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中地理环境保护教育

【作者】 次仁普赤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课题。人们在发展经济、改造自然的同时,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地理课堂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如何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是我们亟须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进行讲解传授。
  讲授法是目前我国中学主要的环境教育方法,地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播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这种教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环境知识,是一种直接、有效、现实的教学方式。例如,讲解全球变暖知识,首先提出全球变暖的表现,实际证明全球变暖的数据,再分别讲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明白全球变暖已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重大问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从小事、从身边做起,共同保护我们居住的家园——地球。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讲授的同时,应避免整堂课“照本读书”或“满堂灌”,否则会造成学生乏味,不利于学习理解,教师可结合其它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讲解知识点。
  二、开展知识串联。
  系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要把整个地理教材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一是把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上下联贯,前后串联,系统介绍贯穿其中的环境知识。高中地理教材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地理知识的主线,另一条是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线。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这条线往往不被人重视。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气候的变化、河流的形成、土壤的教育、生物的进化、地质的变迁、资源的分布、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二是着意解释地理课中常见的环保名词,产生知识点的“钉子”效应。高中地理教学中,环保名词十分常见,如环境标准、环境承载力、空气污染指数、水体富营养化、白色污染、海洋赤潮、空气质量周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这些概念也是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解释,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热爱环境和热爱人类自身的情感,而且对提高环境意识和环保思维有着重要作用。三是自始至终贯穿联系的观点。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两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各要素之间不能和谐相处,便产生环境问题,甚至危及系统的稳定。地理学科所追求的宏观思维、联系思维通过环境问题的展示和分析得以更透彻、深刻。
  三、把握时政热点。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四、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我们还可以举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拓宽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意识和态度。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同时可举行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进行环保义务宣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五、运用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只运用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洪涝灾害、沙尘暴、雾霾等一些形象直观的视频资料和新闻报道,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行防范和治理。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激发环保热情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