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彩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 陈晓艳 董晓娜
【机构】 华亭县皇甫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彩泥作为新型软性美术装饰材料,因其无毒、环保、色彩艳丽、不污染衣物、容易进行平面或立体造型等特点迅速代替橡皮泥等材料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新兴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堂内容。为了让彩泥制作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如何对彩泥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成为了我们的主要研究目的。
关键词:彩泥 课程开发 二次利用
创意手工作为小学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孩子们喜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双手和大脑"比作"人生的两个宝",他说过"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1]可见手工课程在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为学生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彩泥这种新型软性美术装饰材料,因其无毒、环保、色彩艳丽、不污染衣物、容易进行平面或立体造型等特点迅速代替橡皮泥等材料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新兴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堂内容。为了让彩泥制作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如何对彩泥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成为了我们的主要研究目的。
一、技法为"泥",塑造型之花
在对部分学生进行有关"彩泥"课程的问题访谈之后,记录资料显示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总是因为无法做出自己想要的造型而对"彩泥"望而却步。《论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彩泥制作也一样,除了使用辅助工具泥滚、雕塑棒、牙签、剪刀、模具外,真正能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是各种技法,比如搓、切、捏、压、擀、插、剪、贴等。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以下三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制作技法,在彩泥造型之路上轻松上阵。
1.先学技法,后教内容。对于使用简单技法的造型内容,可在造型之前先把所用技法多练习几次,让学生熟悉技法名称的同时掌握制作手法。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技法训练时,再出示本节课的造型内容,并且和学生一起分析造型对象的每部分应该用什么技法。这样不仅能节省制作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强化设计,突破难点。当某一技法较难掌握,大多数学生制作有困难时,我们可以调整造型内容,专门针对这一技法设计课程,达到强化练习的目的。
3.多样媒体,直观示范。 回顾美术课的教学目的,其中一条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因此,教师的示范在教学中就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传统的教师示范、同桌帮助等方式在手工课堂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便能让示范作用大限度发挥。
二、题材为"泥",塑兴趣之花
有学生在访谈记录中表示自己总是把握不准彩泥对象的正确比例,容易出现不协调情况,长此以往,对彩泥课程的兴趣就不是那么高了。其实,我们只要不局限于单一物体的立体造型,尽可能拓宽题材,就能留住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平面粘贴。立体造型能力和空间能力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内容[3],我们不妨先从彩泥的平面粘贴题材入手。以科幻画题材为例,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在平面介质上进行单个场景的彩泥粘贴,制作技法简单,又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到小学高年级阶段,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系列命题创作题材,为平面的粘贴主体创作不同的场景,或者为单一场景创作不同主体,使学生的想象力有序发散,对课程始终抱有期待感。
2.立体制作。第一,对于这个彩泥课程中使用最多的题材,除了借鉴平面粘贴中增加场景、系列命题等拓展方法之外,我们还能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式课程设计。比如先学习植物制作,接着学习动物,最后才是人物造型。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较难造型,很容易带来挫败感,这无疑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造成不良影响。第二,结合生活实际,为场景制作加入文化内涵等元素。例如在学习人物彩泥制作时,可以设计孝道主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和情感去创作,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还能让作品更饱满,甚至对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作用。
三、意识为"泥",塑环保之花
一直以来,手工创作都是美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场地。废旧物品的二次开发利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变废为宝"这种创造神奇的快乐,更为主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绿色环保意识。而彩泥材料,因其易塑性、易保存且能够多次使用等特点,为我们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很多创意。
1.创作完成后剩余的彩泥,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形象,设计出用"平面粘贴"方法制作的场景,丰富整件作品,让其更具有观赏性、故事性。如果剩余彩泥的颜色被混合已经无法直接使用,我们还可以在平面粘贴之后,对彩泥进行雕刻,最后使用颜料为新的形象上色。这个"二次开发"的过程,不断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在立体制作过程中,很多形象的主体部分需要大量彩泥,这时就可以将无法被直接使用的彩泥作为填充物包裹在新鲜彩泥里面。第一,不会造成浪费;第二,节省了新鲜彩泥的用量;第三,为学生树立了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3.课程开始就要告诉学生彩泥的保存方法--创作的时候用保鲜膜或者湿布保护,不用的时候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在冰箱冷藏等等。如果保护不好,彩泥就会变干。但是干掉的彩泥不用扔,我们可以用几个小魔术将它恢复原样:(1)如果还有弹性,直接用湿手捏捏搓搓。(2) 如果已经很干了,就在盒子里加少量水,盖上放一两天再打开,然后捏捏搓搓。(3)用小毛笔沾水刷在橡皮泥的表面,少量多次。(4)用保鲜袋将橡皮泥装起来,放在温水中浸半天时间。(5)适当加点食用油,再加水。(6)用小喷头喷上水,拿保鲜膜包好,放一段时间。
彩泥制作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审美意识、欣赏水平、造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精神、环保意识,让奇妙的想象力激发出无限的创作潜能。因此,我们会在不断的研究、修改中,让彩泥课程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于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唐玉芳.论手工制作课对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5.4
