中的“问题研究”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1):9-11.
[4][5]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白海珍,董婕.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模块的教学探讨——以2019年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J].地理教学,2020(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