[2]江洪珠.教师示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1999年,04期
[3]唐文光.有效提高学生空间感和立体表现能力的策略研究[Z].美与时代·城市,2014.7
关键词:彩泥 课程开发 二次利用
创意手工作为小学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孩子们喜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双手和大脑"比作"人生的两个宝",他说过"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1]可见手工课程在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为学生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彩泥这种新型软性美术装饰材料,因其无毒、环保、色彩艳丽、不污染衣物、容易进行平面或立体造型等特点迅速代替橡皮泥等材料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新兴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堂内容。为了让彩泥制作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如何对彩泥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成为了我们的主要研究目的。
一、技法为"泥",塑造型之花
在对部分学生进行有关"彩泥"课程的问题访谈之后,记录资料显示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总是因为无法做出自己想要的造型而对"彩泥"望而却步。《论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彩泥制作也一样,除了使用辅助工具泥滚、雕塑棒、牙签、剪刀、模具外,真正能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是各种技法,比如搓、切、捏、压、擀、插、剪、贴等。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以下三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制作技法,在彩泥造型之路上轻松上阵。
1.先学技法,后教内容。对于使用简单技法的造型内容,可在造型之前先把所用技法多练习几次,让学生熟悉技法名称的同时掌握制作手法。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技法训练时,再出示本节课的造型内容,并且和学生一起分析造型对象的每部分应该用什么技法。这样不仅能节省制作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强化设计,突破难点。当某一技法较难掌握,大多数学生制作有困难时,我们可以调整造型内容,专门针对这一技法设计课程,达到强化练习的目的。
3.多样媒体,直观示范。 回顾美术课的教学目的,其中一条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因此,教师的示范在教学中就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传统的教师示范、同桌帮助等方式在手工课堂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便能让示范作用大限度发挥。
二、题材为"泥",塑兴趣之花
有学生在访谈记录中表示自己总是把握不准彩泥对象的正确比例,容易出现不协调情况,长此以往,对彩泥课程的兴趣就不是那么高了。其实,我们只要不局限于单一物体的立体造型,尽可能拓宽题材,就能留住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平面粘贴。立体造型能力和空间能力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内容[3],我们不妨先从彩泥的平面粘贴题材入手。以科幻画题材为例,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在平面介质上进行单个场景的彩泥粘贴,制作技法简单,又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到小学高年级阶段,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系列命题创作题材,为平面的粘贴主体创作不同的场景,或者为单一场景创作不同主体,使学生的想象力有序发散,对课程始终抱有期待感。
2.立体制作。第一,对于这个彩泥课程中使用最多的题材,除了借鉴平面粘贴中增加场景、系列命题等拓展方法之外,我们还能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式课程设计。比如先学习植物制作,接着学习动物,最后才是人物造型。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较难造型,很容易带来挫败感,这无疑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造成不良影响。第二,结合生活实际,为场景制作加入文化内涵等元素。例如在学习人物彩泥制作时,可以设计孝道主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和情感去创作,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还能让作品更饱满,甚至对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作用。
三、意识为"泥",塑环保之花
一直以来,手工创作都是美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场地。废旧物品的二次开发利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变废为宝"这种创造神奇的快乐,更为主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绿色环保意识。而彩泥材料,因其易塑性、易保存且能够多次使用等特点,为我们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很多创意。
1.创作完成后剩余的彩泥,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形象,设计出用"平面粘贴"方法制作的场景,丰富整件作品,让其更具有观赏性、故事性。如果剩余彩泥的颜色被混合已经无法直接使用,我们还可以在平面粘贴之后,对彩泥进行雕刻,最后使用颜料为新的形象上色。这个"二次开发"的过程,不断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在立体制作过程中,很多形象的主体部分需要大量彩泥,这时就可以将无法被直接使用的彩泥作为填充物包裹在新鲜彩泥里面。第一,不会造成浪费;第二,节省了新鲜彩泥的用量;第三,为学生树立了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3.课程开始就要告诉学生彩泥的保存方法--创作的时候用保鲜膜或者湿布保护,不用的时候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在冰箱冷藏等等。如果保护不好,彩泥就会变干。但是干掉的彩泥不用扔,我们可以用几个小魔术将它恢复原样:(1)如果还有弹性,直接用湿手捏捏搓搓。(2) 如果已经很干了,就在盒子里加少量水,盖上放一两天再打开,然后捏捏搓搓。(3)用小毛笔沾水刷在橡皮泥的表面,少量多次。(4)用保鲜袋将橡皮泥装起来,放在温水中浸半天时间。(5)适当加点食用油,再加水。(6)用小喷头喷上水,拿保鲜膜包好,放一段时间。
彩泥制作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审美意识、欣赏水平、造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精神、环保意识,让奇妙的想象力激发出无限的创作潜能。因此,我们会在不断的研究、修改中,让彩泥课程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于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唐玉芳.论手工制作课对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5.4
[2]江洪珠.教师示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1999年,04期
[3]唐文光.有效提高学生空间感和立体表现能力的策略研究[Z].美与时代·城市,2014.